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
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课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应当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积累、形成,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
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
如果课题太大,内涵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课题既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便于记忆、理解和在实践中应用。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
教学要点是为了达到一堂课的教育目标所必须讲清的几个最主要命题,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也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
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上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
因此,要重视选材。
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
材料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故事、童话、寓言,也可以选用一些诗歌、图画以及谚语、格言等。
(5)坚持启发式教学。
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机制。
2.其他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
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
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
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但是由于各科教学内容不同,因而它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也就不同。
语文课的许多内容思想性都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
历史、地理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
算术、自然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
民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既鼓励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参与,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还要作出评价,进行表扬和批评。
这些做法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对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理解,不需要牵强附会,在教学之外另加上什么思想道德教育的东西,使各科教学都变成思想品德课。
但是二者又不是纯粹自发的结合,需要教育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掌握和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在组织教学中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校会是指全校性的大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
有定期的和不定期的。
如开学典礼,在开学初举行,一般是向全校师生报告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本学期的任务,激励他们在思想和学业上努力上进。
又如结业典礼,在期末进行,欢送毕业同学,总结一学期的工作,表彰“三好”学生,号召同学向“三好”学生学习。
还有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也是通过校会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会则是比校会更经常和更有针对性的集体教育形式。
德育活动应当成为班会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
少先队的队会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学生在少先队及其活动中,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推选出自己的领导人,学习过健康向上的民主生活。
他们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并组织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由于少先队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的,可以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
学校德育应当重视发挥少先队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实际活动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
我们要进行真正的德育,就只能采用说服为主的教育方法,绝不能运用压服的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
1.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这个方法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讲解:是指教师对特定德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深刻地理解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行为的标准和方法,以指导行动。
运用这种方式,除了应当注意一般讲解法所应注意的问题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引用本地、本校的真人真事,使学生借助于具体材料,领会道德要求的基本要点。
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谈话:这是说服教育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它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学生的问题。
它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
在课内、课外,对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
谈话内容既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当前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
特别是个别谈话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使说服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
谈话前应有准备,谈话的内容、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谈话后要向学生提出行动上的要求,做好巩固工作。
谈话应该是经常性的,不只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才进行。
教师找学生谈话时,态度应该亲切、真诚和自然。
讨论:这个方式主要是用于小学高年级。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集体自己教育自己的方式。
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觉性,特别是在学生中对某些问题认识上有分歧时,运用这种方式更有效果。
如果运用得当,这种通过讨论启发学生自觉的教育方式,常常能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
2.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
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
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化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
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
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
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
孔子、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
南朝教育家颜之推指出: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
”《宋史?程颐传》明确记载:“今夫人民善教其子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
其基本要求有:①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
教育作用是渗透其中而非显性的存在,在教育情境设置之后,教师的作用应当尽量淡化,除非教师在情境中作为情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存在。
②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
同时教师应当成为道德人格上的榜样──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美化和改进。
主体的主动参与是增强道德陶冶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参与”可以使环境变成一种具有亲和力或亲切感的道德影响源。
在若干种陶冶法尝试中,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的“家庭化模式”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典型。
其具体做法是:由30~80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组成一个“家庭”,有自己的家长、男女舍监和自己的房子,成员共同参与一些仪式和日常生活。
其中家长既是保证规则实施的监督和主持,更是一位与儿童平等的角色,他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并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情感问题。
男女舍监分别代表男女主人,管理家庭生活。
由于家庭可以既提供归属、安全、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又促使儿童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情感生活与道德生活统一,应该说家庭化模式是一个较好的德育方式。
情感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过程之中。
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像和理解能力等等。
陶冶法的短处是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陶冶法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3.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值得尊敬的英雄模范人物,去学习,去模仿,所以教育意义更大。
运用榜样教育学生,要选好典型,使典型本身有教育意义,切合学生的实际。
一般常选用的榜样有以下几种。
(1)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