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成果深化运用管理
审计署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是
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规范、正本清源、推广应用。提高审计质量,不仅在于审计查出什
么问题,提出什么建议,更重要的还在于审计处理的问题是不是得
到整改、审计建议是不是被采纳、是否能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是
否能引起重视最终促进企业规范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成果有
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本文拟通过分析当前审计成果管理的存在
问题及原因,抛砖引玉,以共同寻求提升审计管理水平、推进企业
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之路。
1.现阶段审计成果管理的存在问题
(1)审计成果整改落实机制不够健全,不够重视审计发现问题
的整改落实,缺乏后续跟踪落实机制,未真正整改存在问题。
(2)审计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描述过
于简单或含糊不清,已采取或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时间节点、举一
反三等不具体或不到位,未能清晰反映实施的整改进度和整改效
果。
(3)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审计发现问题举一反三整改力度不
够,审计成果运用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4)审计成果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审计成果管理的全过程停
留在手工流转,无法实时动态掌握最新信息。
(5)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未进一步
加工转化,未形成整体性综合分析,仅仅停留在审计成果的被动运
用上,未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审计成果深化运用体系。
(6)审计成果共享度不高,降低审计成果运用范围。由于部分
审计成果涉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机密等因素影响,往往未能实现审计
成果的全面共享。
2.全面推进审计成果深化运用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健全审计成果“四推”深化运用管理体系,刚性保证流
程运转通畅
细化审计成果运用实施细则,严格规定审计数据收集、审计意
见整改落实、审计信息加工转化、审计成果推广应用的实施细节,
固化审计成果“四推”(即推行标准化模板固化收集模式、推动跟
踪落实审计成果整改、推进审计成果增值增效、推广营销审计成
果”)管理流程,确保深化运用审计成果。
2.1.1以审计成果 “五分类”管理为抓手,推行标准化模板固
化收集模式
采取固化审计成果收集、反馈模式,推行审计成果分类管理,
加强审计基础管理工作,为下阶段做好数据支撑。
2.1.2以“四推行”为抓手,推动跟踪落实审计成果整改
(1)推行销账式分类管理审计成果,确保整改问题全面落实:
滚动汇总审计成果登记表,采取销账式方法管理审计成果,按
季度收集、反馈整改进度,确保每一个审计发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
整改、有力推进。
(2)推行审计工作联系单,专人跟踪“老大难”整改:
针对检查发现的“老大难”问题,推行分类审计工作联系单,
实行编号管理,要求限时整改,指定专人指导督促落实整改,并针
对存在问题形成操作性强、可量化、时间节点及部门责任清晰的整
改方案、整改进度表,引起各责任单位重视,确保被审计单位按时
高质量整改落实。
(3)推行不定期邀请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切实解决审计整改难
点:
针对各类审计发现问题中屡教不改的“老大难”问题,组织邀
请专家深入基层指导整改难点及工作重点,切实为基层单位排忧解
难,营造齐抓共管、共同落实氛围,极大地提高审计整改工作的效
率和效果。
(4)推行后续审计、交叉验收,确保“多问题”单位整改到位: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采取后续审计、交叉验收等方式对被
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分析未整改的原因,并形
成后续审计报告,客观评价审计整改完成情况,落实审计发现问题
整改,促进依法经营、规范管理。
2.1.3以“深加工、精包装”为抓手,推进审计成果增值增效
扭转以前对审计出的问题仅限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按下
葫芦浮起瓢”等被动状态,定期对一个时期的审计成果进行汇总、
分析、研究等“深加工、精包装”,从中挖掘深层次的问题,开发
审计成果深层次的价值,实现审计成果的二次提升及转化。主要是
突出对典型问题的分析研究,针对当前热点问题展开综合研究分
析,增强审计成果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在审计成果的通俗化上下功
夫,要克服习惯于在审计中找数据、在报告中堆数据的工作模式,
在强调语言规范、数据准确的基础上,切实改进审计成果的文字表
述,增强审计成果的可读性和通俗性,扩大对审计报告理解的对象
面,实现审计成果的不断增值、增效,全面推进审计服务更上一个
台阶。
2.1.4以强化宣传教育为抓手,推广营销审计成果
(1)定期召开风险会等会议,做好审计成果“营销”:
定期召开会议,向各级领导汇报提升和转化后的审计成果,反
映深层次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解决意见,供领导加强管理做决
策,真正发挥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审计结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
得到运用,从而维护审计监督权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2)定期培训,重点做好对高级、中层管理干部业务培训:
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典型经验,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增进沟通,互学、互带、互帮,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切实为基层单
位排忧解难。
(3)定期编辑案例精读等,做好风险预警:
定期梳理审计发现问题及其整改落实情况,并通过收集分析来
源于系统内外、单位内外的风险信息,定期编辑《案例精读》等,
对口发送督办通知、安全提示卡,对经济安全提出风险预警提示。
2.2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做好成果运用的人才支撑
审计队伍职业道德和执业素养是审计工作质量的生命线,多种
形式多种层面开展审计人员的业务和理念培训,建立适应现代化审
计管理的人才团队。
一是由“一揽子培训”向分层次培训转变,分别制定审计骨干
和审计从业人员两个层面的培训规划,加强各层次审计管理人员的
培养,推进审计人员从业资格、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等取证学习;
二是鼓励参与各类审计项目促进“审培结合”,通过“师带徒、新
带旧”,提升审计人员“实战”水平,促进跨专业审计业务横向交
流;四是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公派后续学历培训、计算机等方面培
训,为今后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作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
2.3建立审计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管理审计成果
根据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最新指导思想——“中国审计的出路
在于信息化”,全面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一是从纵向上,向被审
计单位、职能部门、高层管理层推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审计
意见下达及反馈、跟踪落实整改、审计信息加工转化、审计成果等
推广应用各阶段管理的信息化;二是从横向上,将审计成果与财务
系统、绩效管理系统、办公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时发邮件提醒责
任单位整改落实,将绩效考核量化到绩效管理系统,引起责任单位
充分重视,确保审计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2.4将审计成果运用纳入绩效考核,加重违约成本
出台《审计成果运用考核细则》量化绩效考核,明确将审计成
果运用情况纳入绩效评价,特别要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并制定配套的专项考核评价标准,提出对审计问题整改不力的单
位、部门扣罚奖金,加大对屡犯的责任部门考核力度,促进举一反
三整改率。推行追溯考核制度,特别是要加重对违约成本考核,扭
转违约“零成本”局面,切实减少有意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