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钩稽辑佚考索源流: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评左鹏军教授《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袁志成(湖南城市学院 a.文学院;b.城市文化研究所,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
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关键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左鹏军中图分类号:G236;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119-04在中国古典文体走向衰落、近现代新文体兴起的过程中,晚清民国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该时期的戏曲形态在近代中西文化冲突、戏曲思想观念重构的过程中表现为传奇杂剧与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早期话剧的三足鼎立。
阿英、周妙中、张棣华、梁淑安、姚柯夫、郭英德、李修生、惜华、庄一拂等学者对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剧目有所著录,为后学提供了学习指南。
左鹏军教授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1]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挖掘出重要文献资料与史实价值,是晚清民国戏剧研究集大成之作。
一左鹏军教授潜心于近代戏剧研究,成果颇多,已出版《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戏剧》、《近代传奇杂剧史论》、《近代传奇杂剧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推动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对晚清民国新见或稀见或前辈学人未提及或简单提及的传奇、杂剧进行考索,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2010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以“晚清民国戏曲文献与史实研究的新开拓”为题予以介绍,认为:“该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准确清晰地呈现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文献状况、重要事实和基本面貌,为中国戏曲史和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可靠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线索,切实推进了这些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此次亦得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青睐,这是近年来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热点的形势需求,诚乃学界盛事。
作为一部文献与史实研究的著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辨》,所述传奇杂剧五十三种,附一种,皆未见于《晚清戏曲小说目》、《清代杂剧全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江南访曲录要》等曲目曲录著作以及其他资料汇编。
第二章《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新考》,所述传奇杂剧七十种,附二种,这些传奇杂剧虽见于有关曲目著作,但流传较少,且尚未得到系统深入的研究。
因此,此章在前人基础上,突出“新考”二字,对传奇杂剧收稿日期:2011-04-15作者简介:袁志成(1977—),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
119的作者、史实等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第三章《〈申报〉所刊传奇杂剧考述》,所述传奇杂剧十七种,其中有十三种属新发现之作,有三种虽有著录,却与《申报》本有出入,还有一种是有著录且版本完全相同。
第四章《〈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所刊传奇考述》,所考述传奇十七种,此十七种以前尚未见任何书籍予以记载,属新发现之作,如冯绪承的《赏中秋传奇》与《中秋一夕话》、汪蕉心的《馀兴传奇》与《救夫记传奇》等。
第五章《〈文苑导游录〉与〈文艺丛编〉所刊传奇杂剧考述》,考述《文苑导游录》所载传奇杂剧九种,其中七种尚未见于各种著录,另外两种曾见于著录但内容差异较大;《文艺从编》所载杂剧三种,即陈翠娜《南仙吕入双角合套·护花旛杂剧》、《自由花杂剧》以及束世澂的《双星会杂剧》。
第六章《若干曲家曲目考辨》,考述了重要曲家曲目二十九个,如《玉钩痕传奇》及其作者、《轩亭冤传奇》作者、《亡国恨传奇》作者考、《开国奇冤》与《剖心记》之关系、《翩鸿记》作者新考、墨泪词人真实姓名考等等。
第七章《几种著作文献与史实问题辨正》,主要针对近几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晚清小说目录》、《近代上海戏曲系年初编》、《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和《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几部重要的中国小说、戏剧著作,纠正它们的错收、误收以及疏失之处。
二作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的研究,笔者以为该著作最大的成功在于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
所谓“面”的拓展,即著者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
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曾永义《清代杂剧概论》、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等著录表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约310种左右。
左著在前人基础上加上数十年新近发现的剧目,认为:“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产生的传奇杂剧当在650种左右,其中传于后世、今天仍可见到者当在430种以上。
”[1]8左著在前人基础上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剧目足足提升了一百多种,这对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研究者而言是令人兴奋和珍贵的。
这些细微琐碎的文献工作为今后全面统计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新剧目的挖掘,给左鹏军教授的研究带来了新颖的见解,在一定程度还原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生存形态。
左鹏军论述道:“作为中国近现代极有影响的报刊,特别是作为近代上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报刊,《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刊载的十七种传奇,不仅提供了重要的戏曲文献资料;展现了以往未为人知的相当重要的戏曲史事实,而且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家在生存状态、职业特点、创作观念、戏曲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情况,也反映了报刊发表这种新的传播和接受方式对于传奇杂剧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刻影响,中国近代戏剧面临的新的文化环境,发生的多方面变革,由引可以略窥一斑。
”[1]352作者之所以能如此认为,源于他对新发现且前人尚未著录的《时报·馀兴》副刊和《馀兴》杂志刊载的冯绪承《赏中秋传奇》、冯绪承《中秋一夕话》、汪蕉心《馀兴传奇》、汪蕉心《救夫记传奇》、天水太郎《品舄》、彭佛初《馀兴女儿思春传奇》、伴公《救国储金》、汉儿《新桃花扇》、范烟桥《馀兴传奇》、彭佛初《双溪寺传奇》、鹉湖兰言《投稿难》、王求是《情烈记传奇》、彭佛初《新卖马传奇》、彭佛初《四声猿传奇》、范烟桥《新南柯传奇》、范烟桥《新桃花扇传奇》、吾素《神州狮觉》等十七种传奇的梳理与考证。
所谓“点”的深入,即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和评价。
面对前人成说,著者不轻易相信,而是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正如其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引言》中所言:“发掘并提供了一批新文献,考察并厘清一批戏曲史实,其中有的是重要文献和重要史实,明显丰富并推进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研究。
”[1]如第六章《若干曲家曲目考辨》中《墨泪词人真实姓名考》:墨泪词人著有《花月痕传奇》,发表于王蕴章主编的《妇女杂志》1915年至1917年间。
该剧著录于《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但对于墨泪词人之姓名、生平、里居等皆未详,只知其清末民初之人。
随后之《中国曲学大辞典》亦未就墨泪词人的相关情况作一介绍。
面对如此情况,左鹏军教授在梳理纷繁复杂的文献中发现南社成员江苏常熟庞树柏与之相似。
庞树柏,能诗善词,别号墨泪龛。
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指出,庞树柏有《灵岩樵唱》、《清代女纪》以及《花月痕传奇》;《妇女杂志》第二卷连载之《清代女纪》署名为庞树柏。
因而,左著根据该两点判断出墨泪词人与墨泪龛实属一人,即晚清南社成员江苏常熟人庞树柏。
120三该著的成功除了以上所述“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之外,笔者以为其对近代文学史、近代戏剧史以及文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而言,《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为中国近代戏曲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并考察了近代传媒与戏剧的关系,为今后的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视角。
著者在《申报》、《时报馀兴》、《馀兴》等报刊杂志中发现前人尚未著录的传奇杂剧近三十余种,相当于前人著录的近十分之一。
另外,著者在考察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时亦收集到《新民丛报》、《新小说》、《月月小说》、《粤东小说林》等报刊杂志中的传奇杂剧十余种。
鉴于此,著者认为,近代报刊与戏剧之关系是互动中共生:“文学创作和传播媒介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共生互动关系,共同展示着中国文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历程。
”[2]同时,左著还考察了为众人所熟知的重要文人,发现了前人尚未发现的作品,为文学史撰写提供新的资料和参照。
如顾春,字梅仙,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诗词兼工,亦擅小说,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小说《红楼梦影》。
左鹏军教授据黄仕忠、金文秀、乔秀岩等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考证得出顾春有杂剧两种,分别是《桃园记》与《梅花引》。
两剧写神仙恋情,实寓太清与奕绘之间的故事。
由此可知,顾春不仅是晚清出色的诗人、词人、小说家,而且还是重要戏曲家。
左著此考,对于今后近代戏曲史的撰写与近代文学史的书写皆可提供参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陈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遁而作他体,以发表其思想感情。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而终衰者,皆由于此。
”[3]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消亡,既是整体文化环境、文化取向的影响,也是传奇杂剧文体自身衰落的必然趋势。
然而,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消亡显得复杂多变而又摇曳多姿,于1902年至1919年不足二十余年中空前繁荣,如佛家所谓回光返照式的短暂复兴。
左著指出:“这是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发展历程中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
从戏曲家的社会角色、创作心态、创作过程,到作品的题材内容、艺术特征、传播接受、社会影响等,都发生着空前重大的变化,从而成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杰出代表,最集中地体现着晚清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
”[1]9左著此论为晚清民国其他文体的生存形态提供了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文体个案的成功考察。
四作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考释之作,该书既有修复前人疏忽之功,又有启示后学门径之用,对后学研究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及其他文体有示范性作用。
笔者反复阅读了该著,揣摩左教授的研究方法,可谓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