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 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 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论英汉翻译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陈万会(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摘 要]随着英汉语言相互接触的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成为一种难以置否的事实。

英语借词大量地涌入汉语,在语法平面出现了借用和变异现象,从而导致汉语语法的欧化。

大量汉语报章语料表明,中国大陆现代汉语欧化现象部分地是由语言接触而产生的。

[关键词]语言接触;英语;现代汉语;词法;句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1-0085-04[收稿日期]2004-09-09[作者简介]陈万会(1965-),男,山东东阿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和对比语言学。

一、引言一般认为,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始于19世纪后半叶,而在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文运动中,欧化现象进一步加深。

当时,关于汉语欧化的讨论与流行于翻译界的/直译0和/意译0之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1919年傅斯年发表了5怎么做白话文6一文,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只有欧化的白话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是最早鼓吹汉语欧化的最重要的文章。

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又提出要对此加以限制。

1922年陈独秀的5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6,大书/国语的欧化0。

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0。

他认为,白话文中使用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和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缜密。

瞿秋白表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实行欧化。

当然也有人反对白话文欧化。

有人认为,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西方的文法形式,这种现象污染了汉语。

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有着直接的关系。

到了五、六十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

赞成一方如高植、王育伦等,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言更加丰富。

[1](P532-535;933-941)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以丰富汉语的表达。

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批评了一些误译和形式化很浓的译文。

因此,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

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辨别不同于传统汉语语法的欧化结构。

然而这些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因此其论断难免片面并不成体系。

此外,这些论断明显带有规定性的色彩,从而削弱了论证的说服力。

王力是首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至今未有人能企及。

可惜五十年代初以后,大陆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令人振奋的进展,王力的研究几成绝唱。

[2](P353-393)令人欣慰的是,港、澳、台、新加坡地区的一些学者一直关注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其中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借用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的探索,另外一些研究则就英语对现代汉语或粤语句法、构词法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大胆假设和分析。

[3](P45);[4](P2-11);[5](P200-206)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语法变化的学者对外借现象持非常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外借现象的解释不够充分。

一方面,他们怀疑外借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种解释无法被反证。

他们认为,只有当所有试图从内部原因来解释语言变化的努力都失败了,才能尝试从外部因素去分析语言变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对汉语欧化持怀疑态度的另一个理由是,有些汉语欧化的例子大部分在中西正面接触之前已经存在。

换言之,就形式始源问题而言,欧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6](P1-26)笔者认为,在英汉语言接触之前或许就存在一些词缀现象,但是由于语法学19世纪末才从西方传入中国,所以在此之前缺少一个语法体系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而且当时这种语言事实并不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所举的例子是有限的,零星的。

顾百里认为,当我们研究语言接触问题时,词汇和句型出现的频率也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以前没有现在才开始出现的问题。

尽管在古文中能找到一些/着0或/们0的例子,并不足以否认这些句型现在使用得如此普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欧洲语言的影响。

刘大为提出一种/诱发0机制,他认为一些所谓的欧化结构,尽管是汉语自身内部机制发展的结果,但是在英语的/诱发0作用下,一些新的语言结构趋于稳定化、系统化。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不断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迁移,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汉语言系统出现了一些冲破标准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它们有的已经或正在传播开来,有的已经或正在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从而向汉语原有的语法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拟从词汇转类以及词类内部的小类转用的角度,考察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书面汉语语法欧化现象的最新发展。

使用的语料来自几份影响较大的报纸5北京晚报6(以下简称BJE)、5人民日报6(PD)、5北京青年报6(BJY)、5新民晚报6(XM E)、5文汇报6(WHN)、5南方周末6(SW)、5羊城晚报6(YCE)等,收集时间为1995年至2003年。

二、词汇转类一些外国学者用印欧形态语语法的眼光看待汉语,认为汉语缺乏表示词类的形态标记,从形式上很难判断词的类别。

高名凯也认为划分词类只能以词形变化为标准,汉语没有词形变化,所以实词就没有词类分别。

[7](P43-45)大多数语言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

尽管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这不等于汉语没有词类,也不意味着词与词之间没有功能及用法上的区别。

[8](P387)王力指出,汉语划分词类有/词形、形态、句法0三个标准,其中句法标准(包括词的搭配)则是最重要的标准。

[9](P380)胡明扬也认为词类可以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来划分,一个词的语法功能,就是其结构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词在语法上分布情况的汇合。

[10](P44)现代标准汉语中,任何一个词的用法在某一特定时刻都是相对稳定的,而新的用法在没有被大众接纳之前,就只能当作变异。

不少转类现象可归因于英语语序(通过翻译)对汉语的影响和干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陆积极与港、澳、台等特殊地区接轨,不仅借用了大量的词语,也借入了一些特殊地区受英语影响、使用较广的词类转性用法,这加快了大陆语言变异的出现速度,书面语尤其如此。

以下是目前大陆使用较多的词类转性用法。

1.名词、名词短语用作动词一般说来,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不受副词修饰;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部分名词可作谓语。

但是大多数名词不能直接充当谓语,更不能带宾语。

以下名词却都带了宾语。

1)把这么多人标签为犯罪人。

(WD03/05/17)2)任正非在国内刻意低调自己。

(BJY03/02/20)3)北京罗马花园为您重新定义居住理念。

(BJE94/05/ 01)4)购物金银卡,实惠你我他。

(BJE96/11/28)5)王朔向中国画/开火0娱乐大众还是文艺批评?(BJE 01/04/08)/标签0、/低调0、/定义0、/实惠0及/娱乐0在规范汉语中是典型的名词,在英语中均是名、动兼类,动词可带宾语。

上述五句显然是套用了英语的词语或句子。

如例1)很容易使人想到to label someone as...这样的结构。

例2)译自英语/keep a low key0。

例3)、4)、5)分别受英语/to define0、/to benefit0、/to entertain0的影响。

汉语中以名词用作定语,动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是名词性的。

因此/私人访问0、/医学观察0、/性侵犯0都应该是名词性短语,然而在以下的例子中它们却用作了动词:6)在家/医学观察0两周。

(WHN03/05/11)7)李登辉踏上了私人访问美国之行。

(P D95/06/09)8)叙利亚反对军事侵略伊拉克.(PD02/10/28)9)有性侵犯儿童行为的神父往往被网开一面(WHN 02/6/17)例6)/医学观察0(medical inspection)、例7)/私人访问0 (private v i sit)和例8)/军事侵略0(military invasion)后面分别以时间名词(两周)和处所名词(美国、伊拉克)作宾语。

例9) /性侵犯0(sexual assault)后面的宾语是个名词。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变异。

当然,还可以分析成短语中心词之前成分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方式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

但是,汉语中除了时间词、方位词和处所词以外,能不加/地0而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的名词很少。

[11](P17-18)2.名词和动词用作形容词英语中的许多形容词是从动词或名词派生而来,同一词干加上不同的词缀,词义和词类就会发生变化。

而汉语作为非形态语言,词类和词义转变很多时候依靠词汇手段。

在翻译英语形容词的过程中,有时只是将名词或动词词干翻译过来,却未能用相应的汉语词汇手段表达词缀的意义,这很可能是汉语中以名词或动词充作形容词的起因。

[4](P2-11)例如:10)这是很西方的,同时也是很中国的。

(WHN02/12/ 07)11)曹禺是中国戏剧界里最智慧的人。

(BJE02/01/16)12)听起来十分欧洲。

(WHN03/05/30)13)爱情的痛苦最高尚、最个人。

(XM E02/06/07)14)有人问了盖茨几个很细节的技术问题。

(WHN03/ 04/08)这几个词语前面加上了程度副词/很0、/最0、/十分0,具有明显的形容词特征。

这些词在规范汉语中都用作名词,而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再看以下例子:15)(发型)就已经十分吸引。

(XM E02/08/02)16)在大多数发展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债务负担和极度贫困。

(PD00/04/17)17)但是现场的感觉很震撼。

(BJE02/05/15)18)很讽刺地入围格莱美/最佳新人0。

(XM E03/04/ 11)/吸引0、/发展0、/震撼0和/讽刺0都是动词。

这些词受到程度副词/很0和/非常0的修饰,显示了形容词的重要特征。

它们的用法明显受到了英语形容词at tractive,dev elo p-ing,shocking和副词ironically的影响。

这些形容词的词干部分被翻译或移植了过来,但词缀部分的意义却遗漏了。

/非常吸引0可改为/非常吸引人0;/发展国家0应改为/发展中国家0;/很震撼0可改为/很震撼人心0;/很讽刺0可改为/很具有讽刺意义0。

3.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名词受英语的影响,现代汉语出现了动词和形容词名词化的趋势。

胡明扬也认为,/动词和形容词向名词漂移是一种欧化语法现象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