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的认识 长、正方形 特征、周长及面积计算
初步认识了长、正方体
“比的意义” 函数
比 百分数
分数

学情分析
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前的与之相关的前概念 水平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 题、困难及对策。。
分析什么?
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已有知识与经验 基础(方法),具备不具备?
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困难 在哪里?
应用的广泛性,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图形类的教学内容,可以考虑探究的乐
趣、成功的快乐等等。
“比的意义”
体会比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贴近教学内容,联系活动方 式去考虑。
“商不变的性质”
1.学生在猜想、验证等活动中运用不完全归纳 法概括总结商不变的性质。 2.理解商不变的性质,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观念 合情推理
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4个数据 分别是16、10、8、5 厘米,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
()
()
()
《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题: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 分,不能用分数表示的划“×”。
()
()
建议:
《搭配》
原题:8个人握手,每两人之间都 握一次,一共握多少次?
一线教师的声音:
师2:我平时备课比较简单,主要就是 利用教材给定的情境进行教学的,同时 也结合一下自己的生活实际,也结合学 生的生活实际,应该说教学效果还不错 ,不知道这样行不行,还有没有更好的 办法?
一线教师的声音:
师3:在备课过程中,我能比较完整 的写出教学设计来,但对于学生这方面 ,我不能很好的去分析学生,对学生我 只能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掌握学生,不知 道有没有具体的,应该从各方面去分析 学生的好办法有没有,所以在教学备课 过程中,这是我遇到最大的困惑。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调研方式:
纸笔测试、访谈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教师之间交流、师生交流
拟定调研问题(要有明确的调研目的)
想了解什么? 这道题能否达到目的? 为什么要了解? 了解了准备干什么?
17
分析测试结果
明确学生起点(生长点) 分辨学生程度(不同点) 解析学生问题(问题结点) 解决问题策略(制定活动方案)
数学思考:数感、符号意识,抽象思维;空 间观念,形象思维;数据分析观念;推理 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及多样性; 合 作交流;评价反思。
表述过程目标的语言,要用发展性 语言(领悟、体会、感受、增强、发展 等等),不要用终结性语言(形成、建 立、具备等等)。
教材分析
准确分析教学基本内容要点,以及要 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什么?
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以及要点之间 逻辑的关系。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已有知识、后续 知识的联系。
分析本节课背后蕴含的数学“核心思想” 数学的核心概念、数学的基本思想、数
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研究问题(数学问题 和实际问题)的方法 。
四年级填空:
四年级填空:
四、注重逻辑推理能力
对策: 1、有范围的尝试 2、正确的设数 3、合理的分析
三年级填空: 四年级填空: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圆 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函数关系,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推导圆周 长的计算公式;
3.借助具体操作活动,初步体会 以直代曲的极限思想。
4.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 发展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意识; 培养民族自豪感,感受人类的探 索精神。
怎样设计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
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动力 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3.学生在质疑、猜测、验证、概括等数学学习 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渗透函数思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
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在观察、操作与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
2
索算理与算法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意识,渗
12 cm
《比》 建议: 我校校旗长与宽的比是3:2,现
用一卷纸(如图),制作出一些大小相 等的校旗,每面校旗的长是( )cm, 宽是( )cm。
12 cm
由目标的单一性到目标的多元性
《三角形的面积》
原题:一个三角形,底15厘米,高8厘 米,求它的面积。
建议:一个三角形,三条边分别长25、 20、15 厘米,三条高之中最短的长12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由只关注知识到 既关注知识又关注思维
由结构的封闭性到结构的开放性 由目标的单一性到目标的多元性
由结构的封闭性到结构的开放性
《百以内数的认识》
原题:47、 48、___、 ___、51
建议:___、___、50、___、___ 48、 49、 50、 51、 52 46、 48、 50、 52、 54 40、 45、 50、 55、 60 30、 40、 50、 60、 70 52、 51、 50、 49、 48
建议:几个人握手,每两人之间都 握一次,其中小明一共握了5次, 大家一共握多少次?
找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原题:求一个长方 形的周长
12厘米
建议:
从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最 大的正方形,求小长方 形的周长。
12厘米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建议:
18cm
18cm
以整合促进应用
《分数除法》
《真分数与假分数》
建议:
7a
与 a都是假分3 数,a=( )。
3、 ,aa=( )都是真分数;a= (a )都8 是假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
建议:
a+4 a是( )分数。
a等于( )时,可以写成整数。
《比》 原题:我校校旗长与宽的比是3:2,
小明画了一面校旗(如图), 它的长是多少厘米。
( ) cm
试题赏析
一、一题多问(多空)
对策: 1、隔行审题 2、会选择数据 (包括原题及前面的得数) 3、必要时知道可以反复使用数据
一年级填空:
二年级填空:
二、透过假象考查概念实质
对策: 1、增设干扰因素 2、以变式克服定势
二年级选择:
三年级填空:
三、通过观察考查数感
对策: 1、会观察(有重点的、有顺序的) 2、会比较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确定位置》
建议: ①哪个点的位置最高?
A (2,6) B (2,2) C (3,3) D (6,1) E (9,4) F (6,7) G (3,5) ②在方格图上有一个正方形,其中两个顶点 的位置是(3,2)、(3,7),另外两个 顶点的位置是( , )和( , )。
重点目标是通过图中“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的确定,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方法 有余数除法的实际 应用
后续学习 的相关内容
三年级上册
一位数除两位、三位 数的除法及实际应用
基础
本节课
•整十数乘、除 多位数
•探索商不 变的性质
五年级
六年级
•分数的基本 性质
•比的性质 •比例
•积的变化规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立体几何
长、正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长、正方体
一线教师的声音:
师4:我在备课的时候,就感觉到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对 于所讲的东西可能有的同学早就会了, 有的同学可能一点都不会,我最大的困 惑就是考试时的题和讲课时的题不一样 ,有点难,怎么办?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
依据
依据
教学目标确定
服务
评价
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评价设计
在写出每一条教学目标时,都要在自己 的头脑中,闪现出相对应的实实在在的活动 内容。
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
要把“是什么”和“达到的程度”说 得全面、说的肯定。用好表示程度的语言 (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正确 地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掌握估算的方法。
“立体图形的复习”
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类比、 转化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用字母表示数”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形象到 抽象概括的符号化的思想。
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好奇心、求知欲; 意志、自信心; 对数学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质疑。
概念类、计算类的教学内容,可以考虑
两个意想不到的数据
一年级的精算
二年级的估算
计算正确 占94.3%
94.3%
不学也会
不利用估算 占100%
100%
学了也不会
易受整数、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及退位减法影响。 负迁移
能得出正确结果
不能得出正确结果, 通分道理不明确。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 动所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结 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
《两位数加两位数》
原题:★7 + 28 = 65 建议: 5 + 7 = 4
《乘法分配律》
原题:26×7+26×3 建议:25×3+25× 8、7、1、97、5、41、37…
建原议题:
《轴对称图形》
《真分数与假分数》
原题: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5 3 9 4… 7 10 8 4
“立体图形的复习”
认识直柱体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掌握直柱 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