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2015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2015

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软件技术专业

2015年5月 - 1 -

加强专业建设,推动专业教学改革,软件技术专业每年进行专业调研,今年本着服务辽宁、服务丹东的宗旨进行企业调研,修订专业教学标准。

一、调研工作开展情况

1.调研目的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逐步改变,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新技术应用得到了明确,调研的目的就是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技术,为了更加符合国家发展规划,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就业实际技能,软件技术专业开展专业调研。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深化课程改革,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虽然有着一定的体系,但具体实施起来总是各个课程独自实施,缺少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就业岗位不明确,教学的时候导致“无所学”,就业的时候导致“无所用”。 鉴于上述描述,本次调研的着重点在: ① 软件专业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有哪些岗位群 ② 相对应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及岗位关键职业素质是什么 ③ 应安排哪些课程来支撑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及岗位关键职业素质。 2.调研对象

在沈阳和丹东的几家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主要走访了沈阳昂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沈阳明仕华沃科技有限公司、沈阳海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对沈阳和大连的部分毕业生进行询问。 3.调研方法

具体调研方法如下: 1、企业走访; 2、毕业生回访; 3、电话调研;

二、国家及地方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需求

1.本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格局 - 2 -

辽宁省和丹东市都紧密围绕《2013年国家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省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辽宁以大连、沈阳为主的软件与服务外包服务经历过几年的发展,技术层次有所提升,企业规模和数量还在增加,但用工成本急剧增加,一些产业价值低的工作被转移到周边城市。软件技术与服务外包产业覆盖面不断增大。丹东市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对于信息类产业越来越重视,正在建立天赐软件园,准备在丹东建立辽宁省软件测试和集成中心。辽宁省经信委和丹东是领导在丹东新城区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进行了多次论证,我院作为国内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为基地推荐毕业生。 2.辽宁地区软件与服务产业的特点

(1)内需扩大 通过调研发现大连和沈阳软件公司业务由外包项目向国内项目转移,随着移动信息网络技术升级、信息化建设硬件完善,“智慧校园”、“智慧社会”等一系列围围绕物联网和移动通信应用软件正在积极推广阶段。但软件产品的主流任然是传统的数据库应用项目。 (2)软件外包业务 由于国际关系等原因,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业务量下降。但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国内软件服务也正处于上升姿态。客户关系服务、大数据处理等基础性业务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随着大连、沈阳等地的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向周边城市转移。

三、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

1.调研基本情况总结 根据对软件公司、人才培养机构调研,以及社会岗位对软件人才要求的分析,目前从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大致上可以将软件才分为以下三类: (1)从事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在攻读更高学位后)具有计算机基础理论,在软件人才“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中处于顶端的高级管理人员。 - 3 -

(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在软件企业中处于中层管理人员与项目组织工作。 (3)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基于一定的软件开发知识,掌握行业标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能熟练进行代码编写,功能测试,和系统应用服务等工作,处于“金字塔”的最底端,通常我们把这些人员称为“软件蓝领”,他们是现阶段我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主力军。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高校软件技术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的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软件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1:4:7)。而我国目前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呈橄榄型(1:7:2),高级软件人才和初级软件人才都比较缺乏,尤其是从事软件行业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高职层次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项目经验不足; (3)责任心不强,做事懒惰,纪律性差; (4)价值取向有偏差,心高手低,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 (5)外语(日语/英语)能力缺乏。 (6)本地化生源较少。 3.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的需求为根本,以真实或模拟项目为教学内容,以情境教学模式为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 工学结合为主导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依据软件行业中岗位分析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梳理,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探索与软件园的合作,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 针对岗位分析确定学习领域

软件专业设置以从业岗位为依据,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进行学习领域建设,把课堂教学变成生产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 4 -

 情境教学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开发真实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学时,可以到生产时间环境进行锻炼。另外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软件技术专业企业文化,使学生体会的企业软件开发的过程。  增强社会实践

突出社会实践,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使学生习惯社会生产,加强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深度。 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培养目标按照“参加工作”的原则,重心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软件技术发展推广为目的,按照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里素质、职业素质来确定本专业高职人才培训规格,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训,重视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移动终端开发方案选择

现阶段,移动终端的解决方案没有特别领先的,但主要有量大解决方案: (1)基于java应用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本解决方案需要掌握java语法和界面设计、网络设计,Android操作系统、网络通讯等知识,主要针对Android操作系统。 (2)基于webserviece和HTML5+JQuery的解决方案。本方案借助于webserviece提供的接口,在客户端利用浏览器实现,可以实现跨平台的功能,但界面设置相对复杂。 由于方案(2)的跨平台性较强,并且解决方案相对容易维护,并结合我院计算机应用中心的社会服务项目,在2014级教学标准中适当体现方案(2)的内容,并作为一个能力目标进行培养。

四、培养规格的确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企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从事软件项目管理、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职业岗位群 - 5 -

1.计算机系统维护员 2.软件工程师 3.网页设计师 4.软件产品营销与技术支持员 3.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政治、体育、实用英语训练等文化基础知识; (2)具有艺术鉴赏、音乐欣赏、书法艺术等人文素质基础知识; (3)了解软件技术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 (4)掌握数据库相关知识; (5)掌握软件工程及文档规范知识; (6)熟练使用编程语言,解决应用能问题; 2.能力结构 (1)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2)具有软件开发文档的阅读和书写能力; (3)具有数据库规划和使用能力; (4)具有数据库项目开发能力; (5)具有具备Web系统和移动终端开发能力; (6)基本具备创业潜力。 3.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饱满的政治热情;建立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具有遵守劳动纪律和勤奋的劳动态度。 (2)人文素质: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的艺术技能;具备发现美、创造美、实践美的能力;高尚的人文精神;具有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具有适应环境、善于调节的健康心理。 (3)职业素质: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解、吸收、巩固和运用的效果;善于学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积极参加选修课程,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思考,自觉地探索新的科学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理论,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