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峡两岸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些分析2009年7-8月,我在福州广播电视集团新闻中心实习。
所在的“海峡面对面”栏目,是一档台海新闻栏目,主要采录台湾媒体播发的岛内新闻,从时政和民生等多层面解析台湾,并辅以自采和引用大陆其他电视台的关于两岸交流等新闻,以及两岸旅游、小吃等的介绍。
该栏目是今年元旦起新设立的,其背景是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潮中,榕台交流日益频繁;两岸关系改善,和平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因此福州百姓希望对台湾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习,我对两岸在电视形态尤其是新闻节目形态上的区别与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领会了我们的对台政策,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立场意识。
浅浅海峡,无法切断两岸的交流,在传媒界亦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7月以来,CCTV新闻频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版,内容上的变革先不谈,就画面布局而言,改得跟台湾TVBS新闻台出奇地相似(在下文还会谈到),这其中的意味我们都能嗅出几分。
在近两个月的实习中,我认真观看了台湾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归结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时间有限,以下内容没有经过反复锤炼和长期实践的检验。
如有不尽正确之处,请批评指正!TVBS等台湾电视媒体的特点根据与TVBS签订的节目材料共享协议,“海峡面对面”栏目出资购买了台湾TVBS 的新闻的转载权。
因此有关海峡对岸的新闻,节目源一般来自该电视台。
我对台湾电视媒体的观察也主要以该台为窗口。
台湾的电视台体制与大陆不同,所有权归私人,完全置于市场化条件之下进行竞争。
反映在节目中,也就与大陆媒体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
首先,政治色彩较淡,没有固定支持的党派,政治倾向性以别的形式依然明显地呈现出来。
TVBS报道的新闻中,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奇闻轶事等软新闻的比例,明显高于时政消息等硬新闻,前后者的比例约为10:1。
我们栏目既需要播出硬新闻,也需要播出软新闻,但往往因为硬新闻的材料源有限,使得我们录制到的TVBS的台湾政坛消息,几乎全部采用,才够满足我们栏目的需要。
TVBS在不断滚动的整点新闻中,政治新闻是混合在其他新闻中间的,而不是像大陆,一般占据头几条的必定是时政要闻。
从我观察的前期看,TVBS 似乎偏向于岛内蓝营,但从“莫拉克”台风以来,对马英九当局救灾不力的批评变得突出了。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体没有政治倾向”。
软新闻里,对各种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断渗透着媒体的政治主张;硬新闻里,也会通过对当事人说话的选择与剔除、对当事人言行的评论,体现出媒体的观点。
如陈水扁的妻子吴淑珍,在公众场合中,如果发表了言论,媒体会抓住言论的漏洞来攻击;如果闭口不谈,媒体又会评论她如何逃避、如何心虚。
另外,虽然播出了一些人对马当局的质疑,但是从新闻的语言表达上仍然是希望民众听从当局对救灾的安排,希望台湾凝聚力增强的。
新闻里没有特别宣传当局的救灾成果,但是在广告时间却有台湾军队的政治广告。
以上一方面是由于私人电视台不便直接做谁的喉舌,只能间接地不显山不露水地体现自己的态度,以免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和引起民众的不信任。
尽管如此,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对于凝聚人心、团结各方面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这在较大程度上也加剧了台湾民众思想的分化与社会的动荡。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在大众媒介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收视率成了各媒体机构拼命抢夺的蛋糕,节目常常过分突出吸引受众注意,故而势必需要捕捉很多市井奇闻、花边消息,往往也免不了炒作一番。
在后一方面的原因作用之下,还造成新闻的真实性让位于冲突性、趣味性。
从选择素材到记者的写作,都呈现这样的倾向。
特别是在写作手法上,有时可以看到小说式的悬念制造,在引用被采访人的同期声之后或之前,时常还要加上记者的评论,以使整则新闻听下来更“有味道”。
措辞上不特别讲求严谨,显得通俗生动,明白易懂,口语化的模式像在聊家常,加之播音员不是字正腔圆、掷地有声,而是用大停大连、不拘一格的播讲方式,让观众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了解信息,而无“受教育”之感。
这么做,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台湾地域范围小,媒体又不愿过多地报道大陆的消息,导致只能往挖掘小事的方向发展,其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就与大陆媒介有很大不同。
另外,相比大陆,台湾电视新闻通常口播导语较长,新闻躯干部分较短。
观察TVBS 节目以来,未发现无口播的消息。
消息的导语先把整则新闻的前因后果详细地说一遍,不时会刻意卖关子,激起观众往下看的欲望。
后面则是把新闻画面和采访呈现出来。
导语长达40秒(200字)以上是常有的事,而新闻正文部分通常也不过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这跟大陆的新闻格式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通常采用“倒金字塔型”,导语只是简洁地告知事实,并无详尽叙述甚至渲染。
在台湾电视新闻里,很注重同期声的采录,有时是市民很简单的一句话,也要在消息里引用出来,这样大大增强了真实感,也使观众觉得新闻更贴近自己了。
CCTV新闻频道改版在实习期间,巧遇央视新闻频道改版。
TVBS也关注我们的这一变化,在率先改版的“朝闻天下”播出的第一天,就评论说“乍看之下很有‘台湾味’”。
那么这一改版以后,究竟跟台湾电视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呢?2009年7-8月进行的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央视内部显得异常低调,从编辑部到播音部,相关负责人一直回避有关改版的问题。
而且改版也不像往常那样,在一天内完成全部节目的新包装,而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一个个节目逐一进行变革。
从中不难感觉到央视要在其间更多地听取观众的反应。
这样的慎重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次改版力度空前。
从内容上,淡化了专题报道,注重即时动态消息的滚动,连“东方时空”、“共同关注”等老牌的新闻专题节目也像整点新闻一样,开始滚动最新消息,每条新闻的长度大大压缩。
其实,这已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了——刚开办新闻频道的时候,整点滚动新闻占据很大的比重;2006年的改版则开始注重新闻的“故事化”、“专题化”;而今似乎又回到了草创的当年。
只是历经6年风雨的央视新闻频道开始逐渐成熟,对直播的驾驭更加自如而不呆板,新闻滚动而不给人重复单调之感,开始向国际大台逐步迈进。
形式上更是有了大的变化。
曾几何时,荧屏上的字幕越打越小,那是由于我们电视机的尺寸越来越大,电视台刻意让字幕不要占据画面过多的比例。
但这一次,我们明显地发现,新闻标题的字号变得很大,一来给人以庄重之感,二来显得醒目,方便观众记住新闻的主题。
字号大了以后,对于起标题的要求也高了,需要更加简洁且无歧义,否则在一行题的条件下可能会排不下那么多字,这就促使编辑人员下工夫进行提炼。
这样的标题字号,是向TVBS等台湾电视台看齐的。
同样看齐的还有,在左下角添加了一个角标,用于显示新闻发生地。
这样一来,屏幕上的字幕一般有三行:第一行是地点,第二行是栏目logo、新闻标题(或同期声字幕),第三行是时钟和游走字幕。
这样的布局跟TVBS如出一辙。
联系到在前不久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特别提及两岸媒体需要加强交流合作。
我们不难设想,这样的“趋同”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不变”的《新闻联播》上面所提到的变化在核心节目《新闻联播》身上并没有发生。
有那么几天,互联网上一些记者似乎“敏感”过度,惊讶道:“《新闻联播》没有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是那几天时间中央领导同志确实都没有公开场合的活动,当然记者就没得报道。
在8月的多数时间,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我觉得,这不是迂腐,实在是个必要的选择。
中央领导同志的活动并不是其个人的私事,言与行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
中央开会说了什么,领导考察去了哪里,反映的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跟百姓生活也息息相关。
作为党的喉舌,也就势必是人民的喉舌。
大凡要收看《新闻联播》的观众,就是期待看到这些消息,如果改版会改了这个,那反而会导致收视率的下滑。
当然,这个“不变”也是相对的,从去年12月底开始,《新闻联播》就略微放大了标题字幕,并且把底色与面色的对比度增强,正是为了其更加醒目,现在又调整了字幕淡入淡出的形态。
在内容方面,增加了文艺、体育类资讯的比例,把相近话题的消息编排在一起。
这样,落实了“三贴近”的要求,更加注重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有个变化不得不提,以往《新闻联播》对台湾的报道很少,即使出现也时常只能放在“简讯”里头。
而这次“8.8”风灾却大量引用台湾媒体的报道,甚至让台湾播音员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直接出现在新闻配音中。
在如此权威节目里出现的这一变化,也预示着对台湾媒体进入大陆门槛的放低将是不遥远的理想。
关于采录台湾电视台节目的思考以前,大陆群众很难看到台湾的电视台是怎么报道新闻的。
随着大陆电视台开始采录台湾电视台的新闻,加以编辑播出,一时间成了颇受观众喜爱的形式。
从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该节目自采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到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从东南卫视的《海峡新干线》到福建新闻频道的《看东岸》,大大方便了大陆群众认识台湾社会万象。
但是,这些节目多有重复之处,看多了也难免生腻。
福州电视台的《海峡面对面》也属此类节目,正在不断调整以寻求出路。
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从名称上探求塑造自己的特点。
既然叫“海峡面对面”,就不光只是台湾那一面的消息,还需要更加注重对福州市与台湾在“面对面”中寻求交流互动的报道。
二是由一带来的,要增加新闻的自采量。
既然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台海新闻报道节目,那采录对岸的新闻就难免重复,有必要增加本台自己采编的消息。
三是节目形式的多样化、活泼化。
既然台湾电视台的新闻有被过滥引用之嫌,那么可以探索引用他们别的一些节目,比如《海峡面对面》栏目就创办了“东游西逛”板块,采录TVBS的娱乐节目里一些关于在台湾各景点吃喝玩乐的内容,再对应地自采一些福州的旅游景点,把两岸值得一游的地方都作作介绍,这对观众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尤其是台湾方面现在开放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在这方面的交流,媒体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通过实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对台湾的新闻报道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回头看大陆的新闻也有了新的视角。
文章到了最末,我希望两岸也能彼此敞开心窗,把交流合作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