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湘潭大学零八级中文三班李蒙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于德、意、法、英、美等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相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马克思
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传统
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
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虽然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其中包含许多
创新和深刻的理论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一般都是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按照
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文学理论问题,因此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正因
为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才成为当代最具有活力和视野最为广阔的批评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产生的渊源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一场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证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随之发
展起来。论证的一方是卢卡奇,另一方则以布莱希特、布洛赫为代表,卢卡奇针对资本主义
的物化现象和法西斯主义掀起的现实,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趣
味出发,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分析方法,努力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认为现实主义无论在文
艺的审美效果、文艺的人民性、文艺把握现实的群体性、文艺的政治作用以及对文艺遗产的
继承等方面都要优于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卢卡奇指责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只注意了直接看
到的支离破碎的现实,过分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孤立事件及其混乱,而没有挖掘出它的
更深层的本质,他主张维护欧洲古典文化的延续性,极其推崇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赞扬20世纪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作家,认为由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塑造了有机的整合现
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存在与过程,主观与客观,历史与思维,内容与形式的文学典型,
从而只有能够与异化现象相抗争的永恒价值和永恒特性。布莱希特、布洛赫等则认为现实主
义的涵义应该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其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热情赞扬现代主
义的先锋派艺术,认为其中有许多可为现实主义学习的东西。这场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因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停歇,通过这场论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们深化了对现实主义的
理解,尽管在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方面,卢卡奇的理论显得过于传统和浪漫,但他强调文艺对
资本主义现存关系非人化的抗议,强调文艺与人的解散的关联,却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
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以直接而深刻的启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大多是沿着卢卡奇的路线,也吸取了布莱希特等人的理论成果,对文艺
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广的研究,并提出很多新的理论模式,如法兰克福派的艺术
与革命模式,萨特的艺术与自由模式,阿尔都寒学派的艺术与社会意识结构的模式等,到了
最近,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又提出了艺术意识形态论和艺术生产论相融合的模
2
式,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更呈现出将前人观点
融会贯通的趋势。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及其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包括卢卡奇、葛兰西、马舍雷、吕西安·戈德曼、特里·伊
格尔顿等。
1.卢卡奇
在被列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中,卢卡奇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多的思
想家之一,国际上形成了“卢卡奇热”曾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文艺理论方面,卢卡奇认为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
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
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
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其次,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
动密切相联。再者,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
能。艺术形象能唤起情感,艺术作品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出情感,并相应地传递到
感受者那里,情感激发使感受艺术的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
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艺术的虚构性使艺术可以揭示科学所不
能接触的事实;艺术既可以提供对人类自我的认识,又可以提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还可
以使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快感和共鸣,从而洞察生活、扩大眼界和深化认识。
2.葛兰西
葛兰西认为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文学又不完全等同于社
会生活。重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倾向,作家要有人民的世界观,
成为“民族教育者”。意大利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农村资产阶级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建立
在对农民的剥削的基础上,与人民联系不紧密,需要改造,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反对片面
强调内容和只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观点,内容与形式本是一个主题,在伟大的作品中天衣无
缝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内容的根本意义是作家和整个一代人对环境的态度,强调作家的情
感态度。文学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从历史和审美的层面将文学
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了起来。他主张情感、道德和审美的批评融于一体,构成了他所主
张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文学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作品,提出文
学批评的“距离说”,认为对经典作家的作品应当保持某种距离,才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正确
的批评。
3.马舍雷
马舍雷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沉默”说。他认为沉默与作品的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
作品中说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说出的,甚至无法在作品中找到的东西。文学作品具
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然而又不是直接通过作品说出来的,作家的认识和创作受意识形态的
3
控制,留下某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不自觉地暴露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4. 吕西安·戈德曼
戈德曼认为文学创作是通过作家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
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个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另一
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有意义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中,与广泛的社会精神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即个体
及其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寻求统一一致的方式与他们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建立一种平衡。
5.特里·伊格尔顿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形成的复杂社会知觉的一部分,以特殊的方式与社会权力有着联系。关于形式与内容,他认
为形式是有意义的结构,内容与形式应有机统一起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具有能动作用。
文学形式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在形式方面充分地反映出来。文学形式具
有高度的自主性,它的具体构成有历史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
态结晶和一系列的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特里·伊格尔顿还认为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
产,是与经济基础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既是被看作意识形态,又看作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形
式。艺术形式的产生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既可改变艺术
的形式,也可改变艺术家与消费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在20世纪文论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
无论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力量。它从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
获取源头活水,并向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行开放,将其吸收同化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来;
从西方各民族传统文论中掘取养料,并且对经典的或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采取非教条主义的
态度,以人类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原则,只要是自觉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都可以接纳在
马克思的旗帜之下,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崭新面貌,为我们
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文艺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思想要采取非
教条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采取开放的态度,无论它们是本族
的还是异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面向当代文艺实践,而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
从理论到理论,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有真正的活水源头;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要允
许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多种模式化,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能搞一言堂,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李志雄.现代西方文论(课件).
[2]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86-409.
4
[3]张玉能.西方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88-302.
[4]陶水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得失谈[A].求实,19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