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电力行业的适用性分析

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电力行业的适用性分析

萋套≥ 0000 特稿专递TE GAO ZHUAN D 

碳税与碳交易在中国电力行业的适用性分析 

曾 鸣,杨玲玲,马向春,田 廓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北京102206) 

摘要:碳排放交易和碳税是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的工作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对于中国电力行业而言,选择何种 符合国情行情的减排机制对于低碳化发展至关重要。阐述了碳排放交易与碳税实施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2 种交易机制的应用模型进行研究,并给出二者的减排成本及减排效果比较分析。最后结合行业特色,提出适合中 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中长期减排机制选择建议。总的说来,2种机制都有其阶段适应性,但并不冲突,建议根 据阶段划分做出适宜的选择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碳税;低碳经济;减排机制 中图分类号:TM715:F1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598(2010)09—0010—04 

O 引言 

近年来,温室气体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引起 

的全球变暖、雪线上移、冰川I退缩等异常气候现象逐 

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明,极端天气的发生多归咎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 

燃料的过度使用。当生存环境逐渐遭受威胁时,人类 

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排放交易 

和碳税便是备受关注的2种政策机制【3】。 

作为碳排放大国之一的中国,“富煤、少汽、缺 

油”的资源结构决定了其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 

的燃烧,其中.作为煤耗重要组成部分的电煤排放 

状况又尤为引人注目,这与中国电力工业火电占 

比高达77%的现状直接相关。要达到中国在哥本哈 

根会议上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 ̄2020 

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 排放kE20o5年下降40% 

~45%).作为行业碳排放大户的电力行业必须踏出 

低碳经济的坚实步伐【41。因此,选择何种符合国情 行情的减排政策或措施就成为当前亟待考虑的 

问题。 

截至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碳排放交易与 

碳税的减排作用以及对各国环境经济等的影响 , 

中国近年来也致力于包括碳税在内的环境税收制度 以及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措施的研究.而关于碳排放 

交易与碳税政策在中国电力行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上的阶段性选择,则报道不多。本文正是从中国电力 

行业的特点出发,通过比较二者的减排成本、减排效 

果等,提出适合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选 

择建议,以期为中国低碳电力市场改革提供决策 

支持 

1 理论基础及理论模型比较 

1.1理论基础比较 

碳排放交易源自《京都议定书》,其目的在于通 

过国际合作,以成本最小化方式在全球实现碳减排 

[71。碳税政策则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被丹麦等欧盟 

国家采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国内政策宏观调控,实现 

本国减排,进而促使全球大气含碳量降低。尽管同为 

基于市场机制的间接减排手段,碳排放交易与碳税 

政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基础。 

从根本上讲,碳排放引起气候变化是一个外部 

不经济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导致化石能源的 

过度使用,从而引发大气环境恶化的“附带影响”,资 

源的有效配置遭到破坏。如何修正由这种负外部性 

带来的扭曲影响,是政策措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科斯定理,该定理认 

收稿日期:2010—06—16 基金项目: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G一1006—12630)。 作者简介:曾

鸣(1957一),男,山西太原人,教授,从事低碳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GAO N DI黟耪争留 量 l I| 0 誊 

为市场机制可以解决经济体系的外部性问题,实现 

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外部性不足以成为税收干 

预的理由,在权利界定清晰的前提下,私人部门的交 

易完全有可能达成个体最优与社会最优的统一,当 

然,在这一过程中.交易机制和价格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 

与此相对,为了减少非市场的扭曲影响,美国 

经济学家庇古(A.C.Pigou)提出应通过税收(或者补 

贴)的办法将外部性内部化。庇古理论认为,外部性 

产生扭曲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观主体的个体成本与 

社会成本之间有差异,只要政府运用税收手段进行 

干预,使个体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微观主体基于自 

身决策的排放水平,就会与社会最优水平相一致。 

理论上,碳税的征收原理如图1所示 1。图中横坐标 

表示碳排放量 纵坐标表示减排成本,曲线MC 

(Margin Cost)表示碳减排的边际成本,曲线ML 

(Margin Loss)表示碳排放带来的社会边际损失。两 

条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 即为最佳碳税率,相应的 

为最佳碳排放量。 

图1 碳税与碳排放量的理论关系图 1.2理论模型比较 

(1)碳排放交易模型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碳排放交易模型是限 

额交易模型,如式(1)所示:E表示企业发电过程中消 

耗能源排放的CO 当量, 表示发电量,B表示企业选 

择的新技术参数(可代表采用新技术后减少的排放 

率或消耗率等),有0≤B≤1,E是关于 和B的函数。 

E =E (<1一B >,X ),i=1,2,...,n (1) 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企业总利润等于出售碳排放 

权的净收益与产品市场净收益之和,再减去采用新 

技术的投资成本,即 

R =q[Eo-Ei(<I-B >, )1+ (・)。 ~ 

k・E (<1一B >,X )卜C(B ) 

i=1,2,…, (2) 式中:E 羡示企业的现实排放量(等于分配的无偿排 

放量); 表示单位碳排放消耗的能源的价格;q表示 同际排放权交易价格;p(・) ( X )表示电价是关 

于市场总供给的函数;c )表示新技术投资成本。当 

B =0时,C(B )=0;当B 时,C(B )=C。 

(2)碳税减排模型 

碳税的引人使得煤炭价格发生变化,电煤价格 

的上涨将导致电煤储备量、发电量及需求侧管理等 

一系列相关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持续性和 

不稳定性特点,有必要采用综合资源规划手段进行 统一管理,其最终目的是减少电力部门的CO 排放 

量。由于引人碳税而减少的碳排放可用△E 表示,减 

排模型如下: 

△Ec= (0,Do)-E(T,D0) (3) 

式中:E(0,D。)表示未实施碳税政策时,发电企业为 

满足用电需求D ,消耗的最少电煤对应的c0 }放量; 

E( ,D。)则表示碳税税率为 时,发电企业为满足用 

电需求D 肖耗的最少电煤对应的CO:排放量。 

由于碳税政策的实施,电力需求也将随着电价 

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也将导致发电容 

量充裕度、发电量及需求侧管理体系随着CO 排放 

量的变化而变化。实施碳税政策后,原有电力需求与 

随着电价调整的电力需求2种情况下的碳排放差异 

可用AEJi ̄表示,减排模型如下: 

AE E(T,D。)-E( D ) (4) 

式中:D 表示由于碳税的实施电价变化后调整的电 

力需求;E( ,D0)表示碳税税率为 时,发电企业为 

满足用电需求D 消耗的最少电煤对应的CO:排放量。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的思想,CO 减排总量为: 

AE=AEG+AEd (5) 从综合资源规划的角度,考虑了碳税政策实施 

后电力行业相关体系的综合框架流程见图2。 

图2碳税及电力行业减排综合资源规划框图 

■ 船|列| l 蓐 * * t|*} _ — 掰专甾TE GAO ZHUAN D 

2减排成本及减排效果比较分析 

2.1 减排成本比较分析 

(1)信息成本 政策制定者在对电力行业引入上述2种减排机 

制前,对外部性的修正需要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碳 

排放交易实施前,管理者需先评估电力行业碳排放 

的社会成本,并据此确定行业减排目标和需要发放 

的排放权配额,但不需要了解行业的个体成本。排放 

权配额一经确定,不同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减排成本 

和排放权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排放权买卖。当然,在 

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上,不同的分配方式需要的信息 

有所不同:拍卖分配方法中,各主体的减排成本充分 

反映在报价中,无须额外的信息搜集成本;无偿分配 

方法中,需要了解不同主体的排放成本信息,才能保 

证分配的公平性,不过,根据科斯定理,即便政府不具 

备这些信息,也不影响社会最优状态的实现,其所影 

响的仅是减排成本在不同排放主体之间的分担状态。 

与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税所需的信息相对复杂。 

征收碳税时,电力行业的最优税率是要使排放者的 

减排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因此,政府需要获得单 

个排放者的成本信息,以及排放所导致的社会成本 

的信息。在碳税的征收对象比较广泛的情况下,完 

全获取这样的信息的几率很小。而信息的不充分会 

导致税率偏离最优的水平。进而限制碳税的有效性。 

过低的税率难以有效发挥减排作用,而过高的税率 

对于电力行业一类能源产业而言,企业竞争力及消 

费者接受能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有文献指出当 

碳税水平较高的时候,减排的效果并不显著,而GDP 

的损失却急剧增加【7l。 

(2)实施成本 

实施成本主要指2种减排机制投入运行所需要 

的初始成本。对于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的实施成 

本相对复杂。一方面,排放权的确定可能遇到行业 

政策等方面的障碍,相关调整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 

面。碳排放交易需要建设全新的基础设施,包括交易 

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等。 

此外,根据中国现状,电力行业相关设施的建立还必 

须依托于国内综合性碳排放交易基础设施的建立,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相比而言,碳税的实施成本 

相对较低,仅相当于在已有的税收体系中新增一个 

税种.所有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依托现有的体系来展 开.涉及的额外成本相对较少,对于政策实施者而言 推行上更简便易行。综合起来,减排成本系统比较如 

表1所示。 

表1 碳排放交易与碳税成本比较 

信息成本 实施成本 瑞排诗需评估电力行业碳排放的社排放权的确定可能有障 会成本,但无须获取个体排放碍;建设基础设施及配套 成本信息 体系成本较高 需获取电力行业单个排放主 相关实施活动均可依托 碳税 体的成本信息及排放所导致现有体系展开.额外成本 的社会成本信息 较低 

2-2减排效果比较分析 

碳排放交易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数量限制来影响 

排放者的行为。在碳排放交易中。总排放配额一经确 

定,各主体的减排目标也就已经明确。行业排放主体 

将考虑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各自的减排目标。根 

据目前国际主流碳排放交易机制经验,排放主体有3 

种选择:1)减少发电量;2)投资新能源发电;3)在 

交易市场上购入排放权。碳排放交易机制透过自由 

市场的运作,利用价格体系的机能,促使污染的外部 

成本内部化,以达到最优的CO 排放水平,同时使减 

排总成本达到最优。无论排放者选择何种方式,行业 

减排目标都能实现。此外,新排放权的产生大多与新 

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有关,因此,碳排放交易将进一步 

激励清洁技术的发展,这对低碳经济的实现具有长 

效作用。 

碳税的征收将改变排放者的成本.因此会引导 

排放者行为的调整。不过,这种行为调整的方向并不 

确定。具体而言,在开征碳税的情况下,排放主体除 

了有以上前2种选择外,第3种则是提高电价,将新增 

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前2种选择有助于降低碳排 

放,但根据中国电力行业现状,由于消费者对电量的 

需求价格弹性不高,碳税成本势必被全部或部分转 

嫁.即使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所改变,也难以实现最 

终的减排目标,确切地说,此时的碳税政策更偏向于 

财政增收的作用,减排效果将被弱化。这样看来,碳 税政策适用的产业范围及产业优惠政策还有待进一 

步研究 

3碳税与碳交易的分阶段适应性 

与碳税相比。碳排放交易的实施成本虽然较高, 

但其在信息成本及减排效果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 

且在国际减排合作上也具有巨大的潜力,也正因为 

如此,自《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国际碳排放交易市 

场有了迅速的发展,尤其部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