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序文(1)一、教材及方式今天我们把学习经方,也就是学习《伤寒论》条文应该必知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另外呢,今天还有一个挺重要的内容,就是我给大家准备了《康平本伤寒论》的两个版本。
一个是《康平本》的原版,就是繁体竖排版的,那是1968年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是个原汁原味的版本。
提供给大家的意思,是让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参考。
但是在电脑上看啊,这个竖版的繁体的很多人看得都不习惯,我在(2012年)春节期间又整理了一个简体的横排版的,就是《康平本伤寒论》。
这个《康平本伤寒论》跟那个竖排版的基本上就是一字不差,什么都相同。
另外我也发现那个竖排版的,它把不同的条文内容用了顶格的、降一字格的、降两字格的方式区分开来,但是不太直观。
所以我用了不同的字体:顶格的条文都是黑体加粗的,降一字格的条文都是宋体加粗的,降两字格条文是楷书,旁注都是小体楷书,嵌注都是小体的宋体。
这样呢,我们排版就把它窜入到横排的正文里了,但用不同的字体很明显地把它区分开来的。
所以一目了然,一看就很清楚。
另外,在每个条文的后面都加了跟《宋本》相对应的一个条文号,就是说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这是我们给加的,不是《康平本》原有的。
为得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大家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而且还不影响《康平本》原来的内容。
大家可以拿出一点时间来下载到手里。
咱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恐怕在国内啊,集体学习《伤寒论》的,把《康平本伤寒论》拿过来,按照《宋本伤寒论》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但是随时参照康平本,等于说借助了一个康平本。
那么《康平本》的加入,我们在国内集体学习经方,恐怕我们这是首次,所以说这不是一个小事。
我们到下一周呢,会跟大家详细地介绍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是一个问题。
二、经方辨证体系经方的辨证体系,我们再简单地说几句,这一套理论体系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按疾病类型可以分作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水证、血证、气证;按照疾病的性质,又可以分阴证、阳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
而且它们之间又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说不同的疾病类型可以同时在同一个人体上发作,每一个疾病类型又同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性质的疾病,就像阴阳、寒热、虚实,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组合。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把它叫做是经方的病理,实际上辨的就是病理,是经方对病理的一个诠释。
现在,按现代医学对病理的理解,就是在外界的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的某个器官发生了什么样的具体的病变。
它是以人体对疾病的最基础的研究来定义的,从事物的最底层研究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的定义也会在不断的变化。
传统医学,或是分寒暑风湿燥火,或是人体出现了什么变化,最后也要确定一个具体的病变位置,具体的病变性质。
我们前边讲的就是要证明这一点:经方在这方面,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医学。
它对病理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跟其他医学有着质的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整体观。
它认为人患了病以后,不管具体的病变位置和病变性质,就去根据人体患病以后反映出来的症状,形成了一整套判断人体到底发生了什么性质疾病的辨证方法。
就比如说,这个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经方里边就认为是表症,有汗的就是表虚症,无汗的就是表实症。
至于说具体是什么样的病呢?有可能是感冒,有可能是胃炎,也有可能是某种皮肤病等等吧。
他是什么病都不要紧,只要是他患了病以后,反映了这么一个症状群,或者说我们经过辩证,定义他是这样一种性质的疾病,那么我们就把它叫做是表实证或者表虚证。
人得了什么病呢?就是得了表实证或者表虚证。
有的可能表现为机能沉衰的,阴性的,有的可能表现是亢奋性的,阳性的。
这是经方理论对病理的一个认识,一个诠释,一个解释。
看起来好像有一点点抽像,但是它确实什么啊?我们前边讲的内容都是要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它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只有这套理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说经方的疗效才这么好。
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这一套辨证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可以做为经方应用的一个大纲,就相当于一个书的目录。
相当于我们地理上的具体的省、市、县这么一级一级的划分,或者说相当于我们电脑硬盘格式化的那一个格子。
那么,有了这个以后,你的经方才会用得好。
这是我的切身的体会,当我这套东西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那时候在临床当中,有的时候甚至找不到感觉,或者说,有的时候感觉不是那么准确,容易出现误治的情况。
但是,当这一套东西形成了以后,现在到具体临床当中,大概我觉得近半年以来吧,别光说那个治得成功的医案,我最近出了一次明显的一次误治。
这不能用客观因素来为自己打掩护,就是误治了。
有一个病人,她经常在我这吃药,这段时间她正好赶上来例假,来了一见着红的,上午见着,下午就没了。
没了例假以后,她就出现了有一点头痛,然后就是身上一阵冷一阵热。
这不明显是小柴胡汤证么?而且经方书里边写得非常清楚:“经水适断”。
写得非常非常的清楚,条文里边就有,那么“小柴胡汤主之”。
而且我这个时候啊,因为我看了胡老的东西很多遍,很多地方都记得挺熟。
但是,临床当中稍一大意就会出问题。
那么我就在想,因为她前一段时间吃了一些温药,吃过吴茱萸汤,吃过理中汤,吃过茯苓泽泻汤。
这段时间,因为她没有其他的明显症状呢,她手有一点冻,再一个她有停饮,然后我就把茯苓泽泻汤和当归四逆汤合到了一块让她吃。
她吃了几天以后,然后她打电话说:我这段时间睡眠不好。
我的感觉呢,她大概就是有一点点偏热吧。
如果是睡眠不好的话,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我说你可以把药先停一停,看看到底是不是药的事。
那么结果她停了药以后,也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我就有这么一个印象,一直感觉到她偏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出现了这么个情况,我一看这不是明显的小柴胡汤证吗?因为我还经常提醒别人:一旦有里寒的话,慎用小柴胡汤。
那么,我现在就感觉她有里热嘛,用小柴胡汤,恰好!然后我就顺便给她捎了几付小柴胡汤,也没见着人。
她吃了第一天感觉还好,第二天到了下午呢,就有点胃里边很不舒服,一开始就说胃痛,胃痛得挺厉害,头痛反倒不明显了。
她情况我比较熟悉,一出现胃痛,我就说你赶紧喝那个治胃痛的那个药,她手里面有吴茱萸汤,当时我给她药里边加了治头痛的。
因为她有小柴胡汤证,我说你把那个药跟小柴胡汤合在一块喝。
她合到一块喝了以后,感觉效果不明显,到了下午我就说那个药不要喝了,单纯的喝吴茱萸汤。
她喝了一次,感觉到稍好一点,但还是不适,觉得还是胃里边不舒服得厉害。
那么后来我就把吴茱萸汤和理中汤合到一块,做了一份药给她,因为她始终是有停饮的问题,然后吃了以后,第二天好了。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误治,很长时间出现了这么一个很明显的误治。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就出在没有见到人,没有摸到脉。
就犯了主观的倾向。
另外,这里边还有一个启示,她当初要是用小柴胡汤合上吴茱萸汤的话,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胡老在解释这条的时候,是怎么说呢?胡老的意思就是说:遇到这一类的情形,书上说了小柴胡汤主之,但是也不一定非得用小柴胡汤的原方,还得要去对症。
这个医案,走了这么一个小弯路,就落在了胡老说的这个问题上。
所以说,在学习胡老的东西的时候啊,你一定要认真地去体会,胡老很少有空话,尽管说讲课的内容不是那么华丽,但是非常得实在,也比较含蓄。
还得慢慢去体悟才行。
我们说经方辨证体系,是经方临床应用的一个大纲。
实际上,它是用来指导经方临床应用的。
那么为什么要非得加这么一层?如果说经方的临床应用,大家都知道刘渡舟老师,他体悟了一生,到了最晚年,他后来也承认经方实质上就是方证相应。
那么方证相应,所有的经方方剂加到一块,也就是270多个方子,方剂本来就不是很多。
我们去对方证不行吗?但是,这个对方证啊,人得病他不是说按着方子去得的,实际上我们临床当中,你很难找到一个人得的病完全和书上的某一条说的某个方证完全相符,基本上是没有的。
那么我们怎么用呢?就必须找一套用来指导经方应用的理论体系,也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这一套辨证体系。
确实临床当中有效、好用。
前两天呢,跟一个在这儿听课的同学偶然的机会交流了一下,这同学他问的很实在,他说:李老师,我有点不太理解,你为什么这么不遗余力地去推广经方?什么都不图去推广经方?当时我是这么给他答复的,我说:我学了经方,学了胡希恕的这套理论以后,临床疗效不断的提高。
但是现在我自己没作过认真的分析,我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在90%以上。
而且因为我的特殊条件啊,我现在看的病人,几乎全是屡经中西医治疗治不好的。
可是客观地说,我能达到这个疗效,跟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还是这一套理论,我想是这样。
我就这样跟他答复的。
任何一个经方爱好者,如果说你能按照胡老的这套理论入门,正经地下一点功夫去学的话,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比我做得好。
所以说,就现在这个情况,我曾经给大家打过这么一个比方啊,比如说:我在这个自留地里种地,我先往下深挖了一点,觉得这个下面怎么这么硬啊,碰到我铁锨了,一看下面全是金子,而且我发现别人地里边也都有,你只是要提醒别人一下就行了。
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呀?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生在这个时代,前边有胡希恕给我们探索了一条这么好的路子。
这儿呢,我再跟大家说一个大概是前两周的时候,跟大家说过一个医案。
有一个病人,他一家人都是医生,三个表妹夫大概都是医院里边的主治医师,或者说是某科室的主任之类的。
但是他得了一种病,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就是运动神经障碍。
他才50岁多一点,就跟瘫了差不多,自己不会走了。
上一次我也跟大家说了,我给他弄了一个方子吃了,以后明显就是好转。
他自己感觉有欲望去活动,觉得身上有劲了,然后活动好像自己摔了一下。
上一次大概讲了课以后呢,我就又给他做了一些四诊,给他调整一下方剂,我跟大家说一下用的方子,大家可能就感觉得出这个人大概是个什么情况。
用的方子以桂枝汤为基础,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概就这么几个方子。
这些方子合在一块儿,大家看啊,里边实际上还涉及到好多方剂,但是当时我在辨证的时候就这样。
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方子呢?其实就是他没有明显的里证,没有明显的半表半里证,他老出虚汗,他主诉就是我这段时间出汗出得特别多,不动有时也出汗,这是桂枝加附子汤了;然后就是他感觉颈椎疼,他说颈椎这一圈后颈部感觉拘急,很难受,这是桂枝加葛根汤;他出完汗以后觉得怕冷,再加上前一段时间他始终肢体发麻,是一个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这样一加上黄芪就行了;而且,他就是表虚得厉害,出完汗以后再发冷,又加了附子;之所以用了跟血分关系比较大的两个方剂,因为他有明显的贫血倾向,你看看他下眼睑内侧,颜色比较淡,特别是他的舌质,灰色的非常暗,也比较淡,而且好像还有点说黑不是黑,是一种灰色,他这就是既有瘀血,又有些血虚,再加上他停饮也是很明显,舌质上也有齿痕,他的脉明显的浮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