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
临床表现
时间:多发生在用药1周至3月内,分别 在1 ~2周和2个月左右出现高峰期。
临床表现
1、肝适应性反应 2、急性肝炎或肝细胞损伤 3、急性胆汁淤积表现 4、超敏反应性肝损伤 5、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诊断
诊断依据 1、了解所使用的抗结核药、既往用药肝损伤史、药物 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相关危险因素。 2、掌握血清学指标改变的时序性特征。 3、熟悉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4、了解有无肝脏基础疾病。 5、辅助检查指标:生化指标检查,影像学检查,病毒 学检查,自身抗体,其他
诊断
诊断标准 (1)确诊病例 (2)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1)发生时间:与DILI发病规律一致。 (2)临床过程: ALT峰值水平在8d内下降≥50%高度 提示,30d内下降≥50%重要提示;ALP或总胆红素峰值 在180d内下降≥50%重要提示。 (3)必须排除其他病因或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4)再次用药反应阳性 符合上述标准中的第(1)、(2)和(3)项,或前3 项中有2项符合,加上第(4)项,均可确诊。
发生率
国外: 印度 8%-10% 美国 <1% 英国 4% 国内: 2.55%
频率较高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 酰胺、利福布汀、利福喷汀、丙硫异烟 胺、对氨基水杨酸钠 频率较低:氟喹诺酮类、乙胺丁醇、氯 法齐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钾 鲜见:氨基糖苷类、卷曲霉素、环丝胺 酸、利奈唑胺
英国胸科学会指南:
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可先试用异烟肼,开 始为100mg/d,4天内逐渐加至足量;第8天加 用利福平,开始为150mg/d,至第11天加至足 量;第15天加用吡嗪酰胺,开始为500mg/d, 至第18天加至足量.
中国建议
1、仅表现为单纯ALT升高者, ALT降至 <3倍ULN,可加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 异烟肼和乙胺丁醇,每周复查肝功能, 若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用利福平或利 福喷丁,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视其基 础肝脏情况考虑是否加用吡嗪酰胺。
2014年1月8日
复方甘草酸苷、肌苷片保肝 2014年1月10日 复查肝功:ALT 67U/L 凝血:Fib 5.74g/L;DD 11.9mg/L,FDP 40.5μ g/mL,
2014年1月12日 抗结核治疗:2HRZE/4HR 保肝:复方甘草酸苷、肌苷片、愈肝颗粒
疑似病例
(1)用药与肝损伤之间存在合理的时序 关系,但同时存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其 他病因或疾病; (2)用药与肝损伤时序关系未达到相关 性评价的水平,但也缺少导致肝损伤的 其他病因或疾病的临床证据。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肝炎 (2)巨细胞病毒感染 (3)EB病毒感染 (4)自身免疫性肝炎 (5)酒精性肝病 (6)血吸虫性肝病
定义
在使用抗结核药过程中,由于药物或代谢产物
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 产物的变态反应所致病理过程。
定义
DILI(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可表现为无症状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也可呈 急性肝炎表现,甚至发生暴发性肝细胞坏死,少数可 表现为慢性肝炎。 血液生化:ALT >2倍正常值上限(ULN)或结合胆红 素>2倍ULN;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 (ALP)和总胆红素同时升高,且至少1项>2倍ULN。
2、ALT升高伴有总胆红素升高或黄疸症 状者, ALT降至<3倍ULN及总胆红素<2 倍ULN ,可加用链霉素或阿米卡星、乙 胺丁醇和氟喹诺酮类,若肝功能进一步 恢复则加用异烟肼,待肝功能恢复正常 后,视其结核病严重程度和基础肝脏情 况考虑是否加用利福喷丁或吡嗪酰胺。
3、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的患者,机体过 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 药物。 试药原则:可先试用未曾用过的药物, 此后按药物致敏可能性由小到大逐步试 用。
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 诊断与处理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敖素华
病例1
郭某,女,38岁 因右侧胸痛1周余,于2014年1月22日因 “胸腔积液原因待诊”由门诊收入肺病 科。 入院诊断:右肺继发型肺结核?右侧结 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入院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 抗体、自身抗体谱、肝脏B超未见异常 2014年1月28日 抗结核治疗:2HRZE/4HR 保肝:肌苷片 2片 tid
诊断: 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 2.脂肪性肝炎? 3.药物性肝损伤? 治疗: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 肽、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维生素K1
问 题
1、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2、如何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 3、如何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 4、肝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如何进行抗结核 治疗? 5、肝功能恢复中和恢复后抗结核药物应 用?
相关危险因素
老年人 酗酒 合并肝炎 营养不良 HIV感染 遗传易感性因素
发生机制
机制一: 药物所产生的代谢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 作用 机制二: 特异质性肝损伤
临床分型
(1)肝细胞损伤型 (2)胆汁淤积型 (3)混合型
肝细胞损伤型
ALT显著升高,通常先于总胆红素和ALP 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伴有过敏症 状。 临床诊断标准为: 血清ALT ≥ 2倍ULN,且ALP正常或ALT/ ALP升高倍数比值≥5。
出院后复查肝功两次,未见异常(未见检查资 料)。 2014年2月5日 身目小便黄染,纳差,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无呕血便血。 肝功能:ALB 34g/L,TBIL 67.7umol/L,AST 1327 U/L,ALT 1232 U/L 保肝治疗(药物不详)
2014年2月13日入住肝胆科。 身目黄,小便黄,纳眠欠佳,腹胀不适,大便干结。 肝功能:ALB 30g/L,TBIL 267umol/L,AST 158U/L, ALT 593U/L 凝血功能:PT 20.9sec,PT% 32.3 %,INR 1.81, APTT 51.8sec HBV-DNA<1*103拷贝/毫升 血AMY 116 U/L,尿淀粉酶正常 腹部彩超:胰腺增大,建议结合淀粉酶,腹腔积液 (3.9cm),胆壁局限性增厚,肝囊肿
胆汁淤积型
血清ALP水平升高,且先于ALT升高,或 者ALP升高幅度较ALT升高更明显。 临床诊断标准: 血清ALP≥2倍ULN,血清ALT正常;或血 清ALT/ ALP升高倍数比值≤2
混合型
血清ALT 和ALP水平同时升高,且ALT ≥2 倍ULN,ALT/ ALP升高倍数比值为2~5。
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处指征,尽快采用抗病 毒治疗,同时或稍后抗结核治疗; 2、合并丙肝: 根据肝功能,决定时序。
预防性保肝治疗
(1)高危因素者 (2)无高危因素者
治疗
1、一般处理 2、保肝治疗 3、降低胆红素 4、降酶治疗 5、改善肝细胞能量代谢 6、促肝细胞生长和肝功能替代疗法 7、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8、中草药
2014年1月30日出院 出院医嘱: 1.院外继续治疗; 2.慎起居,避风寒,建议到当地疾控中心 治疗; 3.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每2周一 次),出院后2月复查胸部CT。
出院后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2月19日肝功能正常。 2014年2月25日 门诊肝功:AST 893U/L,ALT 709U/L 2014年2月25日入住肝胆科 治疗:停用抗结核药物 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保肝 2014年2月27日 复查肝功:AST 690U/L,ALT 917U/L。 2014年2月28日 复查肝功:DBIL 10.5umol/l,AST 424u/l,ALT 982u/l,GGT 67u/l 治疗:加用多烯磷脂胆碱保肝降酶
2014年1月15日 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 HBV-DNA:2.05×105拷贝/毫升 肝胆内科会诊: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明确,有大 量饮酒史,现抗结核治疗,鉴于既往无明确肝 炎病史,暂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建议戒酒、 定期监测肝功情况。
2014年1月15日出院 出院医嘱: 1、门诊随访,多饮水; 2、避风寒,防外感,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3、出院后从服药开始前2月每周复查血常规、 肝肾功能,以后每隔一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 功能,定期复查肺CT。到当地疾控中心继续抗 结核治疗。
预防
1、治疗前综合评价 2、高危患者谨慎用药 3、严密监测肝功能 4、尽可能避免并用其他损伤肝脏的药物 5、合并慢性乙肝、丙肝患者的处理 6、预防性保肝治疗
如何监测肝功能
(1)有高危因素者:前2个月每1~2周 监测肝功能,以后若肝功能正常每月监 测1 ~2次。 (2)无高危因素者:每月监测1 次。 (3)出现肝损害可疑症状时,及时监测; (4)发生DILI后,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每周监测1 ~2次。
处理
处理原则 预防 治疗 肝功能恢复中和恢复后抗结核药物应用
处理原则
1、治疗前应综合评价。 2、仅ALT<3倍ULN,无明显症状,无黄疸,可在密 切观察下保肝治疗,并酌情停用肝损伤发生频率高 的药物; 3、 ALT≥ 3倍ULN,或总胆红素≥ 2倍ULN,应停用 肝损伤发生频率高的药物,保肝治疗,密切观察; 4、 ALT≥ 5倍ULN,或ALT≥ 3倍ULN伴有黄疸、恶 心、呕吐、乏力等症状,或总胆红素≥ 3倍ULN,应 立即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积极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