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的同时性与《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程
丁芸*
内容提要:过程的同时性(Simultaneity)技巧是指作家处理意识流程与时序关系的一
种写作技巧。本文认为,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正是运用了这种技巧,呈现出意识流程的
共时性与同时性状态。作家构建的辐射渗透型、复合交织型等意识流程,富有审美内涵和创
新精神,让读者体验到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意识流程,也体现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交融与整合。
关键词:过程的同时性《尤利西斯》意识流
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
廉詹姆斯提出。而文学中的意识流,实质上是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意识活动的方法。
意识流究竟是如何流的?心理学家常常很难讲清楚。倒是在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
中,意识的流程得到了形象的、具体的展现。本文认为,乔伊斯是运用了过程的同时性
(Simultaneity)①技巧来展现意识流程的。
在文学创作中,过程的同时性技巧是指作家处理意识流程与时序关系的一种写作技
巧。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现在、过去、将来三种不同时态的意识,或颠倒混淆,或交融重叠,或
相互辐射渗透,呈现出意识流程的共时性与同时性状态。所谓时间里只有现在,过去和将
来都包括在其中(肖明翰157),便是这种写作技巧的主要特征。
过程的同时性的理念,是建立在威廉詹姆斯、柏格森和弗洛伊德这三位心理学家
和哲学家共同构建时空理论之上的。威廉詹姆斯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
忽略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感觉中的现在的概念,突破了传统艺术审美视野中的时空逻辑
框架,为过程的同时性理念奠定了基础;柏格森指出,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越适用将各种
时态相互渗透的心理时间的概念,而非物理时间的概念;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
文中也提出:无意识的心灵过程自身是无时间的。它是没有时序的,时间改变不了它们,
时间概念不能适用它们。②这些观点阐明了过程的同时性的实质与内涵,为意识流小说
的成熟与发展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依据。
本文认为,在繁多的意识流技法中,过程的同时性技巧可谓是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
一种,称得上是意识流小说的灵魂与命脉,贯穿于小说人物的心灵思绪。它大胆地打破了传
统小说以线性时间的进程为顺序的结构模式,能使人物的内心独白变成一种流体走向,
能使人物的自由联想演示为蒙太奇式的意识屏幕,能使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像一把扇
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折拢。③因而这种技巧被欧美意识流作家广泛运用。
与同时代的欧美意识流作家相比,乔伊斯最擅长于运用过程的同时性技巧。从《尤
利西斯》宏观上的时空布局来说,作者将生活时空的短暂性与意识流程的持续性巧妙地结100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丁芸,中国计量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女性主义研究。合起来,将全书18章的内容、数百页的篇幅、84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全部转换为都柏林的三
个主要人物在一天之内的经历与感受。并借用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
历经10年漂泊,重返家园的故事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时空相对照,组合成心理时空
与物理时空同步双向平行发展的艺术世界。
从艺术表现的微观上看,乔伊斯所运用的过程的同时性技巧也具有鲜明的特征:第
一、创建物理时空有序、心理时空无序④的写作理念和创作原则,将社会生活时空的客观
性转化为作家个人感知的主观性,一切听凭作家自己的意愿来主宰时空秩序;第二,作者把
内与外、今与昔、虚与实多种时空关系彼此重叠、渗透,使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在意识屏幕上同
时显现;第三,在时空的转换中,直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程,不在叙述文字上留下转移的痕
迹。可以说,体现过去、现在、未来各种时态交织的同时性理念与技巧,已成为《尤利西
斯》艺术上的一大亮点。
那么,《尤利西斯》中的意识流究竟是怎样流的呢?乔伊斯对此可谓匠心独运,鼎
力创新。不仅显现出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艺术地展现了人类意
识流动过程的真实性与具体性。正如中文译者萧乾先生所言: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
罢,它总是本世纪人类在文学创作上的一宗奇迹。⑤本文认为,就作品演示意识流程的方
式而言,最富有审美内涵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有下列四种类型:
1、辐射渗透型意识流程
这是一种以现实物理时空点为核心,以人物心理时空面为辐射场的意识流程,形成伞状
的动态结构。其间的每一次集聚与发散,每一次张扬与收缩,都呈现出递进发展的流动轨
迹,仿佛是人物脑际飘忽不定、时张时合的一把由意识构成的伞。在小说第2章中,有一段
斯蒂芬为萨金特补课的情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一补课场景,其核心是描述斯蒂芬为萨
金特解疑的经过,主线是师生的几句简单对话,由此而引发教师的内心联想却是极其宽广
的。斯蒂芬由他人思及自己,从现在想到过去,由物理时间转换成心理时间,表现出过程
的同时性中人物思绪的繁杂。
当斯蒂芬看到头发蓬乱、面容愚钝的萨金特慢腾腾地向他走来。你现在会做了吗?⑥
老师,不会。听到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时,他的意识流程就不由自主地散发开来:长得丑,
且没有出息(指萨金特)。居然还有人疼爱过他,搂在怀里,疼在心上。倘非有她(指学生的
母亲),早就被踩得烂成一摊无骨的蜗牛浆了如今她(指母亡)不在人间了。她拯救了
他,而她自己就长逝了,灵魂升了天堂。接着,人物意识做出第一次回归:斯蒂芬坐下解题,
萨金特注视着他。斯蒂芬在练习本上不规则的符号书写中,使自己的意识流程再次从现实
腾飞到往日舞场的回忆中:这些符号戴着平方形、立方形的奇妙帽子在纸页上狂舞,手牵着
手,旋转,向舞伴鞠躬。紧接着是意识的第二次回归:第二道题目自己会做了吗?会做
啦,老师。看到萨金特抄着数字,斯蒂芬的内心又一次激越飞扬了:我就像他,童年的我,
离得太远了。两个心灵的黑暗宫殿盘踞着一桩桩秘密然后是意识的第三次回归:题目
应该算出来了。这很简单,是的,老师。拿上你的球棍,找同学去。斯蒂芬跟
在少年背影后走向门口。(图示见下页)
从两张对照性图解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总是从这种解疑发问开始写起,不加说明地
辐射渗透到其他事情上去,然后又回到解疑的事情上来,再一次辐射渗透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去。这种抓住中心,不断向外蔓延,不断辐射渗透;又不断回归,再次辐射,再次渗透,再度101丁芸:过程的同时性与《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程
回归的叙述方法,就是典型的辐射渗透型意识流程,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意识的
湖面里,现实的事件像一石击水,激起阵阵涟漪,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散,又一圈一圈地向中心
回归。现实的事件始终起着组织和粘连作用,使那些辐射出去的联想得到依附,把复杂的景象
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浮动的多层面的立体结构,产生了直接感触生活的审美感觉。
2、线性定向型意识流程
与辐射渗透型相比,线性定向型意识流程似乎要清晰得多,它是在一系列联想的连缀点
间的转换、跳跃、串联的过程中完成的。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较为常见的传统型联想
程式,如见物思情,由此及彼,产生类比性联想过程。在小说第一章开头,写到斯蒂芬一只肘
支在坑洼不平的花岗石上,手扶额头,凝视着乌光发黑而又磨破了的上衣袖口,他立刻回忆
起母亲临终时的一幕。主人公从自己又脏又破的上衣袖口联想到母亲去世后在梦中悄然而
至,向他伸过来的那只褴褛不堪的袖口;进而联想到被人们喻为伟大而可爱的母亲的海
洋;又从海洋与天际构成的环状联想到母亲临终时床前摆着的那只白瓷钵;再从海洋里的暗
绿色液体(海水)联想到母亲病床前白瓷钵里的绿色液体,那是母亲吐出来的粘粘糊糊的绿
色胆汁。通过袖口→母亲→海洋→环状→白瓷钵→绿色液体等连缀点的衔接与过渡,构成
了一个完整的线性定向型意识流程。
倘若从过程同时性技巧的角度上考察,此种见物思情,由此及彼的类比性联想,是以
理性思维为主导的。乔伊斯笔下更具开拓创新意义的是另一种现代型联想程式,这是以非
理性的潜意识流程为基础的。《尤利西斯》第18章中描述玛莉恩在睡意朦胧中处于恍惚状
态中的潜意识流程即属此列。这些由零碎意象串成的联想,决非杂乱无序的罗列,它是由若
干潜意识的连缀点起着粘连与过渡作用的。其连缀的先后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早(属
感觉范畴),起床早→东方中国人早起→西方修女们早起;二是声(属听觉范畴),从早祷声→闹钟声→鸣叫声;三是数(属知觉范畴),从数数字→数天上星星→数花朵;四是102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花(属视觉范畴),从数花朵→墙纸上的花朵→裙子上的花朵。
上述种种潜意识的连缀点的过渡是依据五官通感的作用,而彼此连成一个有机的整
体的。作者运用这种现代型的类比联想程式,既包含了个人生活经验的积淀,也更符合人类
潜意识的原始状态。此种意识流程既非见物思情,也非触景生情,而是思绪生景,意象环生。
作者把一个抽象的意念(睡意朦胧),巧妙地转化为一系列源于生活经验积累的视听感官形
象了。为此,作者甚至舍弃标点符号,模拟意识流程的情状,让一连串词汇、短语、短句像水
似地流淌着,终于使小说中的语言不仅在表现,它本身就成了表现的对象(Bakhtin49),
达到既形似又神似的境界。
3、复合交织型意识流程
乔伊斯笔下的复合式意识流程是一种集人物、时空、事件诸方面与时俱进、复合交织的
流程。实质上,它是由单线辐射型、平面交叉型、网状渗透型交织演化而成的多视角、全方位
的复合型意识流程。作为小说高潮的第15章犹如一幕荒诞剧,展现的是当日午夜一家妓院
里光怪陆离的画面。布卢姆的脑海产生一系列狂乱的幻觉:一个个历史人物鱼贯而来,一个
个家庭成员的幻影接踵而至。他幻想着自己轮番地变成男人和女人,而妓院的鸨母也时而
为男,时而为女。为了凸现夜幕中妓院的乌烟瘴气,作者采用主客混淆、人物置换、角色错位
等方法,将若干历史人物、家庭成员、鸨母妓女等多种幻影彼此交织,呈现于小说人物的脑
际,使读者分不清哪些是主观印象,哪些是客观真实。这其中有一段莎士比亚形象的显现过
程,就是采用复合交织型的意识流程来表现的。
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林奇做了一个真实动作:指着妓院墙上的一面镜子。这时,布卢姆也
产生一个相应的真实行为:朝着镜子凝视。结果实体的镜子演化为虚幻的意识屏幕,衍生出
另一个历史人物莎士比亚。这是由于莎士比亚曾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提到戏剧是反
映自然的一面镜子,布卢姆马上从妓院墙上的这面真实镜子中看到了威廉莎士比亚那
张没有胡子、面部僵硬的脸,进而引出18世纪英国田园诗人哥尔德斯密斯的诗句:高声大
笑是心灵空虚的反映。接着,莎士比亚从客体转为主体,他一方面对布卢姆说话;另一方
面又训斥《奥瑟罗》中的反派角色伊阿古。这时,布卢姆从幻影中再次转向现实:他懦怯地
朝三个妓女微笑,与佐伊对答;许多不幸的女性在布卢姆眼下穿梭而过。接着现实又一次转
换为虚拟:莎士比亚形象再次显现。这时,莎士比亚那张没有胡子的脸,已变成马丁坎宁
翰的胡子拉碴的脸。
显然,上述这类复合交织型意识流程,决非是两种意识平面的重叠,而是两种意识流程
进程中的动态交织。这里既有现实真实人物布卢姆为主体的意识流程,又有以历史人物莎
士比亚为主体的意识流程,时而虚实相间,时而主客置换,都似乎以真实身份展现在读者面
前。但这一切实际上只是布卢姆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幻觉。这种过程同时性技巧的绝
妙运用,让读者体验到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意识流程。
4、纯内心独白型的性意识流程
在《尤利西斯》诸多种类的意识流程中,纯内心独白型的性意识流程占有不少的篇幅,
遭受的非议也最多。需要指出的是,乔伊斯笔下的这类性意识内心独白,没有伴随性行为过
程的细节描摹,而具有性心理联想、性经验自白的特征。虽然有些地方令人作呕,但并不
淫秽。⑦这部小说的性意识展示,很少是梦幻性的,多数是经验性的。如第3章中写到从亲吻到抚摩的过程,第8章中有关男性的性经验回忆,第13章中关于身上那玩意儿103丁芸:过程的同时性与《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