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透过中国古代舞蹈看中国传统文化

透过中国古代舞蹈看中国传统文化

透过中国古代舞蹈看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来看先秦时期的舞蹈。西周时期注重“制礼作乐”。“制
礼作乐”的“礼”,指的是周初确立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
仪节,用以区别等级贵贱。它包含了仁、义、智、信、忠、孝、悌、
廉等伦理范畴;“乐”在中国古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
体的艺术。它以情感为中心,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那么,将“礼”
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天下大同就可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西周的“制礼作乐”就是希望通过礼乐的
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从而产
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至影响整个社会生活,引导群体和谐与
社会稳定,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乐舞《咸池》,也让人们在冥冥中体味到
了道家思想之境界,而也只有天人合一,才可“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我们再来看汉代。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经济发达,舞蹈在这样良好的条件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当然,当时盛行的黄老之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舞蹈的发
展。
先是《盘鼓舞》,它是汉代比较普及的舞蹈,特征是舞者踏盘、
踏鼓而舞。它在凭借技巧表现情感的同时,还通过独舞和群舞的交
替出现营造鲜明的舞蹈意象。东汉文学家傅毅在他的《舞赋》中就
有写道:“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其少进也,若翔若
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摘
齐行列,经营切拟,仿佛神动,回翔竦峙”,“翼而悠往,暗复辍已。
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委蛇嫣袅,运转飘忽。”根据傅毅的
这段描述我们能够想象得出,舞队首先以整齐的行列和轻盈而来、
忽然而往的有致交换作为舞台调度。而后,在行云流水的运动中又
突然静止、回身入舞。尾声,舞队散开,舞者布满舞台。其动态纵
驰舒缓,犹如风送流云,又似天空中的点点繁星。这种象征性极强
的表演无疑展示了汉代人“天人交感”、“两界混成”之宇宙观与星
象意识。
还有在此时期的舞像《总会仙倡》,它是以音乐歌舞表演仙人仙
兽的一组节目,像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动物的样子,用舞蹈的形式创
造了一个仙人仙兽共舞、天上人间同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场景。由
此我们可以认为,《总会仙倡》集中体现了汉代的社会主流意识—
—神仙幻想,同时也折射出了汉代人对人生永恒的希冀与追求。
之后便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战火频繁,人民过着
颠沛流离的生活。许多人深为生命的短暂而感到忧虑,渴望延年益
寿甚至不老成仙。并且,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玄学大受欢迎,
成为人们发泄对现实不满情绪的渠道。
再者就是唐代。唐代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都很强大。人民思
想开化,知识分子充满自信。整个社会处处昂扬着生机与活力。在
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中国舞蹈也可谓走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舞
蹈式样多,种类全,分类细,皆为历史所不能及。那么在这里,本
文只选取与论题有关的舞蹈作品进行分析。
唐代的寺院经常有乐舞表演,举行乐舞供佛时,也会选用一些社
会上优秀的乐舞百戏节目。像《花舞》、《四方菩萨蛮队》都是这样
的节目,且都兼具宗教功能和娱乐功能。
最后则是宋明清时期的舞蹈。宋代从开国君主始、子孙相承的重
文尚学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宋代人对哲思理趣的追求,同时也决定
了整个社会对高雅与博学的审美需求。于是在新时代的召唤下, 一
种具有高度程式化、能够满足宋人哲思理趣审美需求的舞蹈形式—
—“队舞”,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队
舞”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和道白,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不少作
品还力图注入人文修养的内容,表现对宇宙、人生、历史以及现实
的深思和理解。例如《采莲舞》,它通过仙女们下凡采摘莲花而向
往凡间生活这一细节,抒发了一种无羁无绊、潇洒脱俗、求雅尚逸
的人生态度。
而明清的戏曲舞蹈也可谓中国传统舞蹈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
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避实就虚、以虚引实,开
拓了舞蹈艺术更为广阔的动作意象空间,实为现实生活情感的再现
与升华。戏曲舞蹈常以虚拟的动作身段展现环境氛围,表现人物内
心活动,甚至叙述故事情节。例如,它往往利用“走圆场”这一动
作来虚拟跋山涉水、千里之行。还有如摘花扑蝶、穿针引线、开门
关门等等,都是凭借身体动作虚拟出的意象;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中
庸之道”,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先秦时期儒道
互补、儒道互渗;西汉之时,人们崇尚黄老之学;魏晋南北朝,玄
学之风盛行,老、庄道学复兴;至唐代,儒、释、道教并行发展;
宋明清时期则注重“理”与 “趣”。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