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学原理

宗教学原理


近代宗教学的成立

麦克斯•缪勒-近代宗教学的创始人 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 (F.Max.Mǖller1823-1900)。1873年, 缪勒《宗教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出版,在宗 教研究史上首次使用“宗教学”概念。此 后,国际宗教学界一般把《宗教学导论》 视为宗教学诞生的标志。
7

北宋理学兴起与宗教攻击
北宋的佛教,虽也有天台与贤首宗的复兴, 而主流还是禅宗。当时,理学兴起,自称 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 子道统。 理学,在『易』,『大学」,『中庸』, 『孟子』的思想基础上,融摄了道学与佛 学,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发展为体系严密, 内容充实。

宗教攻击

理学,师承了孟子的攻击精神。孟子攻讦 杨、墨,现在攻讦佛、老。似乎不攻讦佛、 老,就算不得孔氏之徒。从中国固有思想, 而融摄了部分的印度佛教,理学是成功的。 孔子的非宗教精神,到理学家的排斥佛老, 才充分的发挥出来。民族文化自尊心的高 扬,发展为复古的(菲薄秦汉隋唐的辉煌 成就),排斥宗教的文明。
3

新的诠释
释慧开《儒佛生死学与哲学论文集》, 175页。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 释慧开: 笔者综合各家各派的义理解析,以及个人 的哲思心得与宗教体验,并且特别以儒释 道三家所共通的心性体认本位的生死观与 哲理内涵,提出对于宗教一辞的诠释如下:


新的诠释
1 宗教不只是劝善的说教,其内涵是 以观照人心的真妄虚实为极致。 2 宗教不只是信仰的依归,其旨趣是 以圆满人生的自在解脱为目的。 3 宗教不只是知识的探究,其行持是 以理想人生的实践证悟为课题。
很精神··· ···
6 隋唐佛教道教的隆盛


汉末以来的变乱,到隋、唐而再度统一, 隆盛,扩展。 隋、唐融摄着极多的外来文化,而笼罩一 切,吐纳众流的指导精神,不外乎佛教与 道教。中国民族的充实与扩展,等到唐武 宗的毁灭一切外来宗教,开始非常的复古 的剧变。
秦皇坑儒· 唐武灭佛


与经过秦皇的焚书坑儒,而儒家演进为中 国文化主流一样,经过唐武宗的破灭佛法, 禅宗也就演进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在内乱频仍中,禅者,山边林下,到处安 身;深入东南山地,辟土开荒,讲求经济 自足。凭他的特长,与当时环境的适应, 取得了代表佛教的领导权。
参考:印顺《我之宗教观》,《妙云集》 下编之六,台北正闻出版社,2006年4月。 1 上层宗教与庶民宗教的隔阂 2 孔子儒家的大成及其非宗教功利观 3 战国诸子时代的宗教 4从秦到汉初的方士道的隆盛
宗教是近于道的


从秦到汉初,政治是道家而兼法家。宗教 方面,为道教根源的方士道,非常隆盛。 秦始皇,淮南王,汉武帝,都是(方士) 道的信仰者。他们有充沛的生命力,丰富 的想象力。 他们渡着神秘的宗教生活,而事功却非常 卓著。宗教是近于道的,学术是以道而统 百家的。中国文化灿烂的时代,大统一, 大扩展的时代,并不属于儒者。
吕大吉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 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76页《宗 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困了——,?
第二节 宗教在中国

一 宗教在中国的国的兴衰




古汉语 “宗”属于会意字。《说文解字》: “宗者,尊祖庙也。从宀从示。”所谓 “宀”,即屋也;而“示”字,表示臵祭 品于祭桌上。引申开去,则同屋所祭者为 祖,同祖所祭者为宗。 《論語· 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孔子的智慧
前551~前479
―教”

―教”,《说文解字》:“上所施下所效 也。从攴,从孝。”这是会意兼形声字。 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上所施者, 《周易•观卦》之《彖》辞云:“观天之神 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 服矣。”这里所说的施教即神道设教,意 为古之圣人用神道来教化百姓。
缪勒的贡献

贡献之一,使宗教研究有了相对独立的学 术地位。缪勒:“科学不需要宗派”。 贡献之二,提出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比较分类。缪勒:“一种宗教,无论它可 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它总是 把人的灵魂臵于上帝面前;而上帝的概念 无论可能是何等的不完善,多么的幼稚, 它总是代表了人类灵魂在当时所能达到和 把握的无上完善的理性”。
从中国传统学术 尤其是佛教思想的角度看,


―宗教”一词源于佛教,见于隋唐论典。 智顗(538-597)《法华玄义•卷十上》: “有师开五宗教。” 法藏(643-712)《华严五教章•卷一》: “大衍法师等,一时依诸德,立四宗教。”
《入楞伽经》等


《入楞伽经》(元魏菩提流支译): 证(宗) 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 白法得佛身,内身所证法。 教 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1 2 3 4 5 6 7
宗教史学 比较宗教学 宗教现象学 宗教社会学 宗教人类学 宗教心理学 宗教哲学
近代宗教学与中国 缪勒-南条文雄-杨仁山




南条文雄(1849~1927)。真宗大谷派学僧・梵語 学者。岐阜県生。 1879年にOxford大学のMax Müller博士につき梵 語学を学ぶ。 1883年「大明三蔵聖教目録」を完成、仏教を ヨーロッパの学界に紹介する。 杨仁山(1837-1911)。在欧三年,1878-1881。 1880年,伦敦,4月26日に「与日本笠原研寿・ 南條文雄書」を出し、初めて南條と文通を交わ す(「学窓雑録」)。南條文雄,5月2日、「答 楊仁山書一」を出す。
三 宗教的构成要素
傅伟勳(1933-1996)提出宗教成立的 四个要素,或称向度(dimension): 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 终极真实ultimate truth/reality。 终极目标ultimate goal。 终极承诺ultimate commitment。

宗教的哲理内涵


因此,即使是做为一个普遍性概念的宗教 或宗教传统,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已经远远 超出世俗的神明崇拜与单纯的劝善惩恶的 层次与范畴。 --傅伟勳《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P189-208。
吕大吉"宗教四要素说"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 些基本要素.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 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类是宗教的外在 因素. 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部分:1.宗教的观念 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1.宗教的行 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把 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各民 族都有宗教存在。 原始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孕育,儒释道三教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天主教、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通整合,都曾经是 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认识宗教的意义


宗教观念和宗教行为对中国社会的民众心 理、性格、风俗、伦理道德乃至国家政治 结构、经济生活产生过或明或暗的深刻影 响。 拥有一亿宗教信徒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与认识中国宗教,具有不容忽视的历 史文化价值,而且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几种代表性的宗教定义


一,宗教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一种信仰。 二,宗教是一种社会建制,具有相应的社 会功能。 三,宗教是世俗经验情感的精神现象。 四,宗教是支配人的外部力量在人头脑中 的幻想的反映。


关于宗教定义的思考

1、不必强求宗教定义的统一 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所指出的,“世 界上大概没有比关于宗教性质这一课题更 意思纷纭的了。要给它拟定出一个人人都 满意的定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4 暂时的界定
宗教是探究人类生活的终极意义, 与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相关联的,以 被人们所相信的观念行为为中心的文 化现象;在宗教中,与它的行为观念 相关联,多数场合伴随着神的观念和 神圣性的体验。 宗教学是指从价值中立的客观立 场出发,采取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 各种宗教现象的一门人文学科。

汉字文化圈· 汉语的世界

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末期,以 “宗教”翻译英语“religion‖。此用语 又于清末回传中国,沿用至今,而内涵已 经不同。
姉崎正治(1873-1949) 『宗教学概論』 :



“佛教中所谓宗教的名称,本来指教会认 定为宗的教义之义,与宗门教法同义,现 在被当作religion的译语而广泛使用” 「佛教にて宗教といふ名称ももとは教会 が宗とする教義の義にして、宗門の教法 と同義なりしを、今は弘くレリギォの訳 語として用ふるに至りしなり。」 姉崎正治著作集第六巻、日本国書刊行会 再刊(1900年原版)、1982年11月。3頁。
5 汉末以来佛教道教的形成发展


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到汉代,逐渐 形成有组织的道教。 佛教起初,与道教相并而行。等到不断传 译而充实兴盛以后,南朝的玄学,为佛教 的义学所代替。北方朴实而重事功,道教 与佛教相争,佛教受到多次打击,但还是 日渐壮大。
平等的宗教

从汉末到唐初,宗教方面全为佛教与道教; 唐代更有新来的景教、摩尼教等。这都是 一般的,平等的宗教,中国古代的阶级宗 教,毫无力量。
2、把握“宗教”的两重构造


立足中国思想文化本位,认识 “宗教” 一词的二重意义,把握“宗教”的两重构 造。 “宗”偏指自我的神秘经验,重于行证; “教”偏指对人的表达说明,重于宣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