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如何创新电视节目如何创新如何提高节目收视率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人数的比例。
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目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
电视收视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电视节目只有通过合理包装,方可吸引更多观众。
关键词:电视台;收视率;媒体竞争如今,电视屏幕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打开电视机,成百个电视频道任选择。
央视、省台节目不断推陈出新,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使原本就硝烟弥漫的电视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电视台要想要锁住观众视线,应该下大气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合理安排节目布局,迎合本地区观众收视习惯节目布局是一门艺术,也是提高频道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按照一般的收视习惯,各电视台的总编室是这样安排节目的,8点左右开机,播出电视剧;12点至14点左右安排本台的自办节目,如新闻、专题、包装节目等;14点至18点安排电视剧播出;18点以后安排自办节目;19点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19点35分播出本台新闻或者直接播出电视剧。
这样的编排应该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观众也早就习以为常了。
但现在的观众非常聪明,知道你什么时候安排的是他喜欢的节目,什么时候安排的是他不喜欢的节目,什么时候是广告,一般在你播出广告的时候就换台了。
从上面的节目时间编排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12点至14点以及18点至19点的时间里,各地电视台普遍缺少能吸引观众的精彩节目,是观众在电视机前最难熬的时间段。
如何在这两个时间段合理安排精彩的节目,是赢得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2 如何提高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电视传播的线性规律导致电视观众无法像报纸读者那样自由选择爱看的内容,因而电视剧的编排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收视率。
根据每个时间段收视群体的不同,安排不同时间重播,既可降低成本又可使资源重复使用。
其中,电视剧的编排手段包括剧场化、节假日编播、频道内部整合编排等。
剧场系列化。
电视剧占据着电视台不同时段的节目时间,要把不同时段的内容进行整合,就要有剧场化的编排,剧场化编排对观众的收视有较好的引导和分流作用。
观众的收视习惯是,晚间18:00-22:30为开机率比较高的黄金时段,午间12:00-14:00也是收视小高峰。
首先,做好电视剧的营销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影视剧的收视率,提升广告的含金量和到达率。
其次,国内的电视剧多为20 -40集,按每晚安排2-3集的频次来算,一部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在7-15天。
播出的周期短,而前期宣传是一个传递普及的过程,所以需要提前宣传。
我们将电视剧的宣传策划提前到该剧播出的前十天,通过设置悬念形成连动效应,增强观众的期待感和收视连贯性。
第三,仔细研究竞争对手。
当竞争对手较弱时,以强势节目争夺其收视观众;当竞争对手较强时,避免与它直接冲突,播放题材完全不同的节目,争取另一种欣赏口味的观众。
最后,与观众形成互动。
选取几部影视剧,让观众进行点播,通过点播互动搭建起一座连通观众情感和电视剧的桥梁。
让观众能够在电视剧中找到自己感情的寄托,既能吸引观众的参与,又能达到锁住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3 注重体制与机制创新机制的不断激活与创新,是现代传媒行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城市电视台如何突破机制的瓶颈制约,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在人才机制方面,应要求新入台人员去两个地方,即新闻或者广告,干上三年以后才可以到其它部门工作,为电视台的两大支柱储备力量。
同时,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发现优秀人才,实现能上能下。
薪酬机制方面,要真正打破大锅饭,实现多劳多得。
在这方面,许多城市电视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江苏苏州电视台2003年开始全面实行“四定”,即定编、定岗、定责、定酬,重点进行了“以岗定酬、原有工资进档案”的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向一线部室倾斜,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福建漳州电视台推行量化工作制,新闻、广告都制定一个基本工作量,完不成拿不到平均奖金,超出部分奖励不设上限,多劳多得。
同时,在节目方面建立淘汰机制。
根据收视率和群众的意见,每年都淘汰和转型一批栏目,努力使淘汰机制成为提高节目质量的法宝。
中央电视台就建立了严格的栏目淘汰机制。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根据收视率调查淘汰掉几十个栏目,2005年至今已淘汰了130多个栏目。
只有不断地兴办栏目和淘汰栏目,才能真正找到符合当地观众口味、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栏目,收视率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 精心制作频道宣传,大频率播出节目预告频道宣传实际就是频道自身所做的广告,这个广告既要有数量,又不能引起观众的反感。
所以,电视台在制作频道宣传时一定要抽出精兵强将,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切实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和频道自身的形象。
频道宣传片应加大播出频率。
现在,观众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多,当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调到你这个频道的时候,如果不喜欢你这个频道现在播出的节目,他们就会立刻换台,但如果他们知道你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将要播出什么节目,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留意,并在那个时间段把台调到你这个频道。
如何大频率地播出节目预告呢?除了在《节目预告》栏目中播出以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两种途径进行预告:一是飞拉字幕。
这方面《湖南卫和国50周年之际,在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他们相继推出《祖国颂》、《江山如此多娇》、《祝福您,祖国》三台大型文艺晚会以及《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等电视连续剧。
这批节目以恢宏的气势、精美的制作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得到观众的认同和赞誉。
这种大投入、大制作、大回报,在国内电视界是无与伦比的。
这种整体效应,没有实力与追求,是无法实现的。
山东台的粗犷火爆、浙江台的清新淡雅、上海台的都市化风格,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再经过不懈的追求之后而产生的整体效应。
为适应双休日观众的需求与1995年8月而创办的浙江卫视周末版,以其鲜明的风格、独特的个性,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浙江电视台的著名品牌。
节目设置必须具备强烈的整体效应意识,必须把电视节目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把各个节目的功能作为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同时,各节目既要有明确的方针、具体内容和任务,又要有自己的面孔和个性,既不能内容混乱,面目不清,没有个性,又不能“各自为政”,相互抵消。
根据双休日的特性,按照上述“节目的层次划分及其性能”所论,经过反复策划与论证,我们把周末版的节目结构形态定为“四大板块”。
这样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个性,合理布局,服务大众,最终达到最佳的整体效应。
所谓“四大板块”,即把双休日每天7时至17时的10个小时,两天共20个小时一分为四,每半天为一个板块,每一个板块社一个主导性栏目,长度为50分钟。
周六上午推出社教—生活服务类栏目《百姓家事》;下午推出文艺——文化欣赏类《文化公园》;周日上午为新闻类板块《时事圈点》;下午推出文艺——综艺节目《轻松驿站》。
从以上安排不是随意性的,也不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而主观臆断的,而是根据双休日的特性,根据周末版的任务而决定的。
休闲、娱乐是周末版的基本定位,加大文艺类节目的比例,这是符合实际的。
为了强化这一特色,被安排在周末版的节目还有影视剧和《拳王争霸赛》,又联合社会力量合办了《江南好》的等栏目,新闻、社教类节目《观点》、《目击》、《法庭实录》等自办栏目穿插其中。
除此之外,每年还组织若干次影响较大的社会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如《遥远的拜年》、《托起明天的太阳》、《万众评说周末版》、《十月的阳光》等。
由于周末版节目实行板块结构,栏目与影视剧交叉播出,社会公益活动与广告、自我形象宣传灵活穿插,因此,逐渐形成了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活泼、节奏流畅、编排自由、风格独特的节目体系。
在追求整体效应的过程中,要有强烈的频道意识。
虽然周末版在浙江卫视中仅是一个小局部,每周的播出时间仅有20个小时,但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频道来办的,为了追求总体结构的完整性,还增加了《周末版》版歌,强化了形式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这个“小而全”的版面内。
花样翻新、内容丰富,观众可以尽情享受。
在节目设置上,还有一个纵向的关系问题,即部门与台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小而全”,强化频道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不能与台产生矛盾、重复设置、相互抵消,造成“内耗”。
浙江卫视作为一个传统的综合台,节目的设置肯定是按照“三大类”而组成,周末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版面,节目构架也离不开“三大类”。
如何扬其长,避其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惟一的途径就是节目形态个性化。
譬如,台里有新闻节目,我们也办新闻,但我们的新闻怎么办,这里边大有文章可做。
我们的方针是,台里办大新闻,我们办小新闻。
批评报道,台里打大老虎,我们吃小虫。
周末版有一档以暗访为主要手段的新闻栏目《目击》,就是专吃小虫的啄木鸟。
如在传销出现的初期,浙江个别地区搞起了“传销研习所”,这些活动未经批准而处于半封闭状态,近万人参与并收取高额培训费。
《目击》以暗访方式进入“研习所”,实地记录了主办者大肆宣扬拜金主义,并以“开放自我,激发潜能”特别培训名义进行猥亵、迷信活动的真实场景。
这片乌烟瘴气一经揭露,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对此采取了果断措施。
实践证明,隐性采访获得的效果是显性采访所力不能及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在强化频道意识的同时,又不能不考虑在全台总的节目大系统中的位置,不能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和特征,既不能模仿,也不能照抄,否则,我们所设置的节目,就会失去特色。
所谓的整体效应,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大概就是整体效应中的辩证关系。
二、电视节目整体效应的优化与调控电视节目整体效应的优化,是指节目的品质必须十分优良。
节目如同产品,没有好的质量,顾客就不会选中你的产品;电视台没有优质的节目,就吸引不了观众来锁定你的频道。
中央电视台的《首都各界庆祝中华共和国成立50周年联欢会》,堪称中国电视艺术史上首次以现场直播的播出方式在天安门广场直播的超大型广场文艺晚会。
这个节目既表现出团结欢乐的节日氛围,又体现出人群如海,歌声如潮的欢腾场面;镜头既要追拍到布满星空的焰火,又要凸现中心演区场面;既要突出晚会中独唱、重唱演员的表演镜头,又要反映出人数众多的舞蹈表演队伍。
这种场面大,人数多,规模空前,多时空的表演,使人观后感到淋漓酣畅,心情激荡。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等名牌栏目,都能让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前不久,浙江电视台《文学工作室》栏目播出了一个节目,片名叫“桔灯”,描写一对恋人的故事,最后一个场面,为女友过生日,无数个桔灯把少女围在中间,所谓桔灯是把桔子掏空,在桔皮内点上蜡烛,光效十分考究,每个元素都很到位,烛光在桔皮中闪烁,显得晶亮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