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

刘立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 

教育本身在时空条件方面的限制,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I 

开展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压l 抑。而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了时空条件的限制,I 没有了通常意义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就转变为自我教 育者,其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一定意义上,他们】 

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见,在隐性思想政I 治教育中,没有名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实质意l 

义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I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隐” 【 “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J 

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含有 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成分。” 由于显性思想政治教I 

育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这决定了显性思想政I 

治教育主要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而理论灌输只能进I 

行以理性认识为主的灌输。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 蕴藏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人l 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l 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而是以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成分I 

为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 

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感性认J 

识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 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I 

性的特点。情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准I 

则或事物认识和评价时产生的好恶等内心体验。意志是1 

人们在践行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准则时所表现。 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或障碍的毅力和控制力。可见,理性{ 

认识与感性认识、情感、意志存在巨大差别。理性认识转} 

化为与之相对应的感性认识、情感、意志的成分,同时这 些感性认识、情感、意志的成分又是以零散、点滴的方式I 

隐藏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数量上讲,这些感性认I 

识、情感、意志的成分只占其所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所有信l 

息的一部分。因此,受教育者在参与有关社会实践活动的’ 过程中,通常不会感受到是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l 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过程之“隐” { 虽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l 

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是本身却缺乏l 独立性,必须依赖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开展。隐I 

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也就是其所依赖的社会实践I 

活动的开展过程,二者是合二为一、融合一体的。也正因: 为没有独立的形式,受教者会把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I 

教育的内容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掌l 

握、吸收,而不会留意其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l 

容,即使留意到了,因为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重点关: 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也不会产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l l ・56・ 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顺利 

为受教育者掌握、吸收。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开展 揭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隐性,就奠定了开展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认为,在开展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从受教育者思想实际出发 

不同时代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受教育者的思想 政治状况是千差万别的,隐陛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受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不能干篇一律,必须从受教育者 

的思想实际出发。只l有全面深刻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 

实际,清楚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差异,才能适应受教育者 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而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至于受教育者思想实际,可以通过 

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掌握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实 

际,也就为选择相应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2.选择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并非重合的关 

系,只有蕴藏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起到思想政治教 育作用的幸十会实践活动,才将其纳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领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有赖于适当的社会实 

践活动,所谓适当体现是指,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 

容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依照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可以将其他社会实 

践活动分为多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少含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与少是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社 

会,面对不同的受教育者,同一社会实践活动所蕴藏的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少是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发生了 变化,一定社会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发生了 

变化,同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的多少也会发生变化。同等条件下,我们自然选择多含思 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有针对性,是指按 

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针对受教育者的崽想实际。不同的社 

会历史条件,就有不同的社会要求,不同的受教育者的思 想实际,就需要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强调团队合作的拓展运 

动可以用来提升集体主义精神,而强调个人奋斗的拓展 

运动就不具有针对性。 

3.隐藏思想政治教育之名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受教育者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能够寓教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因此,能有效 

地消除这类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 

效果。原因有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不以思想政治教育之名,而是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本 《教学与管理》 2010年12月1日 

身的名义。如果在开展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之 

前,明确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出其中 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思想政 

治教育就变成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会引 

起这类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不到应有的效 果。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隐藏思 

想政治教育之名,寓教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 

中。实践表明,受教育者越是充分地参与到有 

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就越是能收到思想政治教 育的效果。例如,班集体之间全体参与的体育 

比赛蕴藏着集体主义的精神,当选择这一社会 

实践活动提升集体主义精神时,就应以班级间 比赛的名义开展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活动, 

并以班集体成员全部参与的方式进行,可以收 

到较好的效果。 4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 

隐『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与显性思想政 

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由它们各自的教 

育内容所决定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 

理性认识,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感性 

认识、情感、意志的成分,虽然存在巨大差别, 

但它们之间是一致的。感性认识、情感、意志的 

成分是理性认识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理性 认识是感性认识、情感、意志的成分的必然概 

括和提升。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显性思 

想政治教育之前开展,可以起到奠基的作用, 

为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有关理性认识奠定坚实 

的基础。事实上,没有感性认识、情感、意志的 

成分支撑的理性认识很可能流于空洞的口号 

或者抽象的理论观点,而不可能真正落实与实 

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 后开展,可以起到事后强化的作用,受教育者 

将所学所到的理性认识顺利内化为自己能力 或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f1I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 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 

[2】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4.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责任编辑关燕云) 语文教学多主体对话 

与课堂策略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 张 翼 

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大大改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面貌 

但要说深刻地改变,还为时尚早。理由有二:其一,对“新课标 

的核心理念,还缺乏应有的理解,比如王春兰的《对“双主体互 

式”教学模式的探讨》【l1,凌宗伟的《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等 

所代表的倾向,就比较典型;其二,形式化的“教改”还屡见不鲜 

“新课标”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强化。所以,正本清源,把握特质 

强化落实,乃当务之急。 

一、语文教学是典型的多主体对话活动 

语文教学绝非僵化的“双主体”模式所能概括。 

有关“双主体”的教学讨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O每 代初,就有一定展开。值得关注的是,吴道槐发表于《北京师 

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的《论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兼评“ 

主体”论》一文,就主体性哲学视野里的师生关系,已有相当成 

的阐释。相比之下,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者反而把“双主体”论作 

为一种教学模式,把哲学的关系观照坐困为模式的固守,不仅滗 

后于教学论的与时俱进,而且僵化了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比女【 

王春兰的观点,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王春兰认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为,在教学活 

中有三个自变量: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之间互相存在着主 

体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与课程便是他设计教学活动的客体; 

学生是主体,教师与课程便是他学习发展的客体。教师和学生 

都是主体,课程是他们发生教学关系的公共客体。课堂上,教师 

与学生的主客体角色在频繁地互换,学生与学生也在个体、群体 

之间展开充分地交流沟通,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11初 

看,这段论述强调主客体互换的变化,强调动态发展;仔细分析, 

却是在固守模式,僵化了主客体关系的把握。主客体关系是一 

种权力关系,不是简单的角色互换问题。学生是主体时,教师 

一定是他的客体吗?客体相对于主体,应该处于被动的地位,当 

・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