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aper.edu.cn
- 1 -药材白鲜皮研究综述 赵强强,杨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611137) E-mail:zhaoqiangdengni@126.com 摘 要: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是一种尚未完全开发利用的药用资源。近年来, 随着对白鲜皮研究的深入,其药理作用方面均有新的发现。本文从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两方面对中药白鲜皮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涉及药材的资源分布、在临床中的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白鲜皮以后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白鲜皮;祖国医学;现代医学;综述 白鲜皮是一类常用的中药材,历代本草和现行药典均有收载。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干燥根皮[1],生长于山坡丛林中,我国辽宁、河北、安徽、陕西、甘肃等省均有分布。它是一种尚未完全开发利用的很有价值的药用资源,由于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能,临床常用来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等,并对心血管及血液病有一定的疗效[2-3]。本品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白鲜碱和梣酮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活性[4]。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白鲜皮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祖国医学研究 1.1 本草考证 白鲜皮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本草纲目记载:“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风痹要药,世医止施疮科,浅矣。” 以上记述仅对白鲜皮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范围等做了一定描述,而无法考证其形态特征。唐苏敬等人编撰的《新修本草》提出了正品白鲜皮的形态特征以及采收时间:“此药叶似茱萸,苗高尺余,茎青,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权益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本草纲目》亦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5] 。” 诸家本草的叙述与现在的白鲜皮相吻合,由此可推断,从古至今白鲜皮为正品。 1.2白鲜皮在临床中的应用 白鲜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中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疥癣、风湿热痹、黄疸尿赤等症。历代医家常以白鲜皮与其他中药配伍,使其治疗范围更广。如以白鲜皮配苦参,治湿热疮痒,再加蛇床子散风散风,祛寒,燥湿杀虫止痒。煎汤外治疥癣,皮肤瘙痒,阴痒。配地肤子,治皮肤湿疹,瘙痒。配薄荷,治掺风,丹毒,隐疹瘙痒等症。配茵陈,治湿热黄疸。配蒲公英、苍耳草,煎水浓缩成膏,外敷,治痈肿疮疖,蜂窝织炎,淋巴管炎,腮腺炎。配苍术、牛膝,治风湿性关节痛。白鲜皮临床上常用于风疹、湿疹、疥癣。治风疹属肺经风热炽盛者,白鲜皮可与防风、知母、黄芩等同用以疏风清热止痒,如圣《济总录》白鲜皮散,若为血虚风热郁滞肌腠者,则与生地、赤芍、当归、蝉蜕等同用,以养血祛风清热,如《外科证治全书》四物消风饮治湿热客于肌肤,湿疹作痒或糜烂淋漓,或妇女阴部湿痒,阴中肿痛,赤白带下,均可用本品与苍术、黄柏、黄芩、苦参等配伍,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治疥癣,本品多外用,可与苦参、蛇床子煎汤外洗,以祛风杀虫止痒。白鲜皮还用于黄疸、痹症。治湿热黄疸,可http://www.paper.edu.cn
- 2 -配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如《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治风湿痹痛,有通利关节之效,可配牛膝、苍术、威灵仙等对于风湿热痹,屈伸不利,行走不便者,用本品尤宜,可配忍冬藤、防己、薏苡仁等以清热祛风化湿[5]。此外,白鲜皮单味研细末外敷,可以治疗外伤出血[6]。 2. 现代医学研究 2.1 白鲜皮化学成分 白鲜皮的根和地上部分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分离鉴定出的包括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香豆素和黄酮类、甾体类、倍半萜和倍半萜甙类及多糖化合物等成分。 2.1.1 生物碱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白鲜碱,异白鲜碱,白鲜皮碱,茵芋碱,γ一崖椒碱,前茵芋碱,异斑佛林草碱,胡芦巴碱,胆碱,O-ethylnor dictamine,O-ethylnor-γ-fagarine,platydesmine, 7,8-dimethoxyplatydesmine,O-ethylnorskimmianin,7,8-dimethoxymyrtopsine[7-9]。 2.1.2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梣酮,异白蜡树酮,6β-羟基白蜡树酮,柠檬苦素,柠檬苦素地噢酚, 黄柏酮酸,黄柏内酯,白鲜脑交酯,6-甲氧基异白鲜碱,7α-acetyldihydronomolin ,7α acety1obacunol,calodendrolide,methyl diosphenol limonilate,fraxinellonone[10-12] 。 2.1.3 甾体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孕烯醇酮,如忒文,β谷甾醇,菜油甾醇,7α-hydroxylsitosterol,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β-sitosterol-4-en-3-one,Progesterone[7,9,13] 。 2.1.4 香豆素和黄酮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地上部分含有补骨酯内酯,花椒毒素,东莨菪素,槲皮素,异槲皮素,木犀草素,3’-0-甲基花旗松素,5-7-4’-三羟基-3’-甲氧基异黄酮,汉黄芩素,啉酮,kihadinin B ,rutinl [14-16] 。 2.1.5 倍半菇和倍半菇甙类化合物 白鲜皮的根中含有dictamnol,β-榄香醇,白鲜甙A-N,胸腺嘧啶核苷,白鲜甙A-B, dasyphenosideA -C ,dasycarpus acid[17-19] 。 2.1.6 多糖 白鲜皮中含有粗多糖,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测定白鲜皮粗多糖中总糖含量。白鲜皮粗多糖收率为9.7% ,总糖含量为79.20% [20] 。 2.2 白鲜皮药理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在研究白鲜皮药材有效化学成分的同时,也对从白鲜皮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构表明,白鲜皮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止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 2.2.1 抗炎 现代研究发现白鲜皮有抗炎作用,白鲜皮可以明显促进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活化,进而增加对细菌的杀伤和异物的吞噬能力,简短炎症周期[21]。白鲜皮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http://www.paper.edu.cn
- 3 -鼠耳肿胀及蛋清所致的小鼠足跖炎症反应[22],对多粘菌素及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水肿有抑制作用[23],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4]。聂巧峰[25]在白鲜皮提取物对动物急性炎症的抗炎作用及机理探讨一文中指出白鲜皮提取物对蛋清所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且白鲜皮提取物各剂量组能减少大鼠足跖蛋清致肿炎症组织中的PGE2 的含量,并能抑制炎症组织中组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 2.2.2 抗菌 白鲜皮的水浸剂及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作用。有实验测定,白鲜皮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21]。Zhao 等曾报道在作硅胶薄板层析时,直接在层析板上定性地测定过这两个化合物对黄瓜黑星病菌有抑菌活性[26]。王麦玲等采用杀菌活性追踪法,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白鲜皮中的杀菌活性成分,从中分离鉴定出梣皮酮和白鲜碱是其主要杀菌活性成分[27]。 2.2.3 抗过敏 唐忠芬[28]在白鲜皮提取物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在湿疹中的运用一文中,用实验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有效对抗大鼠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DNCB(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IV 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耳廓肿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还能显著提高磷酸组织胺致豚鼠局部瘙痒的痒阈值,得出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 2.2.4 止血 白鲜皮乙醇提取物有止血的作用。白鲜皮乙醇提取物按5g/kg、10g/kg、多次灌胃给药, 能明显降低小鼠出血时间和出血量,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并可明显降低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 [29]。郭静在白鲜皮提取物止血作用及其理研究一文中,用实验表明白鲜皮提取物能明显降低小鼠的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证明白鲜皮有止血作用[30]。 2.2.5 对免疫功能影响 白鲜皮中粗多糖能明显增加正常小鼠胸腺和脾脏的重量,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具有耐缺氧、抗疲劳、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能显著促进小鼠胆汁分泌,加速肝内毒物排泄,而保护肝脏,尚可提高小鼠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以延缓衰老[20]。 2.2.6 杀虫抗溃疡 白鲜皮甲醇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后获得的各供试样,石油醚萃取物及苯萃取物均对三龄粘虫有拒食和毒杀活性,但石油醚萃取物样的活性最强。为此,对石油醚萃取物做进一步分离后获得了白鲜皮中的活性成分为梣酮[31]。巩忠福等证明了白鲜皮甲醇粗提取物对螨类昆虫有诱杀作用[32]。 2.2.7 解热及其他作用 白鲜皮有解热作用,给发热(温刺法)之家兔口服煎剂,能使体温下降。其还用于治疗急慢性湿疹,银屑病,脓疱疮,风热疮毒,皮肤瘙痒以及急慢性黄疽,皮肤化脓性溃疡,结核性脓胸和晚期肺癌[33]。白鲜皮还能收缩心脏,增加每搏输出量,有美容作用,可抑制黑色素细胞的生成以及抗癌等作用,故白鲜皮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综上所述,白鲜皮产地广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在临床应用中,其传统药用价值得http://www.paper.edu.cn
- 4 -到了广泛的肯定,同时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印证,其抗炎、抗菌、抗过敏、增强免疫等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白鲜皮所含的化学成分复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又是复方制剂或粗提取物的某些成分,对有效成分和其生理活性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其单体的生理活性,具有一定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另外,临床上白鲜皮常用来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等症,但在实际过程中对其主要药效成分发挥疗效的机理方面研究还不够完善,所以有必要对白鲜皮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3. [2]黄泰康.常用中草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762. [3]宝鸡市卫生局主编.太白山本草志[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42. [4]楼之岑,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12 34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1(1):1023-1026. [6]杨思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91-193. [7]朱亚民.内蒙古植物药志(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12:15-17. [8]Lin,T.P.,Shieh,B.,Furo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In Rutaceae.Hua Hsueh 1986,44:96-100. [9]Wu,T.S.,Wang,M.L.,Shyur,H.J.,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e Principles From the Root Barkof Dictamnusdasycarpus.Chin.Pharm.J.1994,46:455. [10]Zhao,W . M .,Wolfemder, J. L.,Hostettmann,K.,et a1., Antifuga1 Alkalouds and Limonoud Derivativesfrom Dictamnusdasycarpus.Phytochemistry 1998,47:7-11. [11]胡昌奇,韩建伟,赵建纲.狭叶白鲜皮中的柠檬苦素类成分[J].植物学,1989,31(6):453-458. [12]常新全,丁丽霞.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手册(上册)[M ].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6. [13]Takeuchi.N.,Fujita,T.,Goto,K.,Morisaki.N.,eta1.,A New Trinor-Guaiane Type Sesquiterpene,from theRootsof DictamnusdasycarpusTurcz.Chem.Pharm.Bul1.1993,41:923-925. [14]杜程芳,杨欣欣,屠鹏飞,白鲜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1):1663—1666 [15]Komissarenko,N.F,,Levashora,I.G.,Nadezhina,T.P. Dictamnus dasycarpus Flavonoids and Coumarins.Khim.Prir.Soedin.1983:529-531. [16]王红萍.白鲜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23(3):200-201. [17]Wang,z.q.,Xu,F.M.,An,S.Y.Chemica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 Bark of Dictamnus dasycarpus. China J. Chin M ater.Med.1992,17:551-552. [18]昌军.四种中草药水溶性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论 文,2002,4. [19]Zhao,W.M.,Wang,S.C.,Hostettmann,K.,etaI.,Two Novel Sesquiterpene Dig1.ycosides from Dictamnusdasycarpus.Chin.Chem.Lett.1990,10:563—566. [20]李淑惠,纪耀华.白鲜皮粗多糖提取与总糖含量测定[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4. [21]王蓉,徐强,徐丽华.白鲜皮免疫药理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4):2345. [22]张名发.台湾中药大型研究计划取得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3):486. [23]吴廷楷,周世清,尹才渊.四种挥发油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4(4):377. [24]马清钧等.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公司.1995:162. [25]聂巧峰.白鲜皮提取物对动物急性炎症的抗炎作用及机理探讨.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6]Zhao Weimin,Wolfender J L,Hostettmann K,et a1.Antifun-gal alkaloids and limonoid derivatives from Dictamnusdasycarpus[J].Phtochemistry,l997,47(1):7-l1. [27]王麦玲,张继文,钱勇.白鲜皮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农药,2006,45(11): 739-741. [28]唐忠芬.白鲜皮提取物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在湿疹中的运用.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9]帏大员,于小凤,吕忠智.白鲜皮的止血作用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22(6):608,609. [30]郭静.白鲜皮提取物止血作用及其理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31]卫粉艳,原春兰.白鲜皮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4):93-95. [32]巩忠福,杨国林,王建华.19 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螨活性观察[J].中国兽药杂志,2002,36(1):68. [33]武海燕.药用植物白鲜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综述.内蒙古石油化工[J].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