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

浅谈猪沙门氏菌病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6-01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成年猪很少发生。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的母猪发生流产。

目前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

猪霍乱沙门氏菌(sajmoneeachoieraesuis)是导致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感染猪后引起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典型症状。

该菌常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果伴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死亡率较高。

及时的诊断、治疗及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可防止或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1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其他实验室诊断。

1.1 临床诊断
猪沙门氏菌病在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不食,后期呼吸困难、下痢,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

临床多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寒颤,眼睛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混浊甚至溃疡。

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
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和浅表溃疡。

1.2 病理诊断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睥肿大,颜色暗中带蓝,坚硬如橡皮,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淋巴结和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有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如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变成干酪样。

40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第l2期脾稍肿大,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1.3 实验室诊断
1.3.1 细菌学方法采取病猪的粪、尿或肝、肾、肠系膜淋巴结,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流产病猪的子宫分泌物少许等作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鉴定。

将彼检材料制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沙门氏菌呈两端椭圆或卯圆形,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粪拭子等病料接种于选择性富集肉汤(ss增菌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取细菌富集样本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将无色透明或中间有黑色圆点的单菌落接种ss琼脂,取典型菌落接种于三糖铁(tsi)试管,37℃培养l8~24 h,观察底层葡萄糖产酸或产酸产气,产生硫化氢变棕黑色,上层斜面乳糖不分解,不变色则可初步判定为沙
门氏菌。

取沙门氏菌典型菌落接种生化鉴定管,37℃培养18~24h,参考gb 4789.4—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有关沙门氏菌检验的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生化检验阳性菌进一步做血清分型鉴定。

用接种环挑取单菌落,于玻片上均匀涂布于沙门氏菌标准血清中,顺时针摇晃玻片1~ 2 min,发生凝集者为阳性,呈均匀浑浊者为阴性,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

试验结果根据厂家的血清型列表解读,参照kauffmann—white沙门氏菌血清型命名系统判定。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方法已经很成熟地用于沙门氏菌属的快速诊断。

inva基因是沙门氏菌属细菌的看家基因ollsckeepingkene),自rahn等1992年建立并证明扩增inva基因可以作为检测沙门氏菌的特异方法后,在扩增inva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pcr方法,并证实从各种病料中能特异性检测出沙门氏菌。

徐引弟通过优化引物,建立了扩增inv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从临床病料中扩增的inva基因序列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

而实时pcr方法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操作方便而受到青睐。

dna结合染料、荧光寡核苷酸、分子标识、荧光共振探针及taqman探针等均被应用到实时pcr方法中。

rodriguez等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inva基因鉴定沙门氏菌属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能达到100%。

另外脉冲场凝胶电泳、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全自动核糖体分型技术等都被研究者用来检测沙门氏菌。

1.3.3 免疫学诊断方法免疫学诊断方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反应原理检测病原或抗体。

目前主要有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金技术等。

2 沙门氏菌病的预防控制
2.1 综合性防疫卫生措施
平时科学合理地饲养管理猪群。

圈舍应科学规划布局,猪群不宜过大和过分拥挤,气候变化时注意做好猪群的防寒、防暑工作。

给予猪群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减少应激。

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如加入100 g/t金霉素或100 g/t磺胺二甲基嘧啶,不仅对沙门氏菌病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猪只的生长发育。

但是要关注地方耐药菌株的出现,及时更换药物。

做好圈舍和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

引进猪只应严格执行检测与隔离制度,应先隔离观察1个月后,检测证明无病后方可合群并圈,严防疫源传人。

初生仔猪尽早吃初乳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

耐过猪不能作种猪使用。

治愈的仔猪多数带菌,应隔离饲养,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以淘汰为宜如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立即隔离饲养,定时观察,并做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及时清除疑似病例的污染物,严格消毒圈舍设施和周围环境。

确诊的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可选用氟甲砜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氟哌酸、强力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药物,应结合药敏试验选择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治疗时不能在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立即
停药,而应持续用药4~7 d,以避病情复发而导致不必要的死亡。

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并增加营养,提高仔猪的抵抗力,有利于康复。

对慢性病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进行补液、解毒、强心、收敛等对症治疗。

同一猪群的其他易感猪只则可紧急接种疫苗。

病死猪和淘汰猪的尸体与粪便进行焚烧或深埋,做到无害化处理。

2.2 免疫预防措施
除一般的综合性防疫外,实施猪群保健计划,提前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疫苗也应根据猪群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

目前在我国预防猪沙门氏菌病的疫苗主要有多价副伤寒死菌苗、单价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毒冻干菌苗等。

多价副伤寒死菌苗的预防效果并不理想。

当地分离的菌株作成单价死菌苗,常比多价的效果好。

但是死菌苗需要多次免疫才能产生免疫保护,且不能持久。

而弱毒活疫苗能够在机体内增殖而长期存在,刺激机体产生持续的免疫反应,更好地保护猪群。

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的免疫效果要优于死菌苗。

传统的沙门氏菌减毒方法是通过抗生素诱导或化学诱变来进行。

目前全国仔猪副伤寒弱毒活疫苗使用的都是c500株,它是将抗原性良好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经数百代传代后,选出的一株毒力弱、遗传稳定、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经田问试验和区域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在该病常发地区或附近曾发生过该病的地区,一般让怀孕母猪在产前20~25 d经口免疫仔猪副伤寒菌苗,仔猪15~20日龄首免,间隔3~4周再免一次。

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我国仔猪副伤寒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