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

1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 常用的写作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写作教学方法是需要探讨的,下面是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欢迎参考借鉴!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方面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素质。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根本没有写作欲望,出现作文内容空洞,缺乏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没有新意,语言表达平淡无味,更谈不上写作的个性与创意,甚至就是应付了事。 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写作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探索作文教学方法或教学形式,尤为重要。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完成表情达意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参与生活,发现生活 着名艺术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2

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产生感动,从而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不是没有生活,只是缺乏有意识地感悟、体味和提炼,不能引起他们观察、表达的兴趣,更不用说挖掘生活的内涵了。因此,让学生参与和发现生活,教师必须学会创新生活,使寻常的生活产生新的变化,使之具有陌生化的效应。 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积淀情思。例如,学生可以深入社区,或走进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等等,这样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 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就有了切入点,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二、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写作灵感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创作的灵感火花。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创设使学生心理亢奋的情境,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设计导语,激发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活动中,产生写作的愿望。例如:指导作文《最难忘的老师》,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刚刚迈进高中校门时,偶尔会想起小学或初中时的快乐时光,想起同学和老师,下面这个作文题目《最难忘的老师》,请问同学们是哪位呢你最难忘的3

是他们的哪些地方呢学生听后,马上就会在头脑中寻找令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形象,回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某些难忘的往事。 以读促写,以写导读。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要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因此应该重视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和散文单元,可以让学生写短评,从不同角度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小说,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或谈对主题的理解等;学习《陈情表》让学生谈自己对新时代“孝”的认识;读《伊索寓言》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自己重新解读一则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锻炼多角度思维能力。 捕捉直觉,诱发灵感。所谓直觉,就是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念头。写作无从下手的同学很大程度上是弃这种直觉于不顾,一心只想如何写完作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摘记本,不光摘录认为有价值的句或文,更重要是记录那一闪即逝的某种“念头”,也许它还不足以使你“心有所动”,但却不能轻易放过。记下它,积累一段时间后,也许你会发现,从两个或三个“无头线索”中就能“有所触动”,这不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之泉喷涌而出之时吗?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就是吸收与表达的关系,无法设想只写不读会导致学生怎样贫乏与苍白的作文。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学生充满趣味的课外阅读对发展其写作能力,远胜于机械的写作训练。建立在持续的、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的练笔,形式随意,短小轻松,对于丰富学生词汇量、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养4

成个性化的写作习惯,具有显着功效。读写相结合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对于写好文章也将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足可以不变应万变。 梁启超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叶圣陶也曾把阅读和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广泛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四、自改互改,优化评改 作文评改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认真写出的作文有什么优缺点,明确今后作文的方向,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单一的由教师全批全改作文的形式一般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这也是对学生劳动的一种不尊重,最终导致作文评改目的的落空。学生的自改、互改和老师的评改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的活动中来,体现他们在作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作文的得失,才能相互促进,起到作文评改应有的作用。 学生作文自改、互改并不意味着教师任务的减轻,如果抱着甩包袱的想法,学生作文的自改、互改注定要失败。学生在自改、互改时往往会有许多矛盾产生,这需要教师及时了解,作化解工作。如果不到位,至少这个小组的活动就不会流畅顺利。由于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有待提高,这需要教师对他们循序渐进的指导批改作文的方法。 注重教师评语。教师评语是联系写作与教学的重要通道,优秀的评语能够双重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格成长。它不但能引发学生写5

作的强劲内驱力,而且能够唤醒其热爱未来的美好情愫,坚定其克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力量;它不但能对学生的语言发挥榜样的作用,提升其言语的文化品格,而且能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影响力、情感上的向心力和人格上的感召力。 总之,写作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师要在写作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勇于创新,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运用恰当的教法,坚持一些有价值的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质的飞跃,并得到持续的发展。 写作教学方法的探讨2 一、让学生仿作范文,消除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仿写中提高作文能力。仿不是机械地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吗?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6

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只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起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命题的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的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不仅能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我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熟悉学生的生活,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作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作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

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 《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 《小议理解》。 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的作文水平会逐步得以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不断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而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重视阅读,获取和贮存信息,使胸中有丘壑。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直至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意林》等报刊,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当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的提升都需要反复的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同时写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