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 西部皮革 文化与探索
浅谈中国山水画创作
侯玲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山水画的描绘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物象,这应该是一种客观再现,但是在山水画中,更主张写意精神,在“山水以形
媚道”与“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的指引下,运用两度半空间、抽象笔墨、多点透视,线性的强调、全局把控等手段,把自然之
美和人的情感、理想融合在一起,所以山水画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客观再现的艺术。
关键词:山水画创作;构图;意境;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24—0217一O1
1 山水画创作的形式
艺术创作的形式一般指的是创作的立意,构思上呈现出来的各
有不同的目的和类型。我们可以把这些形式大致分类为主题性创作
和非主题性创作。
1.1主题式创作
历史上,最早的画院始立于五代,盛于两宋。北宋徽宗赵估极
赋绘事,并为画院订立了完整制度,以自己的审美趣味,创作方法为标
准,经常要求画院画家进行命题式的创作,从而达到为自己歌功颂德的 目的。近代,李可染先生曾立志“为祖国山河立传”,他说我们画山水 画就是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树碑、立传,这是山水画的爱国主义之所在。 1.2非主体式创作 非主题式创作的特点往往是作品的形式大于内容,而且把笔墨 的表现作为着眼点,创作时经常会跟着感觉走,犹如“一画”论, 笔笔衔接,处处生发。这种非主题式创作的周期比较短,而且作品 尺幅也相对要小得多。倪瓒作品《渔庄秋霁图》主要表现画家的 “胸中逸气”,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反对刻意求工、求似,曾云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2 山水画创作的意境 自水墨山水画鼻祖王维在其《山水论》里说:“凡画山水,意 在笔先”,再到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形似,皆本于 立意”,可以看出,立意是山水画的灵魂所在。李可染先生也在 《谈学山水画》中论述说,意境就是山水画的灵魂,没意境或者意 境不够鲜明,是绝对不可能创作出引人人胜的作品来。无论是在古 代还是在近现代,山水画创作都是以意境作为追求的,本来“意 境”一词是用来品评诗歌的,直到王维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后,对意境的表现和追求就成为了山水画审美的评判标准了。 3 山水画创作的章法 章法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是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谢赫在其 “六法论”中叫经营位置。所谓“章”,应该是画理中产生的规律; “法”,应该是反映自然的法度。郭熙于《林泉高致》中说:“凡经 营下笔,必全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地 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可立意定景。” 章法讲究的是立意定景,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依附自然理 法。我们创作中,如若轻易立意下笔,满纸涂抹,毫无顾忌,画出 的作品必定会令观者不快,更何况有高明的意境呢?所以,一幅山 水画意境的高低,能否引人人胜,与章法布局有很大的关系。章法 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构图和布置。 3.1 构图 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决 定一张山水画的好与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 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 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要与画面的内容相谐调。 在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非常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山水画构 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 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对立是 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面 之中,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构图。 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始论中国山水 画”三远法”。“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造境之法,它的提出是中 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一个体现,它是对以往数百年间中国山水画打
破空间和时间用以造境,以表现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归纳和总结。
3.2布置
构图是对画面大的结构进行设计,而布置就是要把山石树木、
飞瀑流泉、云霭烟岚、村舍楼台等具体物象本身和物象物象之间的
位置构思、安排的过程。因为这些无论是自然素材还是人文素材都
需要将艺术性和合理性融为一体,这也是对画理理解能力的体现。
我们创作的纸张是平面的,我们想表现上下左右容易,但是要想表
现前后纵深就需要我们苦心安排布置景象之间的掩映、穿插了。
4笔墨
笔墨是山水画艺术最主要的表现语言,它不仅能表现物象的形状,
而且能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气质的流露,审
美的显示,学养的标已,集中的反映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高下和精粗。
笔墨还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之所在,是中国画 最具民族风格、民
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隋感意趣的重要因素。从具体标准上讲,笔
墨的形象特征概括的说可表现为浑厚、淡泊、虚灵等多种形式。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采用的就是长而粗的勾线方法配以豆瓣
皴。不同笔法画出的线条具有不同的节奏美感:粗壮的长线具有雄
浑感,细致的线条造成灵动秀美、轻盈的节奏感,中锋画出的线条
具有坚实圆润、沉稳的节奏感,用侧锋画出的线条具有潇洒超脱、
犀利的节奏感,偏锋的线条有生硬滞涩的节奏感,藏锋使线条含
蓄,露锋使线条果断老辣。
不论是深入生活直接写生,还是在生活中通过阅读获得直接经
验,画家的积累首先是一种”情“的积累,”春山如笑,夏山如怒,
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情感,才能让无情的山
水变得有情,其次是一种“理”的积累,山水画创作讲究“物无常
形而有常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在于画家能够以“理”
认识生活,而不是“只缘生在此山中”,应该是一种“心”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下卷.第2版.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14.806—820.
[2] 盂兆臣.画品[M].第1版.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0.4.31.
[3] 中国大百科全书[M].第3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2004.7.
作者简介:侯玲,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时间与创作。
2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