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空间集聚效应浅析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空间集聚效应浅析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经济论坛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空问集聚效应浅析 

宋江飞 ,张劲松。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广西桂林54100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软科学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是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趋于成 熟,并逐步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企业的技术创 新、学术界理论创新、政府的规划引导对产业集群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产业集群;空间集聚效应;外部规模经济;知识溢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8—0081—04 

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已得到国 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 都取得很大的进展,并且研究的视角不断得到扩展。产业集 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 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el1)第一个较为系统地 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 的基础。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 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称为外部规模 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 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 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 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马歇尔从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 研究企业组织间的劳动力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了追求外 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并且进一步阐述知识信息的扩散是创新 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区域内企业的经济持续增长,促进新 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正如马歇尔所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 为秘密,似乎是公开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 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 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 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 想之源泉”。[11 阿尔弗雷德·韦伯(Arid 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 立者,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从微观 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 好处与成本的对比。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一 是由“简单地通过企业扩张使工业集中化”[21,即通过企业 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这是集聚的低级 阶段。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即每个 大企业以其完善的组织而地方集中化,并吸引更多同类的 企业在具有完善的组织的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聚不论是 仅仅通过工厂规模扩张的集中化倾向而集聚,还是这种倾 向的深化影响而产生的集聚,都依赖若干工厂紧密地与地 方联合产生优势大小。若干企业的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易于 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和集群效应。韦伯称之为“高级阶段 的社会集聚”[2亦即产业集群。在此阶段韦伯把产业集群归 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 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 促使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 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 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也倾向于形 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 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一方面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 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另 方面产业集群化的工业产生了一类大统一的产品市场, 

作者简介:宋江飞:(1968一),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部讲师。张劲松(1969__),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 软科学研究院教授。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大项目“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之一。项目编号:UF09012Y 

81· 这类集聚经济不仅带来单个企业的节约,而且会带来区域 的社会节约,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对 般经济环境的良好适用性,在高水平技术发展和有效利 用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韦伯从区位因素研究了产业 集群的优势,并且提出集聚创造的社会集中化和简单的企 业规模扩大产生的集聚倾向共同决定着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理论虽然在马歇尔和韦伯时期就已经产生, 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论长期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排斥,并没有 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波特(Michael E.Porter)的 钻石理论和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 地理学理论的产生,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初步形成。波特 在l=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体系”。他从组织 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 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 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通过不同国家 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 的比较分析。波特认为,—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非来 自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一个国 家或区域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这些产业集群 的竞争优势或由此而造成的竞争劣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 因而,评价竞争力的关键是政府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 境和创新。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产业集群与创 新的理论指出,创新体系下的产业集群能够使集群内的企 业更清楚、更迅速地察觉到新的客户需求,可以共享集群内 的同业拥有的客户知识与关系、专业化的信息;为区域内的 企业在新科技、经营及送货方式方面提供优势;产业集群的 创新优势能够降低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服务的开发成本、研 制费用。 80年代末,克鲁格曼(eaul R.Kmgrn鲫)打破原有的地理、 地域、城市、环境的状况给定的约束条件进行静态分析,将经 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域集聚的相互促进,城市化与生产、贸 易的扩张过程用一种动态思想理论来解释,即把空间问题引 入经济分析之中。克鲁格曼动态地研究地理空间集聚程度的 变化,总结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的核心线索:报酬递增、空 间聚集和路径依赖。新经济地理学坚持借鉴经济学的主流方 法,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大量采用了数学分 析工具。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 学》中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 部门,即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经 济的演化可能导致中心——外围格局,即制造业中心和农业 外围。而当运输成本足够小、当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足够 多、当制造业份额足够大时,关键的系数发生微小的变化时 会使经济发生波动,打破原有的对称均衡,最终产生新的产 业集聚。城市体系模型以冯·杜能的“孤立国”为起点,被农业 腹地包围的城市制造业集聚地,由于经济的发展,制造业会 发生迁移,导致新的城市形成,随着劳动力要素的流动,经济 人IZl相应增加。一旦城市数量足够多,城市的规模和城市间 的距离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相对强度下将在某一水平上固 定,从而形成城市的层级结构。国际模型主要讨论国际专业 82· 化、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和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 经济地理的影响。贸易可以导致内部经济地理的重新组织, 可以促使制造业活动变得更加分散但同时又带来其他产业 集聚。 二、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分布类型 波特的观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 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 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 构。四惠宁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和科层级组织之 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是在一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企业、支撑机 构和服务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形态。 颐 强、王辑慈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 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 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51 卜·)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 倪鹏飞领导的团队对全国2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 查发现,有16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其中“从东 北特别是辽中南城市的装备制造和京津的高新技术,经山东 和江苏城市的加工制造、上海服务和装备制造、浙江和福建 城市的加工制造,到广东的加工制造产业集群,导致地区经 济隆起带的万里连绵,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已经浮现了一 个产业集群的龙脉。中西部由产业集群所导致的从点状到带 状经济的隆起,也越来越清晰,包括,长沙、武汉、郑州、西安、 成渝等城市和地区”。嘲我国当前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 沿海地区,特别是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省。(由于 当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本文数据主要以制造 业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统计)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地 区,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四个省约占全国制造业产业 集群总数的54.5%。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尚处于培育期, 其中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和西部地区的四川所分布 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数量相对也较多。如:江苏苏州的计算机 产业集群,浙江宁波的服装业、浙江温州打火机制造业、广东 东莞的信息技术制造业、河北唐山的钢铁业、福建省晋江的 鞋业、重庆的摩托车制造业、河北省清河县的羊绒加工业、文 安县的木材加工业、河南省堰师市翟县的针织业、江西省万 载县、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 表1: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制造业) 地区 数量(个) 占全国比重(%) 东部地区 3630 78.8 其中江苏 678 14.7 山东 661 14.4 广东 6O8 13.2 浙江 561 12.2 中部地区 557 12.1 其中河南 177 3_8 湖南 105 2_3 湖北 98 2.1 西部地区 418 9.1 其中四川 l12 2.4 广西 60 1-3 合计 4605 10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