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10级产品101张婷
(成都东软学院)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
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
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

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
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
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为赶超英美而
举国进行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导人心目中
所形成的GDP崇拜,无一不是离开了人的现实需要,而为某种虚幻的目标服务。这种情
况在过去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观中,多有表现。它们往往由于决策失误或短视的选
择,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大量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半拉子工程、烂
尾楼工程等,使得这部分社会财富表现为无任何发展动力的无机性。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
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
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
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
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
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
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
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
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及财富最终形态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支配财富
的方式有关。体现了财富分配制度的巨大改善,正是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财富的有机
性最终得以表现出来。因而,它的目的是双重的,它具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向转移性,
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工具。

二、
和谐社会是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创造更富于人
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总是有一定风
险与代价的比如空气、生态、水资源的恶化、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成员的精神与肉体
的无限透支,就会被大多数人承担,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就有可能破坏社会
的整体和谐
坚持“五个统筹”,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的分摊问题,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
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
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
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
统筹区域发展同样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整合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利益比较机制的作用,顺
利地吸纳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
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统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减少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必要的代
价,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四、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

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人除了在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的外,他还有自身的政治诉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
的文化诉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得多
高,始终也无法代替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
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提
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五、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
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在代际之间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
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
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六、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
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
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目前,我国为刺激出
口而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它在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同时,也利于出口所服务的国家,
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就形成了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在分担社会发展
成本方面的不公,而这种不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七、
和谐社会是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既不是指社会的个别集团,也不是
某种抽象的观念符号,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切公民。“以人为本”
的落脚点在于使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我们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与政治文明,其目的是为人创造一种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合作与信任是和谐社
会的灵魂。
在世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劳资关系发展的轨迹往往经历了从初期剧烈冲突,
到通过谈判和沟通、实现和谐相处。信任作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道德水平的提高,
社会对信任制度安排的关注。
总之,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的建构,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社会
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摆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局限,突出人自身发展的地位,
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成果,公平合理地分担
改革与发展的成本,使社会在合作与信任、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有效协调各种
利益关系中,实现稳定有序、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
础。

【参考文献】课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