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块构造与成矿背景

板块构造与成矿背景

第7讲 板块构造与成矿背景 ............................................................................................................... 2

7.1 概述 ......................................................................................................................................... 2

7.2 俯冲带环境成矿 ..................................................................................................................... 2

7.2.1俯冲主弧带成矿 ............................................................................................................ 3

7.2.2主弧带内侧成矿 ............................................................................................................ 4

7.2.3弧后带成矿 .................................................................................................................... 5

7.3 大洋环境成矿 ......................................................................................................................... 5

7.4 大陆内部热点成矿 ................................................................................................................. 6

7.5 大陆裂谷环境成矿 ................................................................................................................. 6

7.5.1 大陆裂谷早期成矿 ....................................................................................................... 7

7.5.2 大陆裂谷晚期成矿 ....................................................................................................... 7

7.6 找矿研究实例介绍 ................................................................................................................. 8

第7讲 板块构造与成矿背景

主讲: 孔 华

7.1 概述

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对矿床区域分布认识的理论基础,金属矿床总是和一定的岩石类型相关联,而正是板块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岩石类型产生的环境。

矿床的形成和定位受许多局部地质因素的制约,但成矿的基础是在地壳深部,是由板块运动来控制的,所以矿床的形成,特别是区域成矿规律应该通过板块构造来认识。

矿床的形成是综合的地质过程,涉及到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广泛地质学科,本课程则侧重于构造背景的讨论,对矿床的形成从板块类型上进行划分归类,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矿床分类。

板块构造的基本活动边界是会聚边界,离散边界和走滑边界三大类,也是讨论成矿背景的三大类型,在板块内部也有成矿的构造条件,也是一种成矿背景。

矽卡岩矿床一般产于会聚边界,因为在陆缘可沉积灰岩,岩浆活动发生在这里而交代成矿,离散边界没有形成矽卡岩矿床的条件。

与基性岩相关的矿床多产于离散边界,在这里基性岩易于上升,会聚边界则不具备此原生条件。

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出范围较广,在洋中脊,弧后盆地,大陆裂谷都可产出,以离散边界为主,在会聚边界中是产于局部伸展的弧后盆地中,因为这类矿床形成于海底喷流沉积作用,需要有海盆地条件。沉积岩块状硫化物矿床(SEDEX型)只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

7.2 俯冲带环境成矿

俯冲带是会聚板块边界类型,主要发生在靠近大陆边缘的大洋区或陆缘内部,毕尼奥夫带的俯冲构造型式控制了这个环境中的成岩成矿作用,当俯冲板片进入软流圈时发生岩浆活动,向上方侵位或喷发,产生相应的成矿作用。

在俯冲带上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侧向分带,这些分带的成岩成矿特征有明显差别,分带是平行俯冲带的,它们与深部构造活动方式有关。

根据侧向分带将俯冲带分为主弧,主弧内侧和弧后带,分别介绍它们的构造和成矿特征。

7.2.1俯冲主弧带成矿

主弧带是俯冲带靠近大洋的火山-岩浆岩活动带,是岩浆活动最剧烈的带,在走向上连续分布,距深部源区最近,以钙碱性岩浆成分为主,主要源于洋壳成分。

主弧带成矿以铜、铁和贵金属矿床为主,次为钨钼矿化,矿床类型有斑岩铜矿,块状磁铁矿,矽卡岩矿床,平卧型铜矿,深成脉状矿床,浅成热液金银矿床等。

斑岩铜矿是主弧带最有代表性矿床,但限于压性弧中,张性弧中不存在。

7.2.1.1 斑岩型矿床

斑岩铜矿床基本上分布在俯冲带钙碱性线状火山深成弧上,以挤压弧为主,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现代和近代活动的俯冲带,也是斑岩铜矿床全球集中分布的带,古亚洲域(前苏联)和东澳大利亚斑岩铜矿床则属古生代俯冲带。

斑岩矿床的金属矿物来源于大洋岩石圈,当大洋岩石圈俯冲于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金属矿物随钙碱性岩浆上升,在分异的热液中富集,充填于斑岩裂隙中成矿。

斑岩矿床成矿条件是主弧带的次火山杂岩才能具备的,俯冲带可将大量水带入深部,主弧的岩浆活动强烈,直接来自源区,侵位浅,同时高温岩浆热液与低温大气水叠加的作用形成了发育的蚀变分带。

7.2.1.2 矽卡岩矿床

主弧带具有矽卡岩矿床形成的良好条件,矽卡岩矿床多形成于中浅层的中酸性岩浆岩,主要为钙碱性系列,这是主弧带岩浆岩特点,围岩为各种碳酸盐岩石。

主弧带矽卡岩矿床主要为钨、锌、铜的矿床,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成深度,钨矿床深度最大,锌矿居中,铜矿最浅。

许多情况下贱金属矽卡岩矿床是斑岩铜矿的过渡相,它们的成矿条件是类似的,是由相同的岩浆岩流体含矿质,不同的是围岩条件的变化。

7.2.1.3 脉状矿床

主弧带脉状矿床是与钙碱性岩浆侵入体的热液活动相关的矿床,以贵金属矿床为主。

其中重要的一类是浅成热液贵金属矿床,矿床围岩为主弧安山质火山岩,这类矿床已经总结为一种理想模式,在古地表浅部数百米深度内成矿,金矿为脉状,其深部可变为脉状贱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裂隙系统通达地表形成热泉喷口。

矿床形成于大气水对流系统中,由深部岩浆热源驱动热液运动,金属来源于岩体或围岩,金属沉淀成矿多与热液的沸腾作用有关。当金矿脉靠近地表时与古热泉密切共生,成为热泉型金矿床。 7.2.2主弧带内侧成矿

对于缓倾角的俯冲带,在主弧带内侧(靠陆一侧)很宽的范围内,分布孤立的岩株状侵入体,与此伴生的矿床即主弧带内侧矿床。

在缓倾角俯冲带上有明显的成矿分带性,与岩浆岩分带相对应,在主弧带上为钙碱性岩浆和相关的斑岩铜钼矿床等,在内侧带上为中酸性和酸性侵入岩,产出的矿床有中部的铜铅锌银矿床和内侧的钨锡矿床,及稀土矿床等。

成矿元素分带性的概略解释是,主弧带上俯冲带处于浅部使易熔组分先分离出来成矿,而与内带对应的是俯冲带的深部,难熔元素分离出来成矿。

7.2.2.1 接触交代矿床

岩株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矽卡岩型矿床,为铜铅锌银等矿种,矿床产于接触带上,常为筒状,层状等,分布不规则。

可形成岩株为中心的矿化分带,中心为斑岩铜矿,向边部转为矽卡岩型铜矿,外围是矽卡岩型铅锌银矿,也可不具分带,但铅锌与铜的矽卡岩矿化常是分离的。

内弧带与主弧带的矽卡岩矿床形成条件是相似的,差别在于俯冲带的深度分带性引起的岩浆岩和金属组合的变化。

7.2.2.2 脉状矿床

内弧脉状矿床以银-铅-锌及铜为主,在空间上与上述矽卡岩矿床共生或混合产出。

脉状矿床中贱金属和贵金属组成成矿系列,银可能是远端矿化,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但金含量低。

脉状矿矿质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时有大气水的加入,为混合热液,形成脉矿化的相应特征。

7.2.2.3 锡钨矿床

在内弧带上锡钨矿床更靠向大陆内部,矿床有锡矿床,钨矿床或钨锡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筒状,脉状及斑岩型等。

矿床类型虽然复杂多样,但总是与长英质岩浆活动有关,是内弧带矿化共同因素,只是局部地层,构造及成矿物化条件有差异。

矿床在I型和S型花岗岩都有产出,表明了成因上的差别,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尚不清楚。 7.2.3弧后带成矿

弧后带即弧后盆地带,处于主弧靠大陆一侧,是在引张作用下形成的盆地或裂谷带,由于弧后张裂的原因不同,所形成的弧后盆地及其成矿有不同的面貌。

弧后盆地与陡倾斜俯冲带关系密切,这时弧后为张应力作用,弧系拉张形成裂谷,并可发展到弧后洋盆,如日本海属此成因,这里形成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美国西部安底斯山型俯冲带形成另一种弧后扩张机制,为缓倾角俯冲带,在距海岸1000多公里的大陆内出现裂谷带,其成因与板片俯冲的拆沉作用有关,导致地壳下陷形成盆地,深部岩浆底辟上升,形成大型斑岩钼矿床。

7.2.3.1 黑矿型矿床

黑矿型矿床是张性弧的特征性矿床,产于弧后盆地中,对应的俯冲带主弧中不出现斑岩型铜矿床。

典型黑矿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产于日本北海道和本州东北部,矿床产于长英质火山岩中整合分布的多金属透镜体矿层,矿床形成于中新世。由于该矿床因为形成时间晚,未受构造运动改造,它的构造背景十分清楚,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矿床类型。

这类矿床也可以产于大陆张性裂谷中,不一定有弧后扩张背景,可与双峰式火山岩共生,表明一般陆内裂谷特征。

7.2.3.2 斑岩钼矿床

在美国西部的安底斯型俯冲带的弧后扩张带中形成大型斑岩钼矿床,即克莱马克斯型钼矿床,产于高硅富碱的流纹斑岩岩株中,含亲岩元素钨锡铀铌钽等,不含铜。

弧后裂谷中斑岩钼矿床不同于主弧中的斑岩铜矿床,它们的构造位置,岩浆岩类型和金属元素组合是明显不同的。

7.3 大洋环境成矿

洋中脊不仅是岩浆活动的地带,也是热液活动地区,热液活动造成洋底玄武岩蚀变是普遍现象,热液富含金属元素并上升到海底,就会沉积下来形成矿床,这要求洋壳岩石有高渗透性。

扩张脊上热液活动可分强弱两种类型,弱型热液活动在玄武岩上形成富锰和富铁两种皮壳,是海底铁锰结核的来源。强型热液活动形成黑烟囱和白烟囱,是热液在海底的喷口,其中黑烟囱形成硫化物矿化,以铜和锌矿化为主,这是洋脊主要成矿活动。

洋壳成矿的意义还在于它们可以被迁移进入大陆成矿带中,其次,洋壳含矿是弧系成矿的重要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