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

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

ReviewPapers·综述2009年第45卷第19期

AdvancesinGastrointestinalMicrofloraColonizationRuleandFunctionofPiglet

ZHANGBo-lin,QINGui-xin*,SUNZe-wei,LIUNing,ZHAOYuan,WANGTao(CollegeofAnimalScienceandTechnology,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JilinChangchun130118,China)

Abstract:Amutualinherentandmutualinhibitionecologicalrelationshipbetweenhosterandnormalmicrofloraingastrointestineofanimalswasestablished.Thesemicroorganismsplayedimportantrolesinkeepinganimalhealth,improvingtheresistanceofanimal,suppressingpotentiallypathogenicbacteriainthegutandkeepingthenormalphysicalfunctionsforanimals.Thispapertookareviewonthegastrointestinalmicrofloracolonizationruleandfunctionofpigsinembryoperiod,sucklingperiodandweanlingperiod.Thiswillprovidecertainreferenceforfurtherstudyingthegastrointestinalmicroorganismsofpigs.Keywords:gastrointestinalmicroorganisms;colonizationrule;function;piglets[12]PluskeJR,LeDividichJ,VerstegenMWA.Weaningthepig:Conceptsandconsequences[M].Netherlands:WagenningenAca-demicPublishers,2003.[13]MathewAG,RobbinsCM.Influenceofgalactosylactoseonen-ergyandproteindigestibility,entericmicroflora,andperformanceofweanlingpigs[J].JAnimSci,1997,75(4):1009-1016.[14]赵桂英,杨亮宇,段纲,等.断奶仔猪胃肠道正常菌群的数量和分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9):27-28.[15]禹慧明,廖玲,陈平洁,等.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2):81-82.[16]ConwayPL.TheProceedingsoftheVIInternationalSymposiuforDigestionandPhysiologyofpigs[M].Chengdu:Sichuan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7.[17]FullerR.Probioticsinmanandanimals[J].JApplBacteriol,1989,66:365-378.[18]LeeA.GemmellE.Changesinthemouseintesinalmicrofloraduringweaning:roleofvolatilefattyacids[J].InfectInmmun,1972,5:1-7.[19]CheikhyoussefA,PogoriN,ChenW,etal.Antimicrobialpro-teinaceouscompoundsobtainedfrombifidobacteria:Fromproductiontotheirapplication[J].IntJFoodMicrobiol,2008,125:215-222.[20]HooperLV,GordonJI.Commensalhostbacterialrelationshipsinthegut[J].Science2001,292:1115-1118.[21]谭支良.动物胃肠道微生态理论与实践[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48-150.———————————————————————————收稿日期:2009-01-13;修回日期:2009-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520、30800790);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2007023)作者简介:韩鹏飞(1987-),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摘要:大豆抗原蛋白既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又是大豆抗营养因子之一,是限制大豆及其制品在人类营养和动物饲料中利用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对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其中最主要的两类为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同时也是大豆引起机体过敏反应和腹泻的主要成分。本文主要介绍了大豆抗原蛋白的种类及结构、大豆抗原蛋白的营养免疫学特点,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大豆抗原蛋白;抗原性;过敏反应中图分类号:S81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7033(2009)19-0069-04大豆抗原蛋白研究进展

韩鹏飞1,姜学2,马曦1*

(1.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北京100193;2.围场县农牧局,河北围场068450)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在人类

和动物营养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大豆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豆的开发和利

用。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抗原蛋白、凝集素、胰

蛋白酶抑制因子、异黄酮等[1]。这些抗营养因子通过

干扰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和

引起不良的生理反应等多种方式危害人和动物尤其

是幼龄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

豆及其制品的利用。尤其是热稳定的大豆抗原蛋69综述·ReviewPapers2009年第45卷第19期

白,是引发机体发生食物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2]。因

此,对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

点之一。如何在当前蛋白质资源极为紧缺的形势

下,加大对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揭示其在动物体内

抗营养作用的可能方式和机理,有效消除其抗原性,

以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生物利用效率,成为现阶段

大豆研究的主要任务。本文综述了大豆抗原蛋白的

种类及结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主要论述了大豆

抗原蛋白的营养免疫学特点,大豆抗原蛋白导致的

过敏性反应,以及目前研究提示的可能作用机理,并

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1大豆抗原蛋白的种类及结构

根据蛋白质的溶解特性,大豆蛋白可以分为2

类,即清蛋白和球蛋白。清蛋白一般占大豆蛋白的5%左右,球蛋白约占90%左右;根据免疫学的分析,

球蛋白又可分大豆球蛋白(glycinin)、α-伴大豆球蛋

白(α-conglycinin)、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

和γ-伴大豆球蛋白(γ-conglycinin),并且它们是大

豆蛋白中主要的抗原成分;根据超速离心分析,用沉

降系数S代表这些组分,可分为2、7、11S和15S4

种成分,大豆蛋白主要是7S组分和11S组分,其中7S组分主要是β-伴大豆球蛋白,而11S组分主要

是大豆球蛋白,因此常把β-伴大豆球蛋白称7S球

蛋白,大豆球蛋白称11S球蛋白。1.1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是大豆中的一种主

要贮藏蛋白,也是最大的单体成分,占大豆籽实总蛋

白的19.5%~23.1%和总球蛋白的40%。它是一种聚

合蛋白质,含糖蛋白较少,单聚体亚基结构表示为A-S-S-B,其中A代表酸性多肽链,分子量约为34~44ku;B代表碱性多肽链,分子量为20ku。S-S

是二硫键,11S球蛋白是由6个酸性亚基(A1,A2,A3,A4,A5,A6),6个碱性亚基(B1,B2,B3,B4,B5,B6)组成

的2个环状六角形结构,酸性和碱性亚基交互对应

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形式,酸性亚基的分子量为34.8ku,碱性亚基为19.6ku,到目前为止发现约有5种单体存在形式,分别称为A1aB2,A1bB1b,A2B1a,A3B4和A5A4B3[3]。

大豆球蛋白的次级结构含有25%的α軒螺旋、25%

的β軌-折叠、42%的β軌-转角和8%的无规则卷曲。大

豆球蛋白含有较多的含硫氨基酸,因此一些化学试

剂(如尿素、强酸、强碱、十二磺基硫酸钠等)可断裂其二硫键,进而改变四级结构,增加其溶解度[4]。1.2β-伴大豆球蛋白用免疫电泳法可将伴大豆

球蛋白分离并鉴定为α、β、γ3种。β-伴大豆球蛋白也

是大豆中的一种主要贮藏蛋白,分子量为140~180ku,

占大豆籽实总蛋白的10%~12.7%和总球蛋白的30%。β-伴大豆球蛋白由α、α′和β3种亚基组成,3种亚基的分子量分别为58~77、58~83ku和42~53ku[5],部分品种的大豆还含有β′亚基,目前研

究表明,有10种存在形式,其中有6种已经被鉴定出

来,被称为B1~B6,分别为αβ1、αβ2、αα′β、α2β、αα2、α3。1.3其他大豆抗原蛋白其他大豆抗原蛋白尽管

种类很多,但总体含量较低,只占大豆总蛋白的15%~20%;另外,它们抗原性也很弱。

2大豆抗原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不同种类大豆抗原蛋白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性

质,而这些功能性质归根结底是由基于分子结构基

础的蛋白质理化性质所决定的。Kim等[6]和Utsumi等[7]通过分析改性大豆球蛋白

的功能变化,获得其结构与功能的近似关系:大豆球

蛋白乳化能力与疏水性和结构不稳定性有关,热诱导

凝胶形成能力与结构不稳定性以及巯基基团的位置

和数目有关。此外,通过比较豆类和非豆类种子的大

豆球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可以发现,在蛋白质胶凝的巯

基与二硫键(SH/S-S)交换反应的开始,C12与C15之

间的二硫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离巯基基团的拓扑

学特性与热诱导凝胶的形成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适

于凝胶和乳化性能的结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8]。

例如,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已经制备了均一的β-

伴大豆球蛋白。研究发现,β-伴大豆球蛋白的热稳

定性是由其组成亚基中具有最低变性温度的亚基决

定的。碳水化合物部分是造成天然β-伴大豆球蛋白

不溶的pH范围较为狭窄的原因[9]。

蛋白质的理化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其三维结

构有关。大豆球蛋白的巯基基团数目很多,加之其独表1大豆抗原蛋白及其亚基的功能性质[10]功能性质蛋白质或亚基性能比较凝胶形成大豆球蛋白混浊,但硬而不脆的凝胶β-伴大豆球蛋白透明,柔软,更具弹性的凝胶热稳定性大豆抗原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亚基α<α′<β乳化性能大豆抗原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亚基α≥α′>β7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