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一、滇池简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

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吹璀璨的高原明珠。

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

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

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

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二、过去的滇池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

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滇池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西山远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

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

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

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

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

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三、滇池污染现状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

就现在,滇池的水已污染严重,水体呈现绿色,而且是像绿漆一样的水。

在海埂公园,站在滇池边上,会有鱼腥味飘来。

污染十分严重。

据2000年滇池流域污染源调查检测资料显示,滇池承纳的全氮和全磷负荷量主要来自生活废水和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指的是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淋失、城镇地表径流、矿区和建筑区地表径流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

滇池周围有4万多hm2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

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t,占进入滇池污染物总量的45%。

来自滇池的监测报告表明,湖水中总磷和总氮的含量持续上升(图3、图4,污染严重的是草海,即纵坐标刻度大的表示草海的浓度),成为造成滇池严重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和生活源的负荷已分别占到这2种污染物入湖总量的89%和96%[4]。

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四、滇池污染原因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 三是工业生产污水; 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

三种污水加上垃圾( 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 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1、自然因素A、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

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B、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人为因素A、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

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B、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

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C、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D、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另一方面,有的居民为了个人的利益,又大量在河堤两岸新建房屋,加重了河道污染负荷。

E、去年, 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 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 万立方, 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 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五、滇池治污的原则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A、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B、统筹兼顾, 长短结合, 通盘谋划( 有机融入昆明和云南发展建设的战略全局) , 突出重点, 科学易行;C、继承借鉴, 务实创新(继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真抓实干, 敢闯新路), 责任量化, 完成进度, 依法保障;D、加大投入, 加强力度, 优化整合, 全民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E、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和湖泊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

科学治理滇池污染, 在遵循上述五条基本原则、解决好滇池治污战略问题的基础上, 还必须在坚持以往正确做法的同时, 学习借鉴国内外治理湖泊污染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创造性地解决好滇池治污的战术问题。

六、具体治污的战术滇池治污的战术简要地讲, 可归纳为16 个字、8个关键词, 即: 截污、搬迁、引水、掘底、禁“毒”、绿化、严管、教育。

(1)截污滇池污染, 一是污水;二是垃圾。

所以要从这两方面着手,狠抓落实工作。

污水。

要采取坚决措施, 治住滇池入口和出口两头的污水, 实现污水的全部达标排放。

入口。

要在加快新建昆明污水厂的基础上, 做到两点: 其一,全市排放的污水全部都得到污水处理厂的净化, 实现达标排放。

其二, 污水经过净化之后, 成为“中水”, 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市内绿化、清洁用水, 一滴都不得进入滇池;出口。

滇池在引入活水之后, 外泄的所有污水必须在得到净化之后, 才得排入下游河流。

这样, 必须在滇池水下泄处的合适地点, 建设配套的污水处理厂。

垃圾。

借鉴发达国家在垃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对昆明的城镇垃圾进行科学的管理。

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垃圾分类。

通过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保证, 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能够自觉地将每天产生的金属、玻璃、塑料、纸张、有机废物等垃圾进行严格的分类;二是在分类的基础上, 实施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等有用垃圾的回收利用和有机废物的火力发电或无害化堆埋———从而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变废为宝和绿色环保。

(2)搬迁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 必须“釜底抽薪”, 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一污染源———这就需要下最大决心, 采取最有力措施, 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