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 Jan 23(1)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并发症治疗体会 Treatment Experience in Hirschsprung’S diseas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陈隆盛,陈李众,陈慧芝(揭阳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广东揭阳522000) 摘要: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观察组术后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进行治 疗,对照组术后未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两组疗效与治疗后患儿腹胀、呕吐、发热的好转程度进行对比。结果上述指标 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O.05),患儿术后的腹胀、呕吐、发热症状于2 ̄3d内缓解,结肠炎也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先天性巨结肠 中圈分类号:R65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2)01一 先天性的巨结肠为一种病变肠壁的神经节细胞发 生缺如¨J,导致患儿肠道的发育畸形 】,其发病率约 是五千分之一【3 J,主要以男性患儿多见 】,而本病经 明确诊断后,进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J。但术后 患儿常见有明显腹胀、呕吐、发热等相关并发症的发 生。我院2003年1O月一2010年12月收治的40例先 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进行治 疗,与术后未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者术后腹胀、 呕吐、发热的好转程度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3年l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 治的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 组各40例。其中男6l例,女19例,年龄2一lO岁。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上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O.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术后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 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术后未早期中药保留灌肠,对两组 疗效与术后的腹胀、呕吐、发热的好转程度进行对比。 1.2.1手术方法取截石位,同时垫高患儿臀部,对 腹部与会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置尿管。在肛门扩张 之后,先缝4针牵引线,从齿状线上的0.5cm处将其 直肠的黏膜进行游离1周,再分离出黏膜以及浆肌层 间隙,由此间隙白上游离到腹膜的返折处,其长约为6 ~8cm,对直肠肌鞘环形切开,并保留肌鞘约为6cm, 同时处理直肠的侧韧带与直肠上动脉。再向近端游离 后,对乙状结肠的系膜血管进行切断同时结扎,直到没 有扩张或者扩张较不明显的部分肠段,再取活检。同 时查到患儿神经节细胞,由此处切断结肠。并于结肠 的断端lcm处用4号丝线于3、6、9、12点处把结肠的 浆肌层固定于齿状线处其直肠肌鞘的侧壁,在直肠5 —7点间用电刀小心切除内括约肌1条,之后将结肠 其断端肠壁的全层同齿状线以上的直肠黏膜用3-0的 可吸收线进行间断缝合,缝合1周时应注意,切勿使肠 系膜扭转。 1.2.2灌肠法取30lIll与50ml灌肠注射器各1具, 16号或者18号的肛管1根,取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 其水温控制为39—40℃;患儿取左侧卧位或者保持截 石位,护士站于一侧,常规洗手戴无菌手套,并选择较 为合适的肛管,把肛管先浸泡在石蜡油中,以润滑肛 管,并润滑食指,再用手指轻揉并扩张肛门,同时将肛 管捻转旋人,用食指引导逐渐向深部推送肛管,在遇到 气体与粪便溢出时,再将肛管送人3—5cm,灌温30~ 50IIll温盐水,最后让其自然流出,反复数次直至无粪 便,再将中药四君子汤加枳壳、玄胡事先煎成10Oral, 去渣,温度约30c【=左右保留灌肠。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se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露±s表示,计量 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 检验,两组间进行相 互比较应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 2结果 两组疗效与术后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后腹 胀、呕吐、发热症状的好转程度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 照组(P<0.05,见附表),患儿术后的腹胀、呕吐、发热 症状于2—3d内缓解,其小肠的结肠炎也得到有效控 制。 附表两组疗效对比[n(%)】 n 观察组 5O 对照组 50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l5(3o) 25(5o)lO(2O)80 8(16) 17(34) 25(50) 50 3结论 患儿先天性的巨结肠与术后能够导致患儿其脾胃 的功能受损,从而直接影响到胃肠功能。本文中的四 君子汤有改善肠道黏膜的增殖能力,
有效预防与治疗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 Jan 23(1) 患儿的脾虚症,而脾虚则胃肠黏膜的细胞增殖减弱。 四君子汤中的党参能补气,使患儿免疫反应增强,同时 血清抗体的效价提高,自术能使血清的IgG含量增多, 甘草能够诱导B细胞进行分化并促进B细胞的合成 从而分泌IgM和IgG。 本文将80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 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早期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进行治疗,对照组术后未进行中药保留灌肠,结果显示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术后进行早期的中药保留灌肠治 疗能够促进其早日康复,同时减少住院的时间,且疗效 显著优于术后未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者,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田平,张文同,张爱华,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 Meta分析[J].中华d,JL ̄F科杂志,2010,31(5):88-89. [2]苏晋捷,冯起放,刘小平,等.Lkeda手术治疗d,JL先天性巨结肠23 例[J].山东医药,2010,50(6):39. [3]孙大庆,陈雨历,李金良,等.经肛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22例[J].山东医药,2002,42(20):29-30. [4]耿协强,凡庆东,陈辉,等.一期经肛改良Soave手术治疗4,Jb先 天性巨结肠症l5例[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8):121·122. [5]王青,周德凯.不开腹微创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3O例疗 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1)2.33’34. 收稿日期:201l-10-21 麦默通乳腺微创术后活动性出血的预防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ctive Hemorrhage in Mammotome Operation 朱瞻琳,李卓艺(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分析40例麦默通乳腺微创术患者的术后活动性出血生成原因,在随后的llO例微创手术中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 施:(1)减少盐酸肾上腺素浓度;(2)减少术中穿刺或切割时血管损伤;(3)改良术后手术部位及穿刺道均匀加压。比较 改进措施前、后乳腺微创术后活动性出血生成情况。结果术后血肿的形成率由采取改进措施前的7.5%(3/40)下降到 改进后的0.9%(1/1l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关键词:麦默通;术后;活动性出血 中圈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2)01一 对40例麦默通乳腺微创术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 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对随后110例微创手术者采取 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0例患者均为女性,人院检查凝血 功能均正常。前40例患者年龄22~42(平均34.2) 岁;单发肿块3例,多发肿块37例;平均每一侧乳腺切 除病灶3.69个;肿块最大径0.5~2.5(平均1.4)cm。 后110例病人年龄2O一46(平均33.6)岁;单发肿块7 例,多发肿块103例;平均每侧乳腺切除病灶4.11个; 肿块最大径0.4~3.O(平均1.59)cm。两组资料比较 在年龄、肿块大小、数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的相同之处(1)定位:患 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术前再次行乳房病灶超声探查。 (2)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形成皮丘,随即在B超引导 下使用麻醉穿刺针沿旋切刀将要通过的轨道及病灶浅 筋膜浅层、乳房后间隙进行麻醉。(3)穿刺旋切:在预 设的穿刺点切开皮肤约0.3—0.4cm,将麦默通旋切刀 刺人并插到乳房肿块下方或肿块深面的乳房后间隙, 经超声显示,使旋切刀凹槽对准病灶,即可开始真空抽 吸旋切。整个旋切过程均在超声实时监测下进行,要 求同时显示穿刺刀体、凹槽和病灶的最大切面,并根据 病灶切割情况旋转刀槽位置,以进行不同方向的多次 旋切,直至超声显示没有病灶组织残留,退出旋切刀。 (4)术后乳房手术部位纱布团加压,弹力绷带包扎 48h。 1.2.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的不同之处前40例患 者:(1)局麻时盐酸肾上腺素浓度为lmg/125ml。(2) B超引导下使用麻醉穿刺针沿旋切刀将要通过的轨道 及病灶上方浅筋膜浅层、乳房后间隙麻醉。局麻组织 肿胀不明显。术中对病灶上方浅筋膜浅层损伤重视程 度不够。(3)术后纱布团仅在乳腺手术部位凹陷处填 塞加压。后l1
0例患者:(1)局麻时盐酸肾上腺素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