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1简介
翻译美学赏析
If you do not leave me, I will stand by
your side until the life ends.
(四级水平)你如果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六级水平)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八级水平)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中国第一美女翻译——张璐(口译)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行百里者半九十。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翻译美学赏析
鲁琳颖
期末成绩
出勤率 30%
课堂表现 30%
期末笔试 40%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 思想发展 概述
中国传统 译论美学 思想
翻译美学赏析
走进翻译 美学
翻译美学 的发展
翻译美学 发展历程
西方翻译 美学的发 展历程
中西方美 学发展历 程
优秀翻译 案例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审美
中外大家 论审美
(专家水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活佛水平)你在或不在,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境界不同,天壤之别
Thanks for your listening!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翻译美学赏析
4、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奚永吉著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是一 部洋洋大作,分上下两篇,每篇各五章, 全书共十章,八十多万字。奚永吉在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一书中,把各类 译文作为审美对象,以文化比较为着眼 点不拘泥于译文语言质量的高下品评, 而是对文学作品及其译文所蕴含的代表 不同文化体系的美学因素进行研究。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的发展
翻译美学赏析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翻译美学从文艺美学引申了许 多理论资源来表达翻译这门再现的艺术从而再现不同文化、 不同语言的原作美感规律。简言之,翻译美学研究的内容 是如何把一种语言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更完整、更和谐地翻 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 美主体(译者、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 中的审美判断、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审美欣赏、审美标准 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翻译美学 问题的许多概念都是来源于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立 足于中国自身的文艺美学理论资源。同时,我们无论是在 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还是在具体翻译工作的时候,同样 应该学习和引入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采用了“中西并用, 以中为主”的原则,将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较 好地融合。
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
of people ,by people,for people
不爱红妆爱武装 face the powder not powder the face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什么是文学翻译?什么是
翻译美学?如何评判一部 作品翻译的是好是坏?
翻译美学赏析
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一
翻译美学赏析
审美的逻辑起点是美的本质,逻辑终点是 由美和审美相统一的典型的艺术形态。文 艺美学则是以艺术形态即美的逻辑终点作 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艺术在美学中是作为 审美关系集中体现来研究的,是为了把美 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更充分、更鲜明地展 现出来。由此可见,美学为文艺美学提供 了美学基础理论和原则,二者是一般与具 体的关系,文艺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它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具体素材。
张蕾 大家都很任性
翻译美学赏析
吕新华:大家都支持,有老虎的话,把他拉出 来,大家都很任性。在这一点上,没有分歧。 张蕾翻译:I should say,the Party,the government,and the general public actually adopt the same attitude when it comes to anti-corruption.So we can be said to be capricious in fighting against corruption,and we are entitled to be so。 事后,有才网友更结合近期热词,将“大 家都很任性”译为“Every is D uang”。
翻译美学赏析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 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 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 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林语堂于1940年、1950年和 1975年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翻译美学赏析
2、什么是翻译美学
美学和翻译的结合,称之为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 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把翻译美学定义为: “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 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 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 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 化中的美学问题。”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清末严复首创“信达雅”作为“译事楷 模”, 将翻译中的辞章美学推向极致。 之后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 境说”以及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 等等,都把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和 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奋力 追求的目标。这些译论中蕴含着丰富的 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译学理论与翻译批 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美学赏析
3、傅仲选的翻译美学理论 傅仲选在1991年出版的《实用翻译美学》是 我国首次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 标志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深化。 傅仲选指出,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多有关于美的 论述,对我国的美学发展影响巨大。古希腊 的学者们也有过初步的美学论说。翻译美学 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等。翻 译美学的任务是运用美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基 本原理,研究与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 高解决语际转换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对 译文的审美鉴赏力。
翻译美学赏析
孙宁
翻译美学赏析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Talking the talk is not as good as walking the walk.”
翻译美学赏析
许渊冲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 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 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 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 惟一专家。1999 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翻译美学赏析
走进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赏析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 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 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 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 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
翻译美学赏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 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大约始于1700年前 的佛家论经书翻译,早在汉代佛经 翻译,支谦就批评当时的翻译“其 辞不雅”,道宣还提出过翻译须 “风骨流便”,他们分别涉及翻译 中的辞章美学与文艺美学,开创了 我国翻译美学研究的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1933年林语堂的《论翻译》一 文。在该文中作者明确提出了“忠实,通顺,美” 的翻译美学标准。他说得很清楚:
“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 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美术。”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 的。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 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凡译艺 术文的人,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 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 艺术文之义务。”。
翻译美学赏析
支谦为大月氏人的后裔,其祖先于汉灵帝时来到中 国。汉献帝末年,京畿兵乱,他随族人逃避兵火来 到江南,从事译经。对《道行般若经》、《首楞严 三昧经》等重要经典,直接加以重译,并帮助印度 僧人维只难和竺将炎译经。传说他受孙权信任,辅 导太子孙登。孙登去世后隐居穹隆山,六十岁去世。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严复理论对于中国传统译论的 贡献
1898 年,严复提出了“信达雅” 的翻译主旨一直是中国译论美 学的中心思想,其影响深远, 直至今天无人能出其右。“信” 指意义忠于原味,即译文要准 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 随意增减的意思;“达”指不 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顺畅清 晰;“雅”则指译文选词要恰 当、生动、形象,追求文章本 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文字的过程,而是一种创 造性的活动和一种审美的活 动。
翻译美学赏析
一个好的译者一定有很深的美学理论
基础,因为一部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忠 实地反映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还用 使用翻译后的语言准确、完整、美丽 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所以,翻译美学 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时 期 的文化、思想、语言等因素。
从《诗经》 看汉语语 言审美
学会欣赏 汉语言的 音韵结构 意境美
翻译美学赏析
英语语言 美
中西语言 对比—— 许渊冲翻 译作品赏 析
美剧台词
商标翻译
翻译美学赏析
英语语言 美
美文美句
电影名称 翻译
语言美的 普遍价值 标准
翻译美学赏析
结课
翻译实 例赏析
课程学 习检测
结语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什么是翻译?
翻译美学赏析
5、毛容贵的《翻译美学》
具体细致地分析了英语和汉 语美之所在,得出了英语和汉语 具有不同的美学功能和审美价值 的结论,总结了汉语和英语的不 同的美学特征。这些研究深化了 对翻译审美客体的认识研究和论 述方法更为客观、系统、科学。 毛荣贵还阐释了意象、意境在汉 语文本中的重要性,并从中西美 学精神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 差异角度论述意境的生成机制和 翻译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