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摘要: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实施可持续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已成为一种共同的思想观念。
而生态德育要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态发展观,合理调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正是与之相符的一种新型德育观。
大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又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高校作为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基地,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高校生态德育实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已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挖掘问题的根源,想出问题的对策,树立崭新的生态德育世界观。
关键词:高校;生态德育;实施途径;发展趋势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一种继承、发展和超越,它既是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在当今尤为重要。
从生态德育的视角看,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突破了人际德育的狭隘性,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
高校生态德育的出发点是: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知教育,包括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等内容。
学校场域中道德教育的生态内涵及其发展既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紧密相连。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生态伦理意识和较高的生态道德水平以及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生态观。
这就要求高校走出传统德育教育的盲区,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为目标,加快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大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关系,引导受教育者尊重和优化这种生态关系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从而带动全社会与全民族的生态道德体系的提高和完善。
一、高校生态德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1世纪生态危机的加剧,给人们的生态观以前所未有的涤荡。
当代大学生虽然在生态道德取向、生态价值判断、生态保护实践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但其中反映出的迷茫和问题在社会思潮和校园文化的辩证互动中也体现得较突出,甚至出现与主导生态观抵牾的情况。
学校生态德育自身的困惑也引发一系列社会热议,因此高校实施生态德育不仅迫在眉睫而且至关重要。
1.必要性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要求我们实施生态德育。
在人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从原始时期进入工业时代又到科技时代,我们从依赖自然,征服自然又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阶段。
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的蔓延,使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而在后期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不仅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还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利益。
于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为,产生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和谐思想。
从我国传统观念来说,尊重生命、崇拜生命是中国古代人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道法自然”涉足到了自然规律向生态道德转化的问题,“与天地相参”是其生态伦理的价值目标。
但这些生态意识都还停留在伦理学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静态,尚未进到德育学的范畴。
学校的德育内容也是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来展开,而忽视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人对自然应尽的义务,也忽视了自然环境存在的道德价值。
而我国特殊的国情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模式以及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系统。
此外,由于国民生态意识观念淡薄,使得生态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从客观上给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由于人们对生态德育认识的缺乏,如今造成的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生态德育刻不容缓。
2.重要性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我们建立生态性的道德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大量涌入、市场经济裹挟来的拜金主义,猛烈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德育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高校德育显得苍白乏力,致使德育工作难于走出“成效甚微”的怪圈。
教育观念局限,教育内容呆板,教育体系缺乏,教育方式单一等,总是难以使人们跳出“我”这个中心来思考问题。
构建生态德育,有助于打破德育只是强调人与人关系价值的片面认识;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及各要素的关系;有助于创新高校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把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微观环境打造成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培养塑造的“场域”,使其与外部社会环境在本质上一致和谐互动与有机整合。
二、高校生态德育的实施途径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育,即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另一部分是行为教育,即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
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实践中难以得到验证。
而学校作为实施生态德育的主要阵地,应该把形式的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匡正生态德育的指导思想,让理论教育的成果在道德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目前高校在生态德育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态德育的培养;学校强制性的灌输思想与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生态意识淡薄或是生态德育知识匮乏;学校生态德育跟家庭、社会教育相脱节,由此造成学生价值判断混乱的局面;学校生态德育氛围极度缺乏,学生生态意识淡薄。
鉴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国民生态意识的淡薄以及大学生的特殊地位,加强高校的生态德育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一,改变当前高校教育过于“注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高校生态德育环境。
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真正以培养学生成为心灵的圣者为目的,正视当今的环境问题,不能狭隘地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生态善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平等观,生态良心和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
创造良好的生态德育环境,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并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公益劳动或活动。
针对工业化社会生态危机给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在德育总目标中纳入培养能正确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己任的“生态人”的生态德育目标。
第二,重视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生态意识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改变以往高校德育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器物的观念,实现从物性化德育向人性化德育的转化。
重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组织、启发、引导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和实践相结合,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重视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现实生活、道德需求的结合。
生态德育能否落到实处,生态人的培养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和认识的水平。
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生态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社区活动、地区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
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
第三,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能够协调一致,求得一种互动平衡。
这不仅是对高校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全民族的要求。
由于当代的“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现代化生产给人类生活的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人类中心说”也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反思,所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日渐形成,即全球本位德育理论。
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走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
三、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趋势及展望生态德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大学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新趋势。
提倡并实施生态德育,是我们的共和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在精神文明方面的保证之一。
当前,国内已对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意义、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一批积极成果,特别是在其可操作机制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但总体上,学理视角较多、结合高等教育实际较少,挖掘问题较多、找到对策较少,从价值观视角探讨要素联系的较多、与社会思潮和校园文化互动结合的较少。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当今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许多学校已经能够很好地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把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兼备的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高校生态德育现状与互动背景的关系下,坚持整体原则、发展原则和可持续原则,树立科学的生态德育目标,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当代国情,制定具有我国特点的高校生态德育方略。
四、结语我国生态德育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源泉,且受西方影响较大,研究起步晚,尚处于摸索阶段。
校园文化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先后经历了思想解放、理性回归、和谐构建的历程,高校生态德育的关注点也从一元转向多元。
但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生态德育的实践落后于理论研究的进展,且实践活动是混乱的、无序的,没有物质上和法律上的有力保障。
但生态德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课题,与当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它必定会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从萌芽走向成熟。
总体来说,生态伦理道德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用道德来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也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1]李春青,李佩霞.生态德育理论研究概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杨帆,汪海波,赵玮.试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9,(9).[3]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刘亚平.试论生态德育的价值意蕴[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侯爽.论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