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

第1页 共7页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
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城市非农村产业对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中国也不例外。百且由于人口规模大,
中国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人口规模大,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的压力更为严重,从而拉大了城乡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
中期开始,城乡差距重新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
个极其突出的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要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
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小康就没
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城市的发展离不
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现代化的推动,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的。
来自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业
发展、农村非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其中农业发展是
基础,是非农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前提。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既是农村发展推动的结果,又成为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动力。农村社会发展通过改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观念意识、
工作能力、生存条件,进而决定了人口增长及其乡—城转移的
规模。

1、 农业发展与城市化
关于农业在国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工业化、城市化
第2页 共7页

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结果。
农村体制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动力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家
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方式、
农村收入分配政策等的实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成
果。大量剩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
转移,推动了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了非农
产业发展的需要,如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是乡村实现产业转
型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与收人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向非农产
业与城市转型的推动力,产生大量的刹余劳动力与一定的剩余
资金,可以向非农产业与城市地区流动、集聚与发展。这是从
一般意义上而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水平的
提高,一方面,农业生产在满足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有
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与剩余资金;另一方面,可以解放出一部分
剩余劳动力,二者结合,就促使了非农产业的产生,即乡村工
业化的发展。

2、乡村城市化道路的形成
乡村工业化为乡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农民首先
要实现非农产业转化,然后再实现空间转移与生活方式的转
化,而乡村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有形成了乡村城市化模式的多
样性。
由于地理区位、历史基础和发展环境条件的差异,中国乡
第3页 共7页

村工业化有多种模式。而乡村工业化模式的多样性必然造成乡
村城市化动力和城市建设机制的差异。
乡村工业化对乡村城市化的影响是复杂的;首先应该肯
定,乡村工业化是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量,
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它既大大减轻了政府推进城市化的负担,
为城市化推进提供了非农产业活动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
物质和资金支持,有创立了城市化的新模式,使其形成了多元
推动、多模式发展的新格局,同时也极大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结
构。

3、教育、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教育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立国之根本,对于农
业、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
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农村教育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
进程有基础性的推进作用。这里主要分析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一是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许多国家宏观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地
区人学登记率或者平均教育水平越高,从这一地向其他地区的
移民率也越高。
由于教育设施的缺乏,加强了农民乡城转移的愿望。如果
单纯考虑自身就业与收入一部分农民家庭在当地还是能够获
得比较丰厚的收人或者能够够过上比较满足的生活,但是往往
第4页 共7页

是由于在农村地区或者一些小城镇,甚至小城市教育设施缺乏
的因素,促使他们选择进行乡—城转移。他们可以不为自己将
来的发展考虑,也许对他们来说将来在当地会发展更好,但是
必须考虑孩子的前途。孩子的前途首先表现在接受初等与中等
教育上。在农村地区,有些村没有小学,有此小城镇没有中学,
有些县城的学校教育质量不高,每年高考入学率不高,这些因
素都会促使农民进人教学质量相对较高的县城或者大中城市,
有一些农民企业家还会在省会城市或在沿海大城市买房子,以
专门送孩子去读书。对于大多数没有条件的农民来说,县城可
能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
城市化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让人们生活
得更好、更舒适,不仅是扩大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数量,而且
是提高所有居民生活的质量。一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本
身就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就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居民
的消费水平,如对于汽车、摩托车、冰箱、彩电、电视机、电
脑等方面的消费以及通信费用,会大大促进城市非农产业的发
展;四是农村墓础设施的改善,可以加强农村居民与城市的联
系,让农村居民不仅在农村享受到现代文明,同时也可以通过
第5页 共7页

便捷的交通、通信设施,享受到城市的各项服务;五是随着农
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差异的缩小,居民向城市迁
移的动力减小,也可以减缓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带来的
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压力。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投资往往偏重于向城市分布。农村向城
市移民至少能使某些农村低收人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由
偏重城市的公共投资带来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之中

5、城市发展的吸引刀、拉动才和扩散力
城市地区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优越、舒适、便利的
生活方式,对乡村地区产生了磁力与示范效应,极大影响了乡
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吸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
市化地区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小城镇、小城市的集聚,
带动了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城市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拉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城市产业的吸引力,城市生
活方式的拉动力,城市本身的发展从产业上与地域上向农村地
区的扩散力。
吸引力力,是指非农产业与城市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产生
的较为稳定的高收益,高利润对乡村地区资金、劳动力的吸引
力量。一般而言,非农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因而
其收益也相对较高,就能够吸引农村的闲散资金与剩余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流动与集聚,乡村工业化即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
第6页 共7页

发展起来的。他成为乡村诚实话的重要一步,首先实现了产业
的转型,为其他方式转型提供了提供了产业基础。这个乡村工
业化推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城
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力,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较高的
收入水平,对乡村人口产生的示范效应以及对人口产生的强烈
吸引力量。他会引起大量的乡村人口直接向城市流动与聚集。
城乡收入差别是引起乡村劳动理想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在城
乡之间的户口制约有所松动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
城市,他们希望在城市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最起码是获
得高于在乡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引起
乡村人口迁移的又一个动力。人们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城市的生
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有机会接受
更多文明社会的熏陶。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其生活方式受
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几有封闭性、落后性、生活节奏缓慢等
特点;而城镇居民对于农民在就业、收人、文化生活、社会地
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抗拒的拉力。
扩散力,指随着城市的成长、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人口
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城市从空间上不断向周边的郊区或者
乡村地区蔓延与扩张的力量。这主要是,城市产业的规模扩张
与升级换代,使得一些产业与投资向城市边缘区、周边的小城
市或者小城镇扩展。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地价上升,需要将一部
分原有的初加工产业,或者占地面积较大的产业,或者市场竞
第7页 共7页

争力下降的产业,向周边乡村地区转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科
技含量较高、能够创造出较高收益的产业,以便降低生产成本,
创造更高的收益。这就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中上所述,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农村的发展离不
开城市,城市的也发展离不开农村。只有注重城市与农村关系的
调整,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协调,才能同时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同时
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