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辜鸿铭

辜鸿铭


叁--与胡适
胡适初至北大任教时,辜鸿铭根本没把这位二 十七八岁的留美博士放在眼里.他批评胡适讲 的是美国中下层的英语,与高雅不沾边。胡适 开哲学课,更让他笑掉大牙,他指出,欧洲古 代哲学以希腊为主,近代哲学以德国为主,胡 适不会拉丁文,又不懂德文,教哲学岂不是骗 小孩子。
翻 译 实 践
中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是遣词造句采用意合法, 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 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隐含在字里行间,不直接显 现出来。而英语的特点是采用形合法,注重形式 结构,多采用或常用关联词语,显性衔接,以形 显义。
译文中将“贤”和“不贤”分别译作“men of worth”和“worthless men”,而“思齐”和“内自省”则是“think how we may equal them” 和“turn into ourselves”。同时,辜鸿铭在“内自省”后增译了find out if we do not resemble them,方便读者理解原文。
壹 辜鸿铭的言
他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 兴奋剂也。” 辜鸿铭喜妇人小脚。康有为送他一副“知足常乐”横 幅,辜鸿铭说:“康有为深知我心。” 辜鸿铭原配叫淑姑:小足,柳腰,细眉,温柔,贤淑。 吉田贞子 碧云霞


贰 辜鸿铭的行
在慈禧太后的一次生日时,举国张灯结彩庆贺她 的生日,各地都唱起了新编的“爱国歌”,以向慈禧 祝寿。 “爱民歌”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 百姓遭殃

仕 在 北 洋
婚 在 东 洋
鸿 铭
不可不看辜鸿铭
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
学 在 西 洋
生 于 南 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是中国近 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 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 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创造性地翻译 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 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 《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 )等书。
壹 学习生涯
歌德的《浮士德》
要学好德语,非把这书背熟不可 布朗认为:“没有关系,只要你说得熟,不必听得 懂,听得懂再背,反而心乱了,背不熟了。等你背 得一字不漏,朗朗上口时,我在讲。
壹 学习生涯
辜:“我的思想由简单转入复杂,由浮浅转入深渊了。” 布:“科学知识也是由简单入复杂,由浮浅入深渊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英译:When we meet with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how we may equal them. When we meet with worthless men, we should turn into ourselves and find out if we do not resemble them.

苏 菲
谢观赏
150110212
贰 辜鸿铭的行
袁世凯死后,举国规定致哀三日,一切娱 乐活动厉行禁止。可是辜鸿铭却偏在这三天请 来戏班,狂欢三日。
贰 辜鸿铭的行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 用英文讲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 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 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 此可见一斑。

北大六年

大约从 1914 年后就开始在北大陆陆续续 讲授西洋文学的辜鸿铭,对蔡元培的聘请照 章接受,专讲英文诗。

辜鸿铭在北大讲英国诗,旁征博引,海阔天空, 怪论叠出,比如他把英文诗分为三大类,国风、小雅 和大雅,国风中又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 在列举诗人的作品时,他常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翻开诗集一对照,竟一句也不差,记忆力之惊人让所 有学生,包括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折服。据女作家 凌叔华回忆,辜鸿铭到了晚年,还能一字不移地背出 上千行的弥尔顿《失乐园》。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 “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 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 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 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

一次他讲《晏子春秋》时,把“晏”字误写为“宴”字。 学生向他指出,他一边纠正,一边自言自语道:“中国 汉字真讨厌,‘宴’与‘晏’只不过把曰的部位上下换 一下而已,字义就大不同了。英文就没有这样调皮捣蛋 的。”有学生马上举例,英语中也有,“god(上帝)倒 过来写就成了dog(狗),klim(奶粉)倒过来写就成了 milk(牛奶)。”此例一出,全场哄然大笑。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
含义: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英译:A wise man will not make himself into a mere machine fit only to do one kind of work. 解析:孔子对“君子不器”的解读是,君子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 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干。而不是像器具一样,局限于单一的才能。 后来者对它的解读很多,但都没有脱离这层意思的根本。辜鸿铭的翻译 也围绕上述解读展开。
壹 辜鸿铭的言-- 茶杯与茶壶
辜鸿铭当北大教授时,有一天,他和两个美国 女士讲解“妾”宇,说:“‘妾’字,即立、女; 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这两个美国女士一听, 反驳道:“那女子疲倦时,为什么不可以将手靠男 人呢”辜鸿铭从容审辩:“你见过1个茶壶配4个茶 杯,哪有1个茶杯配4个茶壶呢,其理相同。”
辜:“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一 望而知;浮士德哲思深远,是是非非,恍恍惚惚,没法分 辨;《失乐园》热情澎湃,沉郁稳健,刚刚强强,高歌长 啸。莎士比亚好懂,浮士德不好懂,而《失乐园》感人。”
壹 学习生涯
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博士学位 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技术----硕士学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 “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有一次,辜鸿铭突然对学生们说:“今天, 我教你们洋离骚。”他拿出一本英文诗,原来 这洋离骚正是英国大诗人弥尔顿的一首悼亡 诗——— lgcidas ,悼念诗人淹死的亡友而作 的。这首长诗,学生们从第一页翻开起,直到 这一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仍然翻的是第一页。

辜鸿铭在课堂上却节节课都滔滔不绝,不是骂洋 人就是骂一班坏了君臣大节、礼仪廉耻的乱臣贼 子,要么就是骂那些自命有大学问的教授诸公, 嘲笑所谓民主潮流,说:“英文 democ - racy (民主),乃是demon-crazy(魔鬼de疯狂)。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已不流行辫子,但辜鸿铭讲着满 口洋文,却一副满清遗老打扮。并且不知从哪找来一个 也是满清遗老打扮的人做车夫,每天就拉着他去北大上 西方文学。两位遗老在当时的自由风浓厚的北大成了一 道极为有趣的风景。据说辜鸿铭在北大初执教时,一进 课堂,学生就哄堂大笑,因为他拖了一根辫子。辜鸿铭 并不动声色,走上讲台,慢吞吞地说:“你们笑我,无 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马上剪掉, 然而,诸位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容易剪掉的 啦。”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嘲笑他了。
壹 生平介绍
辜 鸿 铭
祖籍福建厦门同安。他的祖先因为伤人, 为避免官府捉拿,逃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祖父:辜龙池
父亲:辜紫云 母亲:葡萄牙人 义父:布朗 1867年(10岁)赴苏格兰
壹 学习生涯
教学方法: 直接从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入 手学习语言和文学。 弥尔顿的《失乐园》 六千五百多行的无韵诗 莎翁著作的精义,在于通达的人情世故
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 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 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
壹 学习生涯
1874~~1877年 爱丁堡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
师从卡莱尔
目录

辜 的 言

辜 的 行

北 大 六 年

翻 译 实 践



辜鸿铭的言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 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 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 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 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 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三十七本戏剧,至少两礼拜完成一本
壹 学习生涯
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 一望而知。反映现实之中又充满激情,这是一种生 命的激情。在莎士比亚宏达华美的妙笔下,热情奔 放。读莎翁,使人兴奋不已,大悲大喜,大是大非。 但是我觉得让人感到太热闹了,而缺少一分深沉。 严光辉(1996:2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英译:
Study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ur lost. Thinking without study is perilou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