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5例疗效分析目的:评价氯沙坦钾治疗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将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钾治疗组和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每组75例。
治疗组服用氯沙坦钾50 mg,1次/d,对照组服用卡托普利25 mg,2次/d,共观察8周。
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和對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都下降平稳,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压下降没有明显的差异。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和生化指标没有明显改变,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显著的干咳,不能耐受实验,而治疗组没有这种现象。
结论: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卡托普利显著降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osartan o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during 8 weeks. Methods: 150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sartan of 50 mg/d for 8 weeks. The others were treated with captopril of 25 mg twice a day for 8 weeks as wel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were evaluated with clinical, biochemical and blood pressure parameters. Results: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oth in treatment group or control group.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effect of controlling blood pressure in the two groups. No change in heart rate and blood parameters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Hacking cough was observed in control group but not in treatment group. Conclusion: Losartan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In addition,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ing side-effects of losartan is much lower than captopril.[Key words] Losartan; Captopril; Primary hypertension; Treatment effects; Side-effects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发生率都在显著升高。
高血压的流行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严重的危害着全世界人民的健康[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其被认为能够良好的控制血压,且可以逆转左室的重构。
但是,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有干咳等并发症,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
氯沙坦钾是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中第1个上市的药物,本研究旨在评价氯沙坦钾治疗高血压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高血压的标准,选择本院门诊或者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此外,对于有脑卒中以及妊娠的患者也予以剔除。
所有入组的患者都不伴有严重的靶器官功能的损害,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有的受试者均为自愿参加本研究,同意停用其他降压药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证能够与医生密切合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已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系统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心脏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Holter以及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将这15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钾治疗组和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每组75例。
治疗组中,男性35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45岁,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3.5年。
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43岁,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3.3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高血压水平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监测血压所有患者均停用任何药物2周,单纯给予低盐饮食,并进行肝肾功能、尿常规、电解质、心电图等检查。
诊断高血压前血压测定方法为由同一测压者测量血压,在规定时间内间断测量血压至少3次,取其平均值。
门诊患者取坐位测量血压,住院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测量血压。
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袖带置于右上臂,舒张压以消失音(Kurrd koff第Ⅱ相)为准,测血压前静坐或卧床至少5 min,血压数值以mmHg记录。
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都连续观察3 d同一时刻(上午8:00~9:00)的坐位右上臂血压,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的血压,并于治疗前1 d做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取其平均压作为24 h的平均动脉压。
所有患者在服药前后测量血压,同一患者治疗前后测量血压的时间尽量保持一致。
每一患者由其经治医生用同一袖带台式标准水银血压计,测坐位或卧位右上臂血压。
1.2.2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氯沙坦钾(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50 mg,1次/d,对照组服用卡托普利(天津施维雅公司生产)25 mg,2次/d,共观察8周。
如血压达到降压目标,则维持原剂量至结束,如未达到降压目标,则分别改为100 mg/d和50 mg,2次/d,观察8周。
1.2.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的当日测量3次坐位血压,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的血压值。
此外,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的当日进行血清钾、钠、氯、肌酐、血糖以及空腹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肌酐、尿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检查。
在治疗前、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的当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
同时,在整个治疗的8周内严密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判断标准显效:舒张压(DBP)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0.05)。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4 h动态血压比较如表1和表2所示,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它们的血压负荷频率都显著降低(P<0.05)。
以服药后2~6 h的最低时的平均血压值为最大降压作用(峰效应),以服药后24 h末时的平均动脉压值为最小降压值(谷效应),计算谷/峰值,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谷/峰比值分别是70%和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试验的第4周和第8周的心率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试验的第4周和第8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清钾、钠、氯、肌酐、血糖以及空腹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尿蛋白、尿肌酐、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组没有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报告,对照组中有2例出现显著的干咳,不能耐受而退出本次实验。
3讨论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可以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并发症。
可以说,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就在于它的严重并发症。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增高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可以说血压越高,患者发生卒中和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就越大。
服用降压药虽然不能彻底治疗高血压,但是良好的血压控制可以减少由于持续的血压升高所引起的心、脑、肾等全身各个重要器官的功能性的障碍和器质性的病变。
因此,合理有效的应用降压药物是目前全球治疗高血压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2]。
在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中,人们日益认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对于机体血压的维持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肽,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导致血管收缩、醛固酮分泌、儿茶酚胺释放等作用,因此研究认为血管紧张素Ⅱ直接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过程。
其具体机制:由血管紧张素Ⅱ调节的小动脉收缩增加血管阻力,血管阻力增加是促使血压升高、导致高血压的主要机制;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肾上腺的醛固酮的释放,导致肾脏增加钠和水的重新吸收,使血容量增加,心脏输出增加,血压增高。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是通过与许多组织细胞膜上的AT1受体相结合而致血压升高。
选择性阻断AT1受体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充分抑制,从而治疗高血压[3]。
氯沙坦钾可以特异性的抑制AngⅡⅠ型(AT1)受体,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且同时心输出量和心率不变,其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效果显著。
氯沙坦钾可以抑制AngⅡⅠ型受体的作用,如升压效应、醛固酮释放效应、左心室和动脉壁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的调节效应、体液调节效应以及促平滑肌细胞收縮效应等。
更重要的是,它在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之上,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显著特点[4]。
氯沙坦钾是一种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临床应用中的新一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
它能选择性、竞争性地与AT1受体结合,从而阻滞AT1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包括血管收缩,水钠潴留,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以及细胞增生。
氯沙坦钾口服有效,其半衰期为2.2 h,EXP3174半衰期为6.7 h,故一次给药作用时间与血浆半衰期不一致,可持续24 h,因此1日仅需要给药1次,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由于AT1受体拮抗剂作用专一性强,不干扰缓激肽系统,故不引起咳嗽,与ACEI比较,AT1受体拮抗剂降压效应较平稳,无首剂低血压反应[5-6]。
氯沙坦钾每日只需要服用1次,这就意味着氯沙坦钾可以提供逐渐起效、持久平稳达到24 h的血压平稳控制,说明服用氯沙坦钾可以良好的模拟自然的血压昼夜节律。
更重要的是,氯沙坦钾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显著的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从而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改变压力反射的敏感性,不引起心率的加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