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沪港通对A股的影响开题报告解读

浅析沪港通对A股的影响开题报告解读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书

题 目 浅析"沪港通"对A股的影响 院 系 年级专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开题时间 2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沪港通是内地资本项目开放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新起点。目前,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然高度全球化,但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却依旧较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而且,A股市场过去数年犹如一潭死水,其根本原因是市场信心跌至冰点,缺少新的增量资金来盘活整个市场。沪港通的启动,不仅起到短期刺激作用,更能带来长期利好,很有可能成为改变A股长期以来低迷态势的转折点,长远来看也将对内地证券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公司治理带来正面影响。因此,研究沪港通对是否开放深港通也具有指导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这些年的快速发展,证券的交易机制和监管制度也在慢慢的完善,正一步步向成熟市场靠近。我国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同样也需要许多深入的研究。从沪港通这一政策出发,分析沪港通,尤其是沪股通对中国A股市场的影响,验证经典的金融学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是不是有特殊的参考意文。从而希望能够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对于经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作出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2.实际意义 沪港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排头兵,深港通随着沪股通的运作,也已经势在必行,而从许多公开的资料显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将远远超过这样的程度,去年新加坡交易所的管理人员造访上海证券交易所时就曾建议,将视沪港通运行的结果,看能否开通"沪新通"。由此可见,伴随这“两市相通”这一路径,中国的市场开放计划准确而明晰。由此可见,沪港通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状况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市场对接积累宝贵的经验。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Bekeart and Harvey (2000), Henry (2003), Kim and Singal (2000),和Chari and Henry (2004)发现,证券交易解除限制之后,红利回报率发生波动且股票价格在之后一段时间内上涨。Henry(2000)研究了新兴股票市场自由化与股票价格的联系,研究发现对一些新兴股市开放国家来说随着市场自由化进程的发展,该国股票市场指数会上涨。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一个国家股票市场开放后8个月时间窗口内的股票指数平均每月会有3.3%的异常收益率,和大多数文献中股票市场开放会降低资本成本的结论一致。Kim and Singal (2000)探讨了股票市场开放后的收益和风险,实证分析了在新兴股票市场开放前后的股票收益率的波动。Bekaertand Harvey (1997)研究认为市场开放对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没有显著影响,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以及热钱的涌入都会导致过度波动,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多样性,收益波动会减小。 Lundblad (2005, 2010), Bekaert, Harvey, Lundblad, and Siegel (2007),和Quinn and Toyada(2008)的实证研究都表明股票市场开放的新兴经济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使得GDP增长更快。Lundblad (2005, 2010), Bekaert, Harvey, Lundblad, and Siegel (2007),和Quinn and Toyada(2008)的实证研究都表明股票市场开放的新兴经济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使得GDP增长更快。Kim and Singal (2000)实证分析了新兴经济体在股票市场开放前后的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方面特征。研究发现股市开放后会变得更有效,但没有发现通货膨胀和汇率上涨的证据,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下降。Bekaertetal. (2005)认为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国家或地区,越能从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获利。Milton (2006)基于公司层面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正面影响非常显著。 3

Bonfiglioli (2008) , Kose et al. (2008), and Bekaert et al. (2009)的研究认为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改善公司治理,从而能显著提高生产力。Wurgler (2000),Fisman and Love (2004)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后投资机会增加,因此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Michael Frenkell and Lukas Menkh off(2004)认为新兴经济体开放资本账户,外国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活动不仅对这些市场有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主要就是国内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信息的不对称分布。他们提出一些建议,政府应该促进更透明化、更公平的交易,以减少信息稀释的程度。此外,监管者应给本地投资者一些激励去投资海外,以分散当地投资组合。市场参与者应该知道市场开放和国际化带来的对冲策略的机会和面临的新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跨境投资中,机构投资者趋于持有国内资产而不是国际多样化组合,即home bias行为(见French and Poterba, 1991)。很多学者将其归因于跨境投资的一些障碍,如:交易成本,不同的税率,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不对称信息,购买力平价等因素。这些国际间投资的有些障碍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并且可以度量的。如跨境投资的成本,包括红利税、国内和国外税收的差别、利率、外国股票的交易成本、市场可投资性的不同、制度限制、通货膨胀风险和外汇风险等,并不能解释观察到的home bias的各种变化(e.g.Lewis,1999; Karolyi and Stulz, 2003),甚至在跨国投资障碍(如资本控制,交易成本,预提税)等明显降低时仍然存在。Lewis (1999)研究表明尽管多样化投资在理论方面具有优点,但跨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很少分散化国际投资。实际上,投资者在国际性投资组合配置中,明显趋向投资本地股(home bias),和熟悉的外国股市(foreign bias)。 (二)国内研究状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步骤的提升跨越地区的资本量和经济金融买卖可执行的量。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务院按照以上大政方针采取的具体行动。沪港通能够按照计划及时文件的退出,得益于政策制定者前期所作出的许多努力和完善的筹备,集中展示了中国政府对于香港的极度重视以及对全中国金融体系建设的关心。 Wang and Jiang(2004)研究发现H股相对于A股折价随时间而变化,并且这一变化和沪深两地市场基本面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市场流动性。胡章宏等(2008)从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角度对AH股价差进行了解释。宋军(2008)从国际投资者价值偏好角度A-H股折价问题进行了解释。巴曙松等(2008)从信息不对称、需求差异、流动性差异和投资理念差异等角度对AH股折溢价问题进行了解释。这些研究对A股相对于H股长期溢价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释,但是关注的是在市场分割状态下的A股溢价问题,对沪港通开通之后、市场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情况下出现的AH股折溢价变化似乎很难解释。孙培源,范利民(2014)在Sutrick的证券均衡价格估值法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修正并提出了新的涨跌停限制下证券均衡价格的估计方法,以我国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随着股票的涨跌停股票波动率的情况,研究表明,在股市跌停的情况下,次日往往会出现正的波动率;相反,在股市涨停的情况下,次日则更可能出现负的波动率。以此表明,证券投资者对股市存在反应过度。徐炜、张兵(2005)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运用滚动样本检验法发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存在“秋收春涨”的特征。一般每年的三、四月份月份效应最明显,且收益显著为正;而每年的九、十月份的月份则表现出收益显著为负;十二月份效应则很不明显,甚至正在逐渐消失。 高雷、何少华等(2005)通过调查证实了我国股市存在处置效应,并对造成处置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投资者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投资者不有不同程度的处置效应。投资者越是在意自我价值,市场表现出的处置效应就越大;相反,如果投资者有多种途径实现自身价值,那么股市表现出的处置效应就 4

不明显。杨青(2007)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对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进行度量。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会影响处置效应,对于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度量,则建议采用生存分析法。严太华,梁岚(2011)以上海股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海股市的动量效应。采用重复抽样的方式对股市周波动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上海证券市场的确存在着动量效应,但是其效应的持续期与股市的形成期限有关。

1、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摘要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沪港通概况简介 (一)沪港通 (二)沪港通的现实意义 四、沪港通开通后沪港两地市场造成的影响及原因 (一)沪港通开通前后市场变化比较 (二)影响A股市场变动的主要原因 1、市场开放过快可能带来的散户亏损风险 2、沪港通可能对资本市场监管有效性产生影响 3、沪港通与QFII, RQFII等现有跨境资本流动渠道形成优势互补 4、沪港通对完善内地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具有倒逼作用 五、完善A 股市场主要的政策建议 (一)投资者必须加强自身认识,增强自身投资素质 (二)接轨国际,完善投资理念和相关法律法规 (三)扩大投资范围,丰富投资产品 (四)加强两融交易问题的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4、主要参考文献 [1]杨良,蔡学玲,张鹏年等.试论沪港通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4,(35):88-89. [2]张昭,李安渝,秦良娟等.沪港通对沪港股市联动性的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6):59-62,71. [3]施辰瑞,许学军.沪港通下A-H股套利方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23):7-8. [4]向波.沪港通带来的市场影响及金融风险[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298-298. [5]曾玉华,虞晨鸿,张晓棠等.基于“沪港通”的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J].时代金融(中旬),2015,(2):17-19,23. [6]刘力成.沪港通带来的市场影响及金融风险[J].财经界,2015,(3):5-5,19. [7]刘琦.沪港通对中国股市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14,(35):235-236. [8]刘荣茂,刘恒昕.沪港通对沪市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