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仲栽培技术与前景杜仲是我国名贵特产,是幸存的古老树种之一。
杜仲皮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等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抗衰老药物。
生长习性杜仲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充足的环境,能耐严寒,成株在-30℃的条件下可正常生存,我国大部地区均可栽培,适应性很强,对土壤没有严格选择,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
杜仲树的生长速度在幼年期较缓慢,速生期出现在7~20年,20年后生长速度又逐年降低,50年后,树高生长基本停止,植株自然枯萎。
栽培技术栽培季节长江以南地区以冬栽较好,黄淮和华北地区秋、春两季均可,利用树苗的休眠期进行移栽定植。
3~5cm以上的大规格树苗也可冬栽,成活率可达95%。
树苗选择应选茎高50cm以上、苗径粗壮、根系发达、侧根和须根较多、无徒长枝、无病虫感染、无机械损伤的2~3年实生苗。
栽培方法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提高生长前期效益,可采取合理的套种模式。
按行、株距3m×2m挖穴,穴径和穴深以根系舒展开为准,每穴施入土杂肥或厩肥25公斤,与土拌匀,上盖细土10cm厚,每穴栽苗一棵,填土压实,浇透定根水,上面盖细土略高于地面,以防积水。
田间管理栽后截顶根据近年来国外对杜仲栽培方法的研究实践,采取“全截更新速生法”来管理比以往传统的实生苗方法生长速度要快一倍以上,而且株型端直粗壮。
具体方法是在定植栽培后第二年芽萌动前的早春,于主干离地面5cm处截掉,以刺激下部潜伏芽抽发春梢。
全截更新的当年植株生长高度可达1m以上,而且端直粗壮。
追肥每年4月为杜仲树生长高峰期,在植株旁开沟施入粪肥,施后盖土,6~7月为增粗速生期,穴追磷、钾肥少许,结合根外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修剪每年冬季剪除部分侧枝及根部萌芽,也可在株高4~5m时截顶,并剪去下垂枝、弱枝及过密枝,控制高度,增强树干粗壮。
间作套种杜仲树林生长前3年,利用其行距空间,合理套种一些茎杆底矮、生长期短、株形瘦小的中药材品种和各类植物,可有效防止杂草生长,保持水肥不流失,0cm空隙,经施肥耕耙,起垄,按行距25cm,株距10cm平栽甘草苗,亩栽甘草1.6万棵,常规管理,第二年秋后刨收,亩收甘草干品600kg,市场价8元/kg,亩收入4800元。
同时通过对套种甘草的浇水、施肥和耕作管理,沟中所栽的树苗从而也得到了充足养分而旺盛生长,第3年已形成了一定的荫蔽度。
透光率在40%左右,为喜阴的中药材提供了天然的生存条件,比如多年市场紧俏、价格居高不下的中药材半夏,在此荫蔽环境下才能生长良好。
一般杜仲林生长3~7年所具有的条件,均适宜半夏生长。
7年后杜仲树已开始进入采收期。
收获与产量采收植株生长7~10年为开始采收期,如采取间作套种或栽培3~5cm以上的大规格苗,栽后生长5~7年即可采收。
其采收方法有采伐和环剥复生两种,一般以环剥较好,可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
单株产量每株一年环剥一次,2~3年为一个周期。
每次每株一般产干品3~5公斤,10~25年的成龄树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
市场分析1980~1987年期间,杜仲干品市场价格在40~60元/kg。
1987~1997年期间,杜仲干品市场价格升为80~100元/kg。
1997年至现在,市场价格回落到10~25元/kg之间。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杜仲的价格7~10年为一个周期。
从杜仲生产上分析,目前的价格已经使杜仲栽培者得不到较高的效益了,不少产区都将其砍伐改换其它品种。
所以,现阶段发展杜仲生产,特别是杜仲与中药材间作套种,可以说是正逢时机。
杜仲的种植技术到中医中药论坛看看!作者:志君:参考文献第一节杜仲的经济价值杜仲(Eucommia ulmoides 0liv)属杜仲科(Eucommiaceae),仅1属1种,是我国特有的名贵经济树种。
一、杜仲的医疗保健作用杜仲自古以皮入药而著称。
早在二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皮的药效,称“杜仲味辛平”。
主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久服轻身耐老”。
并把杜仲列为中药上品。
16世纪,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时珍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杜仲树种名称的由来,谓“昔有杜仲(人名)服此得道,思仲、思仙皆由此义。
”〔1〕故杜仲出自人名。
虽然古代对服用杜仲得道成仙的记载带有神化色彩,但杜仲的药用价值已得到古代名医的充分肯定。
《本草纲目》和我国另一部著名药书《本草备要》对杜仲的药理、药效都作了详细阐述:杜仲色紫,味甘而辛,其性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
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能使筋骨相著。
治腰膝酸痛,安胎等症。
近代随着医药学的迅速发展和各种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应用,杜仲的医疗保健作用有了更多更新的容。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我国和前联、美国、日本等国大量药理和临床应用,都证明了杜仲为高质量的天然降压药物,治疗各期高血压症颇有成效,能降低肌体胆固醇含量,预防血管硬化。
医科大学药学院程铁明教授等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杜仲除了传统的医疗保健作用外,对增强记忆功能、镇痛、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都具有明显效果,尤其是独特的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日本专家报道,杜仲对血压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美国宇航局医疗保健专家认为,杜仲可促进人体骨骼和肌肉中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解,有促进代、预防职业性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作用,是理想的航空保健和老年保健品。
第二节杜仲利用的历史一、杜仲最早的应用记录年代〔3〕杜仲是第四纪冰川侵袭后残留下来的古老树种,我国为现存杜仲的源产地。
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杜仲并开始利用它。
据古代医药典籍记载,杜仲的认识利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和我国中医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系统化。
据专家考证,杜仲利用年代约在东汉初期,建武、水平(公元55~68年)前后。
有关杜仲最早的记录见于汉代,考证之一是汉墓出土的医药木简;另一为传统药物学名著《神农本草经》。
1972年省旱滩坡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简牍,容均为有关医药学的记载。
该医药简牍共载有较完整的医方30多个,药物近百种,其中有治疗“七伤”所致虚劳伤疾病采用杜仲等补肾药物的记载:“何谓七伤?一曰阴寒,二曰阴瘘,三曰■,此病名曰伤。
桔梗十分,牛膝,续断,■杜仲■各四分,肉苁蓉,■,凡十五物,皆并治合。
”这一古医方说明,当时杜仲已用于治病,并且与其它药物配伍,采用了复方。
从复方不同药物的用量,就可看出当时对杜仲的药性已有相当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杜仲的另一早期记录见于《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名著,医史学者一般认为它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通过对药物学资料不断地收集整理,至东汉(公元2世纪)才最后成书的。
书中共载有药物365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分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多数是可多服久服,无毒或毒性甚微的滋补、强壮类药物,杜仲便是上品中120种之一。
《神农本草经》不仅对杜仲的药性、气味有明确记载,而且对其主治和功能也作了详细描述。
这些被后世历代医药学文献所继承,经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和现代研究证明是可靠的。
这说明当时对杜仲的认识已达到相当深刻和十分科学的程度。
二、历代对杜仲的重要记载和认识东汉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均对杜仲有所记载〔3〕(一)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这一时期我国药物学继续进步,学药品种不断发现,对药物性味、主治、异名、产地和采收时月的认识逐渐提高。
《名医别录》(492-536年)、《雷公炮炙论》(420-479年)等一批著作的出现,反应了当时药物学理论和知识达到新的水平。
弘景的《名医别录》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各种药物补充了大量的新容,对杜仲增加了对药性的新认识、新的功能和异名、具体产地和采收时月等,第一次明确记载杜仲以皮入药。
同时还对杜仲的鉴别、加工进行阐述:“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为佳。
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这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杜仲的特征,确立了“折之多白丝为佳”的鉴别标准。
另一部药物加工著作《雷公炮炙论》详细记述了杜仲的炮制方法。
文曰:“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用一两炙之,尽为度。
炙干了,细锉用。
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也。
”这一古老的炮炙工艺,现代虽已作了很大改进,但削去粗皮后炙炒的方法则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宋元时期,我国药物学经隋唐以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注重调查研究,对药物的记载实事,重视药性理论的研究是本时期的重要特征,对杜仲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
公元1016年,在全国性药物大普查基础上编成的《本草图经》一书,汇总调查成果,广征前代文献,对药物的记载更加全面深刻,由于在药用植物的描述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深受后世博物学家、本草学家和植物学家的重视。
书中对杜仲增补了大量新的容,诸如:杜仲的宋代产地。
“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亦有之。
”杜仲的形态。
“木高数丈,叶如辛夷,亦类柘。
其皮类厚朴,折之有白丝相连。
”杜仲新异名。
“江南人谓之木绵。
”杜仲叶、花、实、材的药用功能及其它用途。
“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
亦宜干末作汤。
花、实苦涩,亦堪入药。
木作屐,亦主益脚。
”转引《箧中方》、元亮《海上方》中杜仲古医方。
除《本草图经》一书之外,金元著名医学家元素、昊、王好古等人,对杜仲的药性、药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如王好古认为杜仲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这一看法,后极受名医时珍赞崇。
从以上容说明,当时医学界对杜仲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
其中有关杜仲叶、花、果、实、材的利用,特别是嫩叶的采食方法和独特功效是重要的新发现。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叶所含有效成分与皮基本相同,是杜仲皮的可靠替代品,而古人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叶所含有效成分与皮基本相同,是杜仲皮的可靠替代品,而古人早在900多年前就利用了杜仲叶,并专名“木绵”,这一历史遗产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四)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明代中医继承前代成就达到空前高峰。
代表作《本草纲目》(1596年)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有关杜仲千余年来的知识和经验,也在这部书中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
这里将该书中所述有关杜仲各方面的知识,介绍如下:释名:列举杜仲的别名,解释命名意义“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有银丝如绵,如曰木绵。
”集解:介绍杜仲有关出产地、形态、采收、各部位用途等情况。
修治:叙述杜仲的各种炮炙方法。
气味:辨杜仲之性味,有毒无毒。
主治:列举杜仲功效及主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