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偏头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偏头痛 一、概述 偏头痛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严重头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通常为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经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一系列其他症状,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 中医文献中,该病可归属“头痛”、“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200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 1、无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⑴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下述(2)~(4)项标准。 ⑵头痛每次发作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者)。 ⑶头痛至少具有下列特点中的2项: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至重度(影响日常生活);④上楼梯或其他类似的日常躯体活动使之加重。 ⑷发作期间至少有下列1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⑸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无器质性和其他系统代谢性疾病证据;或 经相关检查已排除;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2、有先兆的偏头痛诊断标准 2

⑴至少有2次下述(2)项发作. ⑵至少具有以下4项特征中的3项: ①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表现为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②至少有一个先兆症状,逐渐发展,持续4min以上;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症状;③先兆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60min,但有一个以上先兆症状时,持续时间相应延长;④头痛发生在先兆后,间隔少于60min(头痛可与先兆同时发生)。 ⑶至少具有下列各项中的1项:病史和体格检查提示,无器质性和其他系统代谢性疾病证据;或经相关检查已排除;或虽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偏头痛初次发作与该疾病无密切关系。 (二)辅助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头颅CT和(或)MRI 3、MRA和(或)DSA 三、辨证分型 (一)肝阳证 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二)痰浊证 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 3

或沉滑。 (三)瘀血证 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如锥如刺,面色晦黯,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偏头痛的治疗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治疗或预防性治疗。 1、一旦头痛已经开始,就应采取急性发作期治疗逆转或阻止头痛发展。可单用止痛剂、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或联合应用;若无效,可用麦角制剂或曲普坦类药物;头痛进展或伴严重呕吐时,以注射给药或应用中医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等外治法为主。 2、预防性治疗旨在减少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严重程度。中医辨证论治、针灸、中成药均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特点。西药预防性治疗的支柱是普萘洛尔、阿米替林、丙戊酸钠等三种结构上无关的药物,一种药物无效时选用另一种药物可能有效。 (二)西药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曲普坦类:常用琥珀酸舒马普坦(尤舒);佐米普坦、利扎曲坦那拉曲坦、依立曲坦、阿莫曲坦、夫罗曲坦等。 4

(2)镇静剂:如安定类可促使患者镇静、入睡。 (3)麻醉品类:哌替啶。 (4)麦角类:如二氢麦角胺或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 (5)止痛剂:一般的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类止痛剂如布洛芬。 (6)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 (7)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合用止吐剂:如胃复安;或使用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 2、预防性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常用普萘洛尔。 (2)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氟西汀等。 (3)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托吡酯等。 (4)钙通道拮抗剂:氟桂利嗪或尼莫地平。 (三)辨证论治 1、肝阳证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 钩藤 杜仲 山栀 黄芩 牛膝 石决明 桑寄生 益母草 茯苓 夜交藤等。 5

中成药:全天麻胶囊、复方羊角胶囊。 (2)痰浊证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等。 中成药:正天丸。 (3)瘀血证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方药:通窍活血汤。 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大枣 生姜 麝香 葱白 黄酒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天口服液。 (四)其它疗法 1、针灸 (1)体针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列缺、合谷、内关。 配穴:外关、太冲、太溪、足三里、关元、中脘。 (2)耳针 常用穴:皮质下、额、枕、肾、胆区找敏感点针刺或埋针。 2、其他 (1)敷贴法(2)熏洗法(3)塞鼻法 6

五、应用策略 (一)中医辨证要点 中医偏头痛辨证需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辨别致病原因以外,尤应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辨证论治。偏头痛属内伤头痛,多为实证。 (二)用药特点 1、西医治疗选择:治疗前,首先应明确诊断,同时应明确患者就诊时是处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 治疗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让患者参与自己的治疗(如讨论治疗及药物的选择、饮食及精神因素的控制等);第二,根据患者需求个体化治疗。 (1)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选择 ①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以作为一线治疗。 ②阿片制剂 ③麦角胺 ④氯丙嗪 ⑤偏头痛特效药物(曲普坦类、麦角胺类)。 ⑥ 肾上腺皮质激素 (2)缓解期西医治疗选择:缓解期预防性治疗的适应证包括:虽经急性发作期治疗,但还能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偏头痛;急性发作 7

期药物治疗失败或有用药禁忌证或不良反应明显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用药过量者;发作非常频繁者(每周2次以上,有用药过量危险);患者偏好;特殊情况,如偏瘫型偏头痛或有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风险的发作。 药物治疗应注意:治疗前应首先消除偏头痛诱发因素,再酌情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服用,缓慢增加剂量,直到效果出现又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应维持足够长时间,因为有些药物在2~3个月后才有显效;避免可能产生干扰作用的药物;服用长效药物可使患者有更好的依从性。可以选择以下药物: ① 普萘洛尔 ② 阿米替林、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帕罗西汀③ 抗癫痫药中,丙戊酸钠、加巴喷丁、托吡酯、卡马西平。④ 钙通道拮抗剂中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 2、中医中药治疗选择: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西医治疗方法很多,但以对症治疗为主,远期疗效并不满意,而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中药治疗偏头痛的方法非常丰富,不仅近期效果良好,而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没有明显毒副反应。 (1)辨证论治:适用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 ① 肝阳证:以天麻钩藤饮为主方,可酌加生龙骨以加强重镇潜阳之力;若肝火内盛、头痛剧烈、口苦、便结加夏枯草、龙胆草;失眠加枣仁、远志;如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枸杞 8

子、旱莲草、石斛等。 ② 痰浊证: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若痰郁化热显著,出现口干、便结者,可加竹茹、枳实、黄芩;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 ③ 瘀血证: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酌加郁金、菖蒲、细辛、白芷以理气宣窍,温经止痛;头痛严重可加虫类药,如全蝎、蜈蚣等;久病气虚加黄芪、当归。 上述各证之方药,应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引经药,如太阳头痛选羌活、防风;阳明头痛选白芷、葛根;少阳头痛选川芎、柴胡;太阴头痛选苍术;少阴头痛选细辛;厥阴头痛选吴茱萸、藁本等。 (2)其他治法: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可使用中成药治疗;针灸、敷贴法、熏洗法、塞鼻法在急性发作期使用,不仅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还可解决因呕吐引起不能口服药物的困难。各种方法可互相配合或配合辨证论治使用,疗效更好。 缓解期预防治疗可单独选用或合用辨证论治、中成药、针灸、药膳疗法、按摩疗法等,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六、疗效评判 (一)计分 1、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计6分,3~4次计4分,2次以下计2分。 9

2、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计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计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计2分。 3、头痛持续时间,2天以上计6分,持续12小时至2天计4分,小于12小时计2分。 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三项或以上计3分,两项计2分,一项计1分。 5、血小板聚集率检查,升高40%以上计3分,20%以上计2分,升高超过正常不足20%计1分。 (二)综合评分 1、严重头痛积分在19分或以上。 2、中度头痛积分在14分或以上。 3、轻度头痛积分在8分或以上。 七、参考文献 [1]Headache Classification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Cephalalgia,2004,24:1-160 [2]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