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2 页 目 录 摘要·························································5 引言·························································5
第1章.不利天气对交通的影响方式与不利天气的分类··············5 1.1不利天气影响交通的方式··································5 1.2不利天气的分类与具体影响································6 第2章、应对不利天气对交通影响的措施 ·························7 第3章、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7 3.1 中国交通气象建设的规划和概况··························7 3.2 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网络服务平台组成结构··················8 3.2.1 网络服务平台体系结构·····························8 3.2.2数据库的组成······································9 第4章.交通服务系统建设中的一些问题·························10 第5章.实例分析气象条件对高速路交通系统的影响与解决措施·····10
第6章.总结··················································15 参考文献·····················································15 第 2 页 共 12 页
交通对气象条件敏感性分析与交通气象的联系 摘 要 本文概括了不利天气对交通的作用方式,列出一些不利天气现象的具体影响,介绍了河南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情况及核心部分的搭建构成,通过气象对高速公路的影响来具体说明气象条件对交通的影响,怎样避免和减小不利条件对交通的影响。 关键词:不利天气,交通,大雾,高速公路,气象服务
1 引言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网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城市群内高速公路的修建加强了各个城市间的产业联系,加快了各种资源的流动、分配,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交通运输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城市群赖以运转的基础,交通对气象条件具有高度敏感的特点,往往一场毛毛雨就足以导致交通事故并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特别是今年的南方冰冻灾害造成交通网络中断,导致众多城市的生产、生活陷于瘫痪。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高效运转就需要研究各种不利天气对交通运输得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能适应城市群交通运输生产需要的专业气象服务。 第1章.不利天气对交通的影响方式与不利天气的分类
1.1不利天气影响交通的方式 由于交通对气象条件具有高度敏感性,影响交通的不利天气的种类也就多,对交通影响的方式也就复杂、多样化。轻度降水、积雪、道路结冰可以引起路面湿滑。雾、霾、扬沙、重度降水、吹雪限制能见度。同时灾害性天气事件可以破坏道路基础设施。归结下来,不利天气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流量、道路安全、道路维护成本几个大的方面。 不利天气主要通过改变出行者、驾驶人员的行为方式、降低道路管制信号效率的方式影响交通流量。当出现不利天气时,出行者可能改变离开时间,改变出行路线或者改变出行交通工具。往往当出现降水、降温等天气时,城区内乘坐公交的人会突然增多,交通拥堵高峰期也会因不利天气而改变。湿滑道路、低能见度会让驾驶者增大车间距,减小车速。出行人员、驾驶人员行为的改变导致延迟并影响交通管制信号的运转与作用发挥。通常信号管制道路的控制信号是在不受天气影响的条件下制定的,一旦出现不利 第 3 页 共 12 页
天气,信号规则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失去作用。 不利天气通过增大车辆追尾几率、影响车辆机动稳定性或者直接危害人员生命安全的方式影响道路安全。道路湿滑、低能见度天气容易引起车辆追尾事件,大风产生的横向切变影响车辆的机动稳定性。雷暴天气事件有可能引发车辆遭受雷击事件,如果击中运输易扩散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则有可能引发次生灾害性事件。 不利天气会增大交通管理部门、道路维护部门的维护与运行成本。每年冬季为消除道路积雪、结冰需要动用大量人员、物资设备进行融雪、除雪工作。雷击有可能破坏交通网络的电子、电力设施。洪水则有可能冲毁路基、桥梁。 1.2 不利天气的分类与具体影响 轻度降雨水(毛毛雨、小到中雨):雨水在道路表面形成一层水膜特别是路面有尘土、油渍时更易导致路面打滑,影响高速行驶车辆的制动性能,在车间距小时易引发车辆追尾;可以降低能见度,在路面打滑,能见度较差的状况下,驾驶员通常会拉大车间距,降低车速,从而导致交通容量、流量的降低。 重度降雨(大雨、及大雨以上量级降水):在路面上形成水膜,影响车辆制动性能,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流量;大量级降水引发的洪水可以破坏路基、桥梁、道路基础实施。降水在复杂地形引起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对行使车辆、道路及设施具有更大的危害。 雾:降低能见度,减小驾驶员视程,容易导致恶性交通事故。严重影响交通流量,能见度小到一定程度导致高速公路关闭。 霾:影响能见度,降低交通流量。 降雪:降雪及吹雪影响能见度,积雪使路面湿滑,影响行车安全,积雪较深时会覆盖交通标志 ,严重时可导致交通中断。 大风:产生的横向切变力影响车辆机动性能,特别是在车辆急转弯时容易导致横向滑移、失控、翻车等事故。大风吹起的尘土、积雪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大风可破坏道路基础设施。 雷暴:雷击会威胁到道路上行驶车辆及人员的安全,如果雷电击中运送燃料、化学危险品的车辆可引起爆炸和污染物泄漏事件。雷电直击、雷电感应产生的瞬时过电压会破坏道路电子、电力设施。 冻雨、雨淞:引起路面结冰,破坏道路基础设施,直接导致交通中断。 沙尘暴:影响能见度、驾驶员的注意力,吹起的沙尘改变路面状况。 冰雹:危害车辆及人员安全,改变路面状况可导致交通拥堵、中断。破坏道路基础 第 4 页 共 12 页
设施。 高温:影响车辆的动力性能,改变路面状况,影响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状态,易导致交通事故增多。 低温:影响车辆动力性能,在路面有积水时可导致路面结冰,影响行驶安全。汽车挡风玻璃容易凝结水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 第2章.应对不利天气对交通系统影响的措施
通过直观的分析气象对高速公路的影响,应对不利天气对交通网络的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大雪、大风、大雾、大雨、冰冻等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的监测,建立实时监测、快速传递、高效分发的综合信息处理及综合气象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对国道、高速公路及山区道路沿线的气象监测,增强交通气象保障能力。 2.及时预报灾害性天气的动态变化,在现有气象观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气象灾害性的监测、预报、警报服务系统。 3利用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高科技手段,定期进行气象灾害的发展、势态的评估,制定整治计划。 4加快建设各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并不断拓展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和时间、次数。进一步完善和扩充气象影视、气象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预警发布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平台,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实现连接和共享。 第3章.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
交通安全生产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高效运转就需要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布置专业化道路天气观测网,研究各种不利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提供能适应城市群交通运输生产需要的专业气象服务,从而促进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也体现了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中提出的确立一个需求牵引、服务引领发展的理念。
3.1中国气象对交通气象建设的规划概况
为降低、减少不利天气对交通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道路气象信息系统(Road Weather Information System RWIS)。通过RWIS系统及时、准确的掌握天气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对交通进行调度、管理可以极大的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及交通运输效益,目前 第 5 页 共 12 页
国外的RWIS的投入和效益比达到1:8【1】。中国气象局也将交通气象纳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需求逐步建立交通气象监测网络和交通气象信息系统;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综合系统,为交通运输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中国气象局、中国交通部于2005年7月27日在北京签署了共同开展公路交通气象预报备忘录,这标志着我国交通气象预报服务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了减小不利天气对交通网络的影响,交通部门应与公安、气象、新闻媒体等部门间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利用现有监测网络实况数据,综合分析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制作交通气象预报产品。预报产品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12121信息台,电话、传真、网路等方式向相关部门进行发布。其中网络发布方式具有发布速度快、发布面广的优势,网络服务模块为系统的重要组建部分。网络服务平台采用类似Google Maps的切片地图技术发布大量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与天气实况、预报信息。通过网络,交通部门可以快速获取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与气象资料,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对交通运行作出调控反应,以减少因不利天气造成的出行延迟、交通伤亡事故。 3.2交通气象服务系统网络服务平台的组成结构 网络服务部分利用web2.0技术进行网络程序设计,搭建一个类似Google Maps的网络地图发布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整合卫星遥感数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各种气象数据,通过网络地图对监测数据、预报数据进行图形、图表及文字化表达,从而可以快速、广泛地发布监测与预报数据。其中数据库部分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3.2.1网络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多级浏览器/服务器的结构体系,即多级B/S模式。该模式简化了客户端的部署,在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浏览器就可以查看服务器端发布的资料,有利于资料的广泛传播;应用层的开发、维护放在业务逻辑服务器上,便于业务逻辑的集中管理;由于交通气象服务系统涉及到地理信息数据、海量卫星遥感数据、气象数据,需要大量存储空间,将这些资料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这样构成客户端(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应用层)-数据层三层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