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上结果是各人群从日常膳食中钙的平均摄入量,不包括有些人服用钙营养剂补充的钙,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大家营养知识的提高,较普遍重视在日常膳食中増加含钙高的食物,并较多人群在食用钙营养补充剂,因此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钙营养状况将有良好改善,但由于负值很大不会很理想,有待调查评估。
二、中国人钙缺乏的原因
1、膳食结构: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一种低钙性膳食结构,钙的摄入量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同时,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牛奶、豆制品等摄入量也不足,这是导致人群钙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
据全国营养调查每人每日平均摄入深浅色蔬菜为1982是316.1g,1992年是310.3g,而2002年下降至279.7g,要求摄入量300~500g。
据调查由奶与奶制品食物提供的钙仅占总钙摄入量的10%(而欧美一些国家超过50%)。
豆类制品是富钙食物,据2002年调查结果每人每日平均摄入量为16g,要求摄入量30-50g。
2、饮食习惯:吃得越来越细,偏食、挑食、厌食和吃零食的现象增多。
粮食吃得过细要减少钙的摄入,因为钙在粮食的表皮层含量较高。
瓜子是含磷量高的食物,消费量增加,使钙磷比例更趋失调。
烹调类的菜肴越吃越多,而主食越吃越少,使食盐的摄入量增加,大量钠离子在肾脏竞争了钙的吸收,并可降低钙在骨骼中的存留,从而降低骨密度。
过量饮酒可引起骨骼脱矿物质增加,即使年轻人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也可使骨密度显著降低。
因此磷和钠离子的大量摄入和过量饮酒者均可影响人体钙的营养水平。
3、生活习惯:室外活动减少,日照不足,使皮肤内的7-脱氧胆固醇,没有机会经紫外线激活而转化成维生素D3(骨化醇),影响了钙的吸收和利用。
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压力之下,减肥造成热能不足,运动量减少等都不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尿和粪钙的排出,影响钙营养水平。
平普遍偏低,仅达到推荐量(RDA)的50%。
据选择3~5岁儿童156名作为试验组,给生长缓慢儿童补钙后,结果身高平均增长7.7cm,可见补钙可促进身高的增长速度。
2、补钙能明显提高骨密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骨质疏松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大量研究表明,适当补钙是增加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的一种经济简便措施。
据研究报告,选择8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分治疗组41例,每天每人服钙元素600mg,维生素D3 125IU,连服6个月;对照组44例,未服任何钙剂和维生素D3。
结果:试验组的腰椎骨矿密度(BMD)与治疗前比较,平均增加4.5%,髋部BMD平均增加5.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有80%的患者在服药1~2周时腰腿痛、腓肠肌痉挛等现象减轻或消失。
对照组6个月后腰椎BMD平均减少0.03%,髋部BMD平均减少0.96%,患者腰腿痛、腓肠肌痉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
据报告,对上海某工厂40岁以上健康女性进行调查,分别对平时注意补钙者和不注意补钙者两组人群进行钙摄入量和骨密度的比较,结果发现平时注意补钙人群平均每人日为806.27mg,不注意补钙人群平均每人日为518.47mg,前者的骨密度为0.67mg/cm3,而后者为0.57 mg/cm3,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足量钙摄入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维持中老年人的骨健康。
3、补钙可控制体重和肥胖
据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都发现膳食钙的摄入量与体质指标(BMI)呈负相关性,在体重控制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美国农业部对全国食品消费调查资料显示,钙摄入量最低的人群体重都是最高的,并随着钙的摄入量的增加,体重增加和肥胖的相对危险度也随
之下降。
在美国肥胖发生率最高的人群是非西班牙裔黑种人,其钙的平均摄入量为592mg/d,低于肥胖率相对较低的西班牙裔白种人群(平均钙摄入量为653mg/d)。
据动物试验报告,喂饲不同钙含量的小鼠6周后,发现随着补钙量的增加体重也随之下降(低钙组体重为7.8g,中钙组为5.5g,高钙组下降至4.6g),进一步检测发现高钙膳食动物的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降低51%,脂肪分解增加3.4~5.2倍,在脂肪细胞内的钙浓度明显下降。
最近研究发现,每天都食用乳制品的人,发生肥胖和血压升高的比值可降低20%,并发现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比值可下降21%,这可能与乳制品中钙的生理价值有关。
四、钙的适宜摄入量与过多摄入对健康的影响
钙是维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物质。
那么,各类人群每人每日钙的摄入量需要多少呢?中国营养学会在2000年制定了一个膳食钙的适宜摄入量(AI),可作为钙营养的评价依据。
(表1)
表1各年龄组的钙适宜摄入量
2、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保持血液中钙和磷的合理比例,使钙和磷能够钙化,沉积在骨骼中,所以在补钙的同时,最好有维生素D参与,钙才能很好的被吸收和利用,酪蛋白磷酸肽(CPP)也有促进钙吸收作用。
3、愈是缺钙吸收率愈好,机体不缺钙的吸收率就低,摄入多余的钙就从汗、尿、粪便中排出体外,形成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4、高脂肪膳食或对脂肪吸收不良时,会使钙与脂肪酸结合,合成不溶性钙皂(脂酸钙)而影响吸收。
5、腹泻等消化道疾病也会影响对钙的吸收,情绪在紧张、抑郁、愤怒状态时也会影响钙乃至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和吸收。
6、含草酸高的蔬菜,如茭白、竹笋、菠菜、苋菜等可将所含的钙结合成难溶解的草酸钙而影响吸收。
六,钙源的分类与选择
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钙制剂,其钙源不外乎无机钙、有机钙和生物钙三大类(表2)。
表2钙源分类
对钙源的选择一般是从安全性、钙含量、吸收率、存留率、口感和价格等方面来考虑。
无机钙虽含钙量高,价格也不高,但碱性很大,对胃粘膜有腐蚀性,易引起溃疡,并中和胃酸,影
响钙的离子化,影响食欲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是儿童胃肠道功能较弱,胃酸较少,不宜食用碱性比较强的无机钙。
有资料认为,大量服用碳酸钙还易引起高钙血症,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导致血管和肾组织的钙沉积,而引起肾结石、高血压和血管硬化等副作用。
有机钙主要是合成螯合的工艺技术问题,否则就成为原料的混合物或产生一些有害中间体,另外原料的选择是否符合食品添加剂级,如使用工业级,带进成品的有害物质(Pb、As、Hg等)和杂质就易引起危害。
无机钙也存在工艺和原料问题。
上述钙源从安全性、钙的吸收和存留率、应用效果口,感等方面评估,可认为生物钙源优于有机钙源,有机钙源优于无机钙源。
在生物钙源中首选的应是超细鲜骨粉。
对鲜畜骨制品的开发利用,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形成热点,如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倡使用骨粉,并加工成极细粉末制成产品作为钙营养补充剂。
七十年代在丹麦、瑞典等国研制成动物骨粉产品后,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广泛应用,尤其是日本从八十年代开始成立动物骨骼有效利用委员会,采用超细粉碎技术研制成骨系列产品直接食用或添加在多种食品中作为钙源使用。
我国在第二次营养调查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就提出应用骨粉作为钙源的建议,认为“在儿童及青少年的膳食中加入骨粉是补钙的有效措施”。
骨粉由于保持了骨骼的原有营养成分,在解决加工工艺、重金属和微生物污染以及保鲜等技术后,深受欢迎,各国营养界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
七、中国人改善钙营养的措施
根据目前我国居民普遍缺钙的状况,补钙是肯定的。
国内市场上推出的各种补钙制剂(包括片、丸、胶囊、口服液等)已不下200种,但经卫生部和SFDA批准的不到一半。
如何
补钙?必须要在对钙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因人而异,不能盲目,更不能看哪种钙的广告做得好就买哪种钙,往往会带来误导。
科学补钙应该是:
1、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这就是要根据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十条要求,安排我们每天的膳食,并适当多吃奶与奶制品、豆类、硬果、虾皮、小鱼、小虾、绿色蔬菜、海带、紫菜等含钙高的食物,这是改善国人营养状况包括钙营养的根本措施。
但由于绝大多数食品中钙含量并不高,往往达不到人体对钙的需要,在膳食中不能满足时可适当服用钙制剂来加以补充。
2、服用钙营养强化食品。
平时可适当选服根据国家标准《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强化钙元素的食品,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补钙途径。
3、服用钙营养补充剂。
这是属于保健食品范围补钙制剂,并必须经国家(SFDA)批准的产品。
4、服用有关保健食品。
配方中含有钙元素,按规定方法进行试验,证明具有“增加骨密度”的保健功能,并经国家(SFDA)批准的产品。
5、增加体育锻炼,改善生活习惯。
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健康,尤其是青春前期的负重锻炼,可使骨峰提高。
每天接受阳光照射1~2小时,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3合成。
膳食粗细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和少吃零食,控制食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