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姓名:苏丽萍
专业:音乐学基础理论
学号:2012211070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苏丽萍
【摘要】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
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
【关键字】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关系
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国家认同,是个政治概念。
然而,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扎根。
一、文化认同
现代的对于文化的思考转变成了对于文化认同的思考.不同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都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思考.最近几十年,一种文化的统一,也就是说,来自与个人的细小特征的紧密结合而成的文化主体.文化认同表现在:地理位置,性别,种族,历史,国籍,性别取向,宗教信仰和种族划分等.一些文化认同的批评家认为:文化认同(基于不同性)的保存在于社会的不同力量;世界性给了个人很强的身份共享.但那不是说文化认同必须分裂.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实际联系,各国会把整体中的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作为世界的分享,作为与其他群体相互识别的其他方式.以前几辈人或同时代的年长者为例子,在古代欧洲国家分享了相同文化中的高水平,归因于他们共同的历史(频繁的暴力关系和罗马文化的起源),布朗指出西方国家概念的
发明被证明是对于多种文化统一化的吸引力的表现
.认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
如果一个人置身于某个文化情境中,不与异文化接触,也就是说是一种完全融入的状态,可能谈不上有认同的需要或冲动,因为他已与认同对象同一。
也就是说,认同发生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是个体(群体)面对另一种异于自身存在的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
一个中国人可以和一个美国人友好相处,互相谈论对方的文化,这个时候,双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他们都没有进入对方的存在内核;而如果这个中国人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认同对方的文化,则无论如何他内心中都有焦虑,并且会隐隐感觉到即使他和那个美国人有文化上的共同认同,在精神上他还是不能和那个美国人对等。
这说明,“文化”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它已化为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化为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等,其心理和精神上的意义已变成他的“自我”。
就此而言,认同虽然是“有意识”地按文化的逻辑保持与它的同构的联系,但文化更多是内化的,甚至是无意识的。
二、国家认同
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
因此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也主要有两种范式: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是从国际层面对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变化进行分析的。
他们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国际社会的政治构建,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认同的过程,即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力量对比此消彼涨的情况下确立适当的国家地位和自我身份,进而明确其利益,决定其对外政策和行为。
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研究认为国家作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多种因素复合的共同体,而这些因素及其它们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也影响着国家认同的构建。
对于国内层面国家认同的研究,目前多见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大多以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个案,从历史、文化、族群出发,在理论上
或者实证角度研究影响国家认同形成与变迁的因素。
三、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一定区别的。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又是统一的。
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一定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不是非此即彼。
在一般情况下,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胞情感,应该居于首位;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民族内部有人故意制造出分裂要求,民族认同才会超越国家认同。
1、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2、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个人是认同的主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通过个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出来。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个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是公民道德的基本体现。
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基础。
对现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
其中,爱国是最基本的义务。
应努力培养各族人民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义务,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从而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3、创新形式手段为关键,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新形势下,针对“三股势力”在世界不断蔓延的情况,必须创新形式手段,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比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加快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形成和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融洽相处、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有效的历史教育,使各族人民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荣辱与共、共克危难的团结协作历史,强化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意识,将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将公民道德建设作
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尤其是不断创新公民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之中。
民族认同是在民族聚居的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国家认同则由国家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进程逐步建构而成,因而,民族认同往往先于国家认同而出现。
国家认同的出现需要民族国家能够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上,不断生成各民族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要素,并使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积淀中实现固化。
然而,这一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各族人民在一定的理性力量(如国家意识)支撑下逐步弥合差异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与追求,倘若理性力量不充分具备,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把民族作为情感的归属对象和行为的依托对象,从而出现民族认同超越国家认同的现象,这也是民族价值观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啸霆. 未来价值与环境伦理[ J] 1 清华大学学报, 2004.
[2] 叶泽雄. 社会理想论[ M]1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