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统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产物, 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
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
要特 征与精神支撑, 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 和谐
文化建设 的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 和谐
文化建设的 内涵、功能与理念等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具
有科学性、 实性和时代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形
态,本身就是 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与理念
1.
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和谐文化建设目标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和谐文
化
建设首先包括了社会主义理想, 又包括了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的
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这样既给人民一种高尚
的 理想与向往,又给人们一种现实的动力与追求。
二是和谐文化发挥着取向、 规范与导向功能, 以及弥合心
理 创伤的功能。 社会转型时期, 和谐文化针对不同的群体发
挥着取 向、规范与导向功能, 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
向进行引 导,同时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控制在社会秩序
之内。另一 方面,和谐文化又弥补人们因为社会变革产生的心
理创伤与精神
奋斗目标。 这种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科学性与现实性。 把人们对远
危机。
三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主体与政府主体的统一。
和 谐文化建设是人人参与的事业, 同时, 每个人会成为和谐
社会的 受益者。 人民即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和谐文化最终也
会从人的信 仰、道德规范、 精神面貌等方面体现出来。 在和
谐文化的建设中, 政府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与引导者。政府在利
益分配、政策导向、 制度安排与舆论引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
用。
2.
和谐文化建设理念具有开放性与世界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就要看到多元文化交流、 碰撞的现
实, 采取客观的理性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
和谐文 化建设首先要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转
向务实中 和的思维模式;要避免情感主义的判断,代之以务
实、理性与变 通的思维方式。 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文化相互
借鉴、 相得益彰, 在区分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有害、健康与腐
朽、正确与错误的文 化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
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 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
合、 相互促进, 使各种文 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形态各展
所长、共同发展。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
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
同, 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二、和谐文化中蕴涵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在包容多
态理论。 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集体主义价值观、 丰富共产党执
政
形态理论。
1.
科学发展观主张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合理调
适。
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
整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
社 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集体主义是精神内容和实践内容
的统
。当然,不同的时代,集体主义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内容。在计
划经济时代, 是高度强调整体的价值观念, 忽视或淡化个人权
利 的追求。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今天,尊重个人的选择,尊
重个 人的生存能力与个人奋斗的意义。 当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
产生冲 突时,个人可以选择服从集体利益,也可以选择谈判和
抗争。社 会也开始逐渐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诉求。在追求个人
利益过程 中,社会开始承认个人的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个人
权利、个人 自立、个人价值、个人奋斗、自我实现、自主精神
等等。个体性 内容的丰富和发展,还能促进集体中的人的价值
的发展和升华, 这无疑是对集体主义的有益的完善和补充。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国家作为集体的单
元, 在这个大框架下给予个人权利与能力的发挥以最大的
尺度, 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重要的目标, 提出坚持人
人平等原则, 把 尊重个人权利与潜能等观念作为主流价值观提
出, 这些不是对社 会主义集体观念的冲击, 而是在坚持大方
向的前提下, 对集体主 义的完善和补充。
2.
科学发展观要求执政党树立科学、 民主和以人为本的
执政 理念。
和谐文化的理念要深深地植入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 执政
理论、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等, 进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
把促
党 才能发挥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党执政理念包括了: (1) 立党
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对这
一执政理念 的认识和阐述更加深刻, 突出地强调了始终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血 肉联系的重要性, 突出地强调了为人民执政必须
依靠人民执政的 重要性。 (2)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以
人为本,就是坚持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和方法, 即以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
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 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
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3) 科学执政、民
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所谓科学 执政, 就是要深刻把握共
产党执政的规律, 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 国家、政府、市场和社
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 的政治和社会功能,
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民主执政,就 是要在治国理政中
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 不断提高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能力。 所谓依法执政, 就是党必须在宪法 和法律的范
围内活动,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和管理 社会事
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 把共产党执 政
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党的执政理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起到引领作
用,是执政党的灵魂,也是执政党的出发点与归宿。党的执政理
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
涵。
3.
和谐世界理念是科学认识外部世界的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世界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内涵:首先,树立新安全观。
新 的安全观已经不再局限单纯的政治对抗与军事攻略, 而是有
多层 次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构成的相互依存的
网络。
新安全观突破了国家安全本位的观念, 把安全从以国家安全为
中 心扩大到世界安全与人类安全。 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非军事威
胁等 具有跨国性与溢散性, 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可
以得到 解决。其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全球
化的过程 应该是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的过程,
应该积极推 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
进一步完善国 际金融体制, 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
易环境、 金融环 境、能源环境等。所以,和谐世界需要超越国
界,各国真正协力 构建各种文明多样性并存、和睦相处、兼容
并蓄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本着开放的、 宽容的、 客观的态度看待目前
中国 所处的外部世界与外部环境, 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 既
为中国的 发展与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又有利于中国充分
借鉴和吸收 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提高中国的整体实
力, 提高中国
的国际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和谐世界理论进一步拓展了
和 谐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
本文作者: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