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庾信诗歌佚句考辨

庾信诗歌佚句考辨

企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Sep.2010 Vo1.27 No.5 2010年9月 第27卷第5 

庾信诗歌佚句考辨 

吴瑞侠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合肥 230001) 

摘 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在南朝时期创作了大量宫体诗歌,是宫体诗人的代表。庚信仕西魏后, 诗风为之一新,熔南朝的华美绮艳和北朝的刚健老成为一炉,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由于史料缺乏和年 代的久远,庾信的诗句在流传中讹误甚多,众说纷纭。本文在比勘众说的基础上,对庾信有关诗歌佚句进行了细 致地考证与辨析。 关键词:庾信;诗歌;佚句;考辨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2010)05—0069—02 

Study on Yu Xin’S Iost Sentences in his Poems 

WU Rui.xia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Journal of Artistic Vocational College of Anhui,Hefei 230001,China) 

Abstract:Yu Xin was a famous writer duri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He had written many Gong—Ti poems and was regard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it.He had his own art style that assimilated the ornate style of the South Dynasty literature and the vigorous style of the North Dynasty one.His works had obtained the extremeJy high achievement.Owing to the lacking of historical data,many errors OC— curred in the spread of his works.With comparison,the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clusions are drawn with careful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 words:Yu Xin;poem;lost sentences;study 

庾信(5l3-583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梁 朝诗人庾肩吾之子。庾肩吾做梁太子中庶子时,庾 信就与南北朝时著名文人徐陵同为抄撰学士,累迁 

为通直散骑常侍,并出使东魏。侯景作乱,庾信逃奔 江陵。萧绎在江陵称帝后,他被任命为右卫将军,并 

袭父爵为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 年)出使西魏。西魏攻陷江陵,杀萧绎。庾信被留 长安,终老北地。庾信羁留北地期间,一直受到宇文 

氏的赏识,西魏时曾任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又任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周 书》卷四十一、《北史》卷八十三有传。 

1庾信作品的流传 

庾信的创作可以分为南朝时期和北朝时期。他 

仕梁时,创作了大量宫体诗,多轻靡浮艳之辞,与徐 陵齐名,世称“徐庾体”。仕西魏后,诗风为之一变, 

雄劲苍凉,沉郁老成,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隋书・经籍志》著录《庾信集》二十一卷并录。《通 

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著录他的文集二十 

一卷。《北史》本传则说他“有文集二十卷”,《旧唐 

书・经籍志》、《新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 《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称其集有二十 卷。滕王迪在《滕王迪原序》中说:“昔在扬都,有集 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 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以来, 

爰洎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分成两帙,附之后 耳。”_l 倪瑶在《庾开府集题词》中说:“(滕王)迪 之所撰,自魏及周,著述裁二十卷。其南朝旧作,盖 

阙如也。及隋文帝平陈,所得逸文,增多一卷,故 《隋书・经籍志》称集二十一卷。其所摭拾者,大抵 

收稿日期:2010—05—31 修回日期:2010一O7—28 作者简介:吴瑞侠(1976一),女,安徽天长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70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扬都十四卷之遗也。……世之所谓《庾开府集》,本《复斋漫录》云:“庾信《挹得胥台露》: 睢有图陪 宋太宗诸臣所辑,分类鸠集,后人抄撰成书,故其中露,承睫共霭衣’,杜诗所本也” 。《文苑英华》卷 

多不诠次。”… 解释了庾信文集产生二十卷和二十一百五十六题作庾抱《赋得胥台露》:“胥台既落构, 

一卷差异的原因。清代吴兆宜辑有《庾开府集笺荆棘稍侵扉。栋折连霞影,梁摧照日晖。翔鹪逐不 注》十卷,倪瑶辑《庾子山集注》十六卷。 及,巢燕返无归。唯有团陪露,承睫共沾衣” ”。 

2对庾信部分诗歌佚句的考辨 薯 善 

从以上著录可以看出,庾信作品在长期的流传露》。l6J4”据众书所录,可知胡仔系误引。 过程中几经散佚,后人分类鸠集,方抄撰成书,其中 (4)“藏书凡几代,看博已千年。” 讹误甚多。现就部分佚句考辨如下,以求正于方家。 《乐府诗集》卷六十四作《登名山行》中的二句, 

(1)“不愁风塌娟,正奈雪垂垂。暖热惟凭酒, 作“藏书凡几代,看傅已经年”, 未署作者。明・ 平章却要诗。”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一“六博”条下云:“庾 

元・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二十载朱熹的《清江子山:藏书凡几代,看博已千年” 。明・杨慎的 道中见梅》,诗云:“今日清江路,寒梅第一枝。不愁《升庵集》卷五十八“井公六博”条下所引与徐应秋 风袅袅,正奈雪垂垂。暖热惟须酒,平章却要诗。他同。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二十七“井公”条下也云: 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方回在诗后评日:“朱文公“庾信诗‘藏书凡几代,看博已千年” 。明・王应 

乾道三年丁亥访南轩归,十二月江西诗也。书坊刊庆《古俪府》卷二作隋李巨仁《登名山篇》,明・梅鼎 《全芳备俎》节去首尾,以中四句为庾信诗,误祚的《古乐苑》卷四十题作隋李巨仁的《登名山行》: 甚。”l2 所云甚是,此诗结构章法谨然,中四句与全“藏书凡几代,看博已经年”l6” 。或作者失题、或 

诗浑然一体。朱熹的《晦庵集》卷五有载,确乎为朱云庾信、或云李巨仁,莫衷一是,且诗句略有出入。 

熹的诗句。且此四句属断章,庾信集中未见,也未见冯惟讷的《古诗纪》卷一百三十七题作李巨仁的《登 后人提起,故不可能是庾信的诗句。许逸民校点本名山篇》:“藏书凡几代,看博已经年”。并注云:“乐 

《庾子山集注》附录依据宋陈咏《全芳备俎・前集》府失载名氏,在梁武帝后,《诗汇》作武帝,误也。考 卷一梅花部引,将“不愁风烟孀,正奈雪垂垂。暖热《文苑英华》作李巨仁”l3』4粥。《文苑英华》卷二百十 惟凭酒,平章却要诗”四句辑人庾信集中,且诗句与一收有《登名山篇》一诗,题作李巨仁,诗句为“藏书 朱熹原作略有出入,实误。 】儿 凡几代,看博已经年”,当较为可信 ]8 。徐应秋、杨 

(2)“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慎、吴景旭属同一则资料误引,以讹传讹实,非庾信 

明冯惟讷的《古诗纪》卷一百五十四,“合浦叶” 之句。中华书局许逸民校点本《庾子山集注》附录 条下,云:“庾信诗‘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依据杨慎的《升庵诗话》,将其辑入庾集中,实误o[1]1嘲 

事皆本此”。 冯惟讷在《古诗纪》卷一百一十五 (5)“渡河光不湿。” 

又录有江总的《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云:“传闻合 《杨万里集笺校》卷一百一十四云:“庾信《月 浦叶,远向洛阳飞。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去云诗》云:‘渡河光不湿’,杜云“人河蟾不没”。[1们宋・ 

目徒送,离琴手自挥。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太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卷八,“诚斋论夺胎换骨”条下 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拍。则此二句又出现在江引杨万里的原话,也作“庾信《月诗》:渡河光不 

总的诗中,冯惟讷一书两说,未知孰是。杨慎《升庵湿”。 ¨《文苑英华》卷一百五十二题作《望月》诗, 集》卷七十九“合浦杉”条下,也沿用《古诗纪》卷一署名“庾肩吾”,诗云“渡河光不湿,移轮澈讵 百五十四之语,作:“庾信诗‘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开”。_4 庾信集中无此句。明代人可能在整理庾 飞”’。《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七录有《遇长安使寄肩吾的文集时发现了杨万里的这一错误,他们在著 裴尚书》诗,署名“江总” %。明张溥的《汉魏六朝录此诗时均题作“庾肩吾”,如冯惟讷的《古诗纪》, 

百三名家集》将其收入《江总集》,题作《遇长安使寄曹学俭的《石仓历代诗选》均归于庾肩吾名下。是 

裴尚书》。曹学俭的《石仓历代诗选》卷十亦题作江知此句乃庾肩吾的诗句,杨万里乃误引。 总。《文苑英华》成书于唐代,其说当较为可信,故. ,。 ,一 知此二句当为江总之诗,非庾信之作。 J :口 旧 

(3)“惟有团喈露,承睫共沾衣。” 庾信作品在流传中屡历战火,几经散佚,乖讹颇 胡仔的《渔隐丛话・后集》卷七“杜子美三”引 (下转第74页)

 74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7卷 

叫之情状;第二个方面是将两句话合成一句以表示 二者之间的关系。杜舄鸟鸟不仅仅叫,而且是泣血般 

地叫(tears),不仅是叫几声,而是如断线的雨(show- 

ers)。杜鹃为什么如泣血般地哀鸣呢?为不能归家 吗?为仕途不爽吗?还是为离愁别绪?非也,为落 花(on fallen flowers)也。“落花”(fallen flowers)虽 没有按原诗中的“芳菲”(flowers)一一对应,但它是 春天逝去的最好代表,花之凋零乃春之离去也。这 

句话如按原诗直译为“the sounds of cuckoos tell the end offlowers”则逊色多了,没有译出杜鹃鸟叫声的 源语文化内涵,使它的叫声平淡无奇,单薄无力,也 

使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淡了许多。 古诗词曲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是最难处理,也是 翻译诗歌的关键。鸟类文化意象含义丰富,翻译时 诚需译者独具匠心。著名学者王宁就曾指出:“翻 

译研究兴衰无疑也与文化研究的地位如何有着密切 的关系,因为翻译研究不仅被包括在当今的(非精 英)文化研究的语境下,它也与传统的(精英)文化 

.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处理鸟意象 时,译者需做出百倍努力,以展现中华文化中鸟的丰 富内涵。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9:180. [2]袁锦祥.王佐良翻译观之我见[J].外国语,1992(2): 27.28. [3]尤金・奈达.语言、文化、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3:12. [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3:16.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76. [6]吴钧陶.唐诗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7]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55. [8]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9]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25. 

[责任编校:刘跃平】 

(上接第7O页) 

多。对庾信作品文本进行认真的辨别和甄选,尽可 

能地还原作品原貌,是保证研究结论科学性和有效 性的前提。以上考辨在广采文献、比勘众说的基础 上,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对研究庾信的生平、 

交往和思想应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庾信,庾子山集注[M].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 华书局,2000. [2]方回.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451. [3]冯惟讷.古诗纪[M]∥纪昀.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 出版社,1983. [4]李唠.文苑英华[M]∥纪昀.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 出版社,1983. [5]胡仔.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47. [6]梅鼎祚.古乐苑[M]∥纪昀.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 出版社,1983. [7]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932. [8]徐应秋.玉芝堂谈荟[M]∥纪昀.四库全书.台北:台湾 商务出版社,1983:752. [9]吴景旭.历代诗话[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232. [10]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4373. [11]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1. 

[责任编校:刘跃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