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_范谊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_范谊

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范 谊 芮渝萍3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我国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对目标内涵的层次定位更是模糊,因此英美文学教学改革进步缓慢。本文认为,只有明确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找准英美文学教学的层次定位和课程设置。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实现两个突破:一是要突破专业选修课的限制,二是要突破英语专业的限制。本科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轴线,研究生阶段的英美文学课程设置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轴线。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课程设置

在过去十多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本科教育逐渐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研究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其主要问题是,大量学生把学习热情转向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①

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李公昭教授说:“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比如,我们应自问: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如何设置,英美文学课的教材究竟应该如何编,编入哪些内容才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英美文学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讲授英美文学课的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广大讲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都来参加讨论,并拿出有效的办法,以推动外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的教学”(李公昭11)。李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中肯的,我们必须全面反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层次定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英美文学教学的困境。

一、英美文学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26)。这一表述比较笼统,缺乏指导教学实践的层次感,但为我们提供了英美文学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再结合

05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3范谊,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芮渝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文学。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把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的经验层次。它的重心是把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亲身阅读体验,逐渐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文学原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二是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理性认知的知识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和脉络,了解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从而获得英美文学的基本知识。三是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审美层次。它的重心是通过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实例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如王守仁教授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是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

将使学生受益无穷”(王守仁11)。四是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national

character),这是一种基于文化认知(culturalawareness)和文化认可(culturalrecognition)②的

跨文化交流层次。它的重心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进而胜任跨文化交际,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基于人文关怀和道德塑造的哲学层次。它的重心是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文学涉猎广泛的题材在表达悟识、反思生活方面的价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学习所难以取代的。除此之外,

外国文学也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路径”(虞建华8)。对照以上分析,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即王守仁教授总结的“文学史+选读”(王守仁10),主要偏重于第二层次,即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传授。文学史教材编写得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细琐和庞杂,学生陷于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课程往往从古典作品开始,学生还不具备阅读英语古典作品的语言能力,加上课时和古典文学参考书的限制,学生自学能力有限,教师只能解读经书式地逐词、逐句讲解。生动活泼、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被解析得支离破碎,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魅力。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和学习者。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凝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思潮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文学课程“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学生对作品,尤其是现、当代作品的阅读和反应,是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有的起点。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课程的“有用”和“意义”。总之,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定位不应该是专业理论课程,而是着眼于启迪思想、开发思维潜能的素质教育课程。换句话说,本科英美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而不是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专业工作者。后者的培养任务,已经历史性地转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这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

151范 谊 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即本科教育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只有统一了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有效地讨论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问题。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五个目标内涵,必须思考的问题有:我们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某一课程应该在哪一阶段开?哪些可设为必修课,哪些可设为选修课?要实现专家们提出的人文素质、思辨能力、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不是非得专门开设文学史?本科的文学史教材应该怎样编写,是不是应该类同于研究专著?对文学史知识面的掌握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要求?本科生的文学课程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哪些问题可以留给研究生去学习?

目前流行于各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结构,是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总体来讲,

实际教学情况是过分偏重英美文学史知识,对文学理论知识和批评方法重视不够。这种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对英美文学发展史链的重视,有学者甚至要求英美文学史教材要更加全面,要“首位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对各个时期的各个文学流派应尽可能详细地讲清其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情况,讲清各种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继承,文学史的线索要清晰明朗,最好不要留空白……此外,教材还应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一些所谓的主流或非主流作家作品应重新界定,对中外研究的同异应有所交代”(程爱民等13)。如果着眼于培养英美文学专业人才,这种高度专业化的教学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普遍按照这一要求来设计英美文学课程,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英美文学的教学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外国文学研究事业的进步,外国文学史链越来越长,分支越来越细;第二,国内外对主流、非主流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比如由于女权主义运动和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推动,研究英美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不断开发新课程,留给文学课程的必修课时已经大量减少,

而且只会越来越少;第四,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和选修英美文学课程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大多数不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或教学等专业工作。英美文学课程体系是否需要突出英美文学史,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从小学语文到大学语文,接触到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可谓不少,但我们并没有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次序,更没有在语文教材中安排系统的文学史知识。《中国文学史》只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同理,《英美文学史》也应该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只有英语专业,而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③其导向显然是着眼于本科教育的“宽口径”,给予各个学校选择专业特色和发展重点的自由空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但是,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界似乎没有敏感地把握和应对教育部的这一意图。在语言学和文学课程与专用英语(ESP)课程平分秋色的今天,比较现实的考虑是如何划分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文学教学的不同任务和目标,如何在本科阶段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解读、阐释文学作品的能力上,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的认知需求。以上四个现实问题迫使我们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性质。英美文学课程最少可以按照四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

25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