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中药学总论全套精品课件


• 据医药学史专家研究,早期的人类主要以植物 类食物充饥,所以最先发现和使用的是植物药。 将有毒植物用于狩猎,可谓原始社会利用植物 药的一大创举。在渔猎生活和生产大量开展之 后,又认识了某些动物类药物。进入原始社会 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活动的出现,才相继掌 握了矿物药的加工和应用知识。在这一时期, 我们的祖先还从野果与谷物的自然发酵现象中, 发明了酒的酿制,这对日后的医药产生了深远 影响。
四个步骤中,中药学占据着落实到病人身上的最 后一环。 “用药如用兵”
一、 代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 认识到某些植物可能对人体产生的 影响,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疗。
• 原始社会药物知识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地进 行采集和渔猎活动,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逐步 了解到若干植物和动物对人体的影响。最初,由 于缺少辨别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中毒遭 遇和药效反应,因而很自然地使先民们在觅食时 有所选择和避忌。在罹患疾病时,上述经验启示 人们对这些植物和动物的药效作用加以利用,通 过反复试验和观察,逐步形成了简单的药物知识。 自古相传的伏羲“尝味百药”和“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 地概括了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人类寻求食物的 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 。这一过程,充满着艰辛与 危险,并为此付出过巨大的代价。
2、西周时期
已经有了专业的“医师”;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并有“五药”的记载,以及汤液、药酒 等剂型
• 早期的药物知识出现以后,经历了由零 星、分散而逐渐集中和系统的积累过程。 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文字的出现和使 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到书面记载, 其传播速度得以大大加快。
• 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除了作为饮料 之外,酒还具有祛寒邪,通血脉,行药势,消 毒和助溶等多方面的医疗作用,故古人将酒誉 为“百药之长”。从繁体医(医)字的汉字结构 中,亦体现了酒对早期中医药的影响。在当时 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中,又开始出现了“药”字。 东汉时的《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草, 从草,乐声。”不仅明确了药为治病物质的基 本含义,而且反映了药物以植物类为最多的客 观事实。
3、先秦时期
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载有100于种有益健康的食物或药 物; 《山海经》载药124种; 《黄帝内经》记载了12个简单方剂, 并出现了气、味的概念。 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 药物240余种。
• 从现有文献可知,这一时期的药物品种已十分可 观。如《诗经》一书,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 其中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采收常识。《山海经》 收录了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约120种,所言各物产 地更加具体,还介绍了若干品种的药用知识。本 世纪七十年代初,在长沙出土的西汉入墓的《五 十二病方》,记载方剂达300多个,涉及药物240 余种。当时使用药物的数量,由此可见一斑。在 《五十二病方》中,不仅以复方为主,而且对药 物的炮制、制剂、服法或外用方法、禁忌等,均 有涉及,充分反映了当时积累的药学成就。《周 礼》称西周的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并以 “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谓日后药物分 类及五味理论的先声。这些药学知识,为中药学 的形成及本草专著的产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
中药学——Chinese herbology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 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其 他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临床中药学(狭义中药学) treatment by Chinese medicine
广义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研究药用植物形态特征、植物 分类、生长环境 中药化学: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种类、化学 结构、化学特性、提取分离法 中药鉴定学:研究鉴别植物药的内部构造、 性状、显微特征、理化特征、 确定质量标准 中药炮制学:研究中药加工成饮片的方法、 工艺、标准及其成分变化
中药的来源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其 中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 的说法。
• 古代文献记载的药物,已达3000多种, 经目前调查,则在12,800种以上,其中 有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 种,药用矿物80种。但古今临床常用和 研究比较深入的品种,大约在500种左右。 这些功用明确,疗效可靠的药物,是医 药人员必须熟知的,也是本课程介绍的 重点。
中药制剂学: 研究将中药制成中成药 的方法、工艺流程 中药制剂分析:分析中成药的化学成分、 确定中成药的质量标准 临床中药学: 研究中药的传统性能、 功效与临床应用 中药药理学: 研究中药的现代药理作 用及其应用
中药学的性质和作用
中药学是一门桥梁学科,连接基础与临床: 中基、中诊——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妇、 儿、外 在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辩证施治过程:理、法、 方、药
4、西汉时期
本草学已初具雏型。 药学专著的出现,是中药学形成的重 要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药学著作, 又是中药学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 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后220) 《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药学专著,它总结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各论载药365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 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 中、下 三品。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 功用、生长环境等。如黄连治痢,阿胶止血, 人参补虚,乌头止痛,半夏止呕,茵陈退 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梁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较全面地搜集、整理 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各论收录药物730种,首 先采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列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再分三品 排序 。 该书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药学成就,初步确立的 综合性本草的合理模式,为后世本草学家沿袭使用。 其学术内容亦成为以后各主流本草著作的基干。所以,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划时代 专著。
中药学
中医药学院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一、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医药系统 传入我国以后,人们相对于西药而对传统 药物的总称。 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 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 用的物质。 (用此理论指导中药采集、炮 制、制剂,并说明其作用机理,指导临床 应用的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