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战略管理)战略思想

(战略管理)战略思想

(战略管理)战略思想

1什么是企业战略专家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以企业战略为研究对象,在该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士称为企业战略专家

2战略结构概述

战略结构(StrategicArchitecture)是Hamel和Prahalad为了制定战略而提出来的概念,他们把公司将其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转换成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制定过程称为战略结构。设计战略结构的目的不是要在眼前的市场上实现收益或股东权益最大化,而是要通过识别和整合现有的竞争力,捕捉未来市场机会,为将来实现收益最大化做准备。战略结构是一个广泛的机会和路线计划,它描绘了公司迈向未来竞争目标的路线图,这些目标也许在未来的几年内也难以实现。战略结构不仅提出了公司未来要实现的宏伟目标,而且要提供达到这些目标的路径。

[编辑]

战略结构的运用

运用战略结构制定公司战略的前提是确定公司目标。公司目标可以分为资源目标(ResourceObjects)、行为目标(ActionObjects)和动机目标(IntentObjects)。资源目标是公司在某种战略模式下运营的能力和资源,包括竞争力目标、能力目标和战略资产目标。竞争力是公司内可识别的各种技能和技术的集合,它反映了公司的集体学习能力。能力是有助于公司战略实现的过程、活动、任务、技术等的有机组合,是战略性的组织运作过程的集合。战略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Collis和Montgomery认为公司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可发挥战略性的关键作用。

活动目标包括战略创新活动和经营流程。战略创新活动是指为实现战略运作而进行的引导性项目和活动,流程则是指运用公司资源为顾客创造利益的企业经营活动,是构成顾客价值链的各种活动的有序组合。为获取竞争优势,这些活动要么不同于竞争对手,要么以更有效的方式来组织。

动机目标体现了战略结构所期望的结果,它包括顾客价值取向(CustomerValueProposition)、经济价值取向(EconomicValueProposition)和战略价值取向(StrategicValueProposition)。顾客价值取向是隐藏在顾客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为了建立战略结构,必须清楚顾客在为何种价值掏腰包。经济价值是指预期能够增加股东财富的某种特定结果。公司不仅要关心产品的市场份额与增长,而且必须为股东创造价值。战略动机的概念是Hamel和Prahalad于1989年提出来的。它是公司的非对称战略竞争目标,隐藏于战略背后,贯串于公司文化和经营全过程,作为一个动机性因素发挥作用。战略动机取向目标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公司在既定的竞争市场中的定位,阐释了公司的战略动机,反映了公司战略动机的结果。

目标界定之后,即可建立战略结构。建立战略结构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能够将公司现有的竞争力转化为它所期望的能在未来市场上实现的外部价值目标的路线图。

运用Hamel—Prahalad的战略结构方法制定战略时有两大问题,一是无法实现战略结构在公司内的有效沟通,从而无法实现战略认同;二是公司战略理念在战略实施中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不能实现相关的资源配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打破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管理之间的鸿沟,从共同的战略目标出发,同时建立战略结构和战略控制体系,实现战略制定与实施和控制的有机衔接。平衡计分卡和关键成功要素方法为实现这种衔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认识学派(CognitiveSchool)——认为战略制订是个思维的过程

战略思想十大流派

设计学派 1950年代中期

计划学派 1960年代中期

定位学派 1970年代中期

企业家学派 1950年代初期

认识学派 1940年代末期

学习学派 1950年代末期 权力学派 1970年代初期

文化学派 1960年代后期

环境学派 1970年代后期

结构学派 1970年代早期

[编辑]

[编辑]

认识学派简介

认识学派(TheCognitiveSchool)又称认知学派,成立于1940年代末期,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

认识学派最早起源于Simon等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学派认为:认识是无序的;认识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认知是制图过程;认识是概念形成过程;认识是构建过程。认识学派认为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从这个意义上讲,该学派研究内容对认识心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对战略管理研究贡献是有限的。

认识学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制定不仅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定的非理性思维,并且后者常常更为重要。因而,战略的形成是一个精神活动过程。

[编辑]

认识学派的理论观点

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认识的基本过程,它是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学派与较为主观的学习、权力、环境和结构学派的一座桥梁。它提出,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直觉和概念,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战略家心里的认识过程;由于战略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输入的信息在认识之前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歪曲的过滤,因此战略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实用性而不是最优化。

认识学派认为如果要去具体了解战略的形成过程,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研究战略家的思想。认识学派存在两个分支,其中一派倾向于实证主义,认为知识的处理和构成是产生某种勾画世界的客观想法的成果;而另一派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主观的,将战略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解释。如果说偏向客观的一派认为认知是世界的一种再创造;而主观一派则认为认知本身创造了世界。认识学派是沟通较为客观的设计、计划、定位和企业家学派与相对主观的学习、权利、环境以及构造学派的桥梁。

认识学派存在以下几个假设:

(1)战略形成是发生在战略家心理的认识过程;

(2)战略表现为决定人们如何处理环境输入信息的方法—概念、计划、纲要和框架;

(3)输入的信息(按照认识学派客观派的观点)在认知地图译码之前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歪曲过滤器,否则,它们仅仅(按照主观派的观点)是对想象中存在的世界的解释,看到的世界是可以构建的;

(4)作为概念,战略在初始形成时比较困难,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使用性而不是最优化,即使当战略不可行时,也很难改变。 [编辑]

对认识学派的评价

了解认识学派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认识学派探讨了认识过程和认识特征对战略形成的作用。它提出,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直觉和概念,战略的制定过程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由于战略者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更何况面对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和有限的时间,战略过程也可能被歪曲。由于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认识,所以不同战略者在战略风格上差异会很大。

该学派提醒我们战略家在认识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会对他们追求的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了解战略形成过程,最好了解人的心理和大脑。但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贡献却是极为有限的。

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上已经充分利用了认识心理学,而认识心理学则大量地阐述了战略管理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战略家内心概念形成的过程。但是,认识学派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认识心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对战略管理研究的贡献却很有限。

4设计学派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在整个发展过程比较波折,到20世纪80年代仅剩下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设计学派,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佛战略思想”。它是以SWOT分析为基础,倡导“企业内外匹配”为座右铭的。

1962年,钱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经营战略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成必须随企业的战略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这一观点,设计学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安德鲁斯在1965年编写哈佛教科书时,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战略的四种构成要素,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对制定战略的影响。此外,他还把战略分为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认为制定战略就是围绕发展核心能力,在内外部进行平衡,实现匹配的过程。

[编辑]

设计学派的理论模型

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并建立了知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andThreat)战略形成模型。这一模型也是计划学派的基础。该模型表明,形成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外部因素和组织因素进行匹配。正如安德鲁斯所指出的那样,“战略是对公司的实力和机会的匹配。这种匹配将一个公司定位于它所处的环境之中”。因此,该模型考虑了企业面临的威胁与机会(外部评价)和企业本身的优势与劣势因素(内部评价)。

有关这一模型的主要假定也反映了该学派的主张:

(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思想过程。因此,企业组织既不能靠直觉发展战略,也不能以自然形成的方式实现。相反,企业组织应当经过尽可能仔细慎重的考虑才能形成战略。

(2)主要的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

(3)制定战略时,必须经过充分的设计。在勾画和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战略,即完成“决策”过程之后,制定过程也就告以结束。

(4)战略应该是清晰的、易于理解和传达的。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计划人员所说的那样,“一个好的战略应当能用两页纸说清楚。否则,就不是一个好战略”。因此,战略必须简明扼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争议或检验,使其不断得到改进。同样,战略的形成模型也应当是简单的。

设计学派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SWOT模型的建立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但是,设计学派将战略管理静态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而割裂了战略形成和实施间的动态联系,只能是对管理现实的初步反映。

5计划学派简介

计划学派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本上与设计学派处于同一发展时期,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尽管计划学派对外发表的文章数以万计,但由于在理论创新上没有重大突破,只是重复设计学派的基本模式的一些观点,因而其影响力逐渐衰退。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化、条理化的计划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经验和概念的水平上。比如,企业应采用什么方法去评价自己和外部环境,以保证对SWOT的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