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近年来,在中共榆林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榆林以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速度明显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强势产业,全面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榆林步入了全省排头兵的行列,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利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门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水安全面临多方面挑战和压力的情况下,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榆林市水资源分布、开发利用情况,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战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月下旬市政协与民建榆林市筹委会组成联合调研组,由市政协副主席、市民建筹委会主委王世英带队,先后深入神木、府谷、榆阳等县(区)就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以及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要求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现状
1、市内主要河流水系、自然降水、过境客水以及地下水状况
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而且降水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地表径流含沙量大,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榆林市是陕西唯一包括外流河和内陆河流的区域。外流河属黄河流域,其中集中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外流河共109条,主要有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及皇甫川、孤山川、石马川、清水川“四河四川”,流域面积3429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9.8%。另外有清涧河以及延河、洛河、泾河部分支流源于我市,但由于这些河源区的小支流一般在本市流程短,水量不大,因而利用价值较低。全市地表平均径流深58毫米,年径流总量25.13亿立方米。
内陆河主要分布在神木、定边县北部的沙漠闭流区,有定边县的八里河和神木县的红碱淖海子,总面积464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8%。除此之外,在西北部沙漠区内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海子”200多个,水面达120平方公里,由此与大气降水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但由于地下水下降,导致较多干枯。
榆林市地下水主要存在第四系冲、湖积中细砂孔隙含水层和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含水层中,其中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层厚度大、水质好、水量丰富,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层;第四系冲、湖积中细砂孔隙含水层分布于北六县的风沙滩区,水质较好,水量较丰,但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宜大量集中开采;第四系风积黄土裂隙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南六县的黄土山区,水量贫乏,开采技术条件差。
全市地下水埋藏、储量是与地势地貌相关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南部丘陵沟壑区严重缺水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埋深150—250米,只有沟谷底部或有泉眼出露处才有凿井取水的条件,单井出水量在200—400m3/日,只能满足人蓄饮水用以及少量的园地灌溉,但成本较高;二是梁峁之间、河谷川地区,地下水较为丰富,埋深在50—150米,单井出水量在400—700m3/日,应用防渗节水技术,可适用农业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三是北部风沙草滩区,地下水丰富,埋深5—50米,单井出水量为1000—2000 m3/日,是全市能化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综合开发的最佳区域。该区域地下水可采量为7.73亿立方米。
综上分析,经科学测算,榆林市内天然水资源总量为32.2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径流25.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1.47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14.31亿立方米。全市按自产水资源总量计算,每平方公里综合产水量为7.4万立方米,每亩耕地拥有水量344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979立方米,占全省人均占水量1486立方米的65.9%,占全国人均占有水量2270立方米的43%。因此水资源量紧缺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然而,地处北部风沙区的榆阳、神木、府谷、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主要开发区,其自产地表水为19.45亿立方米,地下水18.46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后,水资源总量为26.39亿立方米,占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的80.8%。同时沙区河流年径流量的年内变化相对较小,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相对较为优越,为北六县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源条件。
市内南部六县,均处于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且河流含沙量大,水资源埋藏较深,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属水资源贫乏地区。
2、榆林市水资源供给情况
多年来,榆林市水资源需求仍然以农业灌溉占较大比重。至2005年,全市建成各类水库77座,总库容9.94亿立方米,各类池塘799口,总容积2091.5万立方米;建成自流渠道847条;抽水站2104处。全市水利工程灌溉面积116.06千公顷。其中利用地表水灌溉面积71.64千公顷,占63.5%;利用地下水灌溉面积41.22千公顷,占36.5%。
截止2005年,全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6.33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19.6%。其中地表水3.94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2%;地下水2.39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8%。由此可见,在总供水量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供水量分别仅占全市自产水资源量的10.7%和7.3%,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在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4.7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74.9%;生态用水0.37亿立方米,占总5.8%;工业用水0.6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0.1%;城镇生活用水0.2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4%;农村人饮用水0.37亿立方米,占总量的5.8%。可以看出,农业仍然是用水大户,工业用水比例明显上升。
在全市范围内,能源化工基地重点项目用水是重中之重。从目前已建成的能化重点项目的发展战略分析,年需水量为14642万立方米。其中:府谷沙川沟电厂供水水源地为孤山川流域,需水量100万m3/年;神木化学工业公司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一期工程供水水源为瑶镇水库,需水量425万m3/年;神木北元化工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一期工程供水水源为瑶镇水库,年需水量125万立方米;锦界热电厂年需水量66万立方米;国华2×600KW电厂年需水量400万立方米;神木店塔2×25KW电厂年需水量100万立方米,以上三个项目均为瑶镇水库供水。银河榆林上河发电厂由李家梁水库供水,年需水量600万立方米;榆天化43万吨甲醇项目由榆溪河供水,年需水量330万立方米;中盐镇川皓海盐化厂取河道地下水,年需水量50万立方米;陕西金泰氯碱化工3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工程取用无定河河谷地下水,年需水量726万立方米;榆林燃油厂150万吨炼油工程年需水量220万立方米;长庆甲醇厂、发电厂、天然气净化厂年需水量100万立方米;各类小型火电厂年需水量800万立方米。另外各类煤矿生产企业取用地下水,年需水量10000万立方米。
二、榆林市水资源发展预测
“十一五”期间,是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更加进步的关键时期,认真制定水资源的发展战略,可以为榆林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十一五”期间工业生产需水分析
根据陕西省工业行业用水定额和近期能源化工主要建设项目要求,预测到2010年工业需水6.3亿立方米,其中原煤生产需水1.5亿立方米,电力需水0.72亿立方米,甲醇及下游产品需水1.3亿立方米,聚氯乙烯生产需水0.48亿立方米,煤转油项目需水0.4亿立方米,其它工业项目需水1.9亿立方米。按能化工业区划分,府谷火电载能工业区“十一五”期间年需水量约为0.3亿立方米,榆神煤化工业区“十一五”期间年需水量约为2.65亿立方米,榆横煤化工及载能工业区“十一五”期间需水量约为0.8亿立方米,鱼米绥盐化工业区“十一五”期间年需水量约为0.63亿立方米,定靖油气化工业区“十一五”期间年需水量约为0.3亿立方米,吴堡矿区“十一五”期间年需水量约为466万立方米。
2、“十一五”期间生活需水分析
全市到2010年,全市人口预计将达到360万,按城市化率达45%计算,市区人口162万,农村人口198万,大、小牧畜分别达到30万头和500万头。按照城镇生活综合用水定额,城镇人均用水量按110升/人·日、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按50升/人·日、大牲畜按30升/头·日、小牲畜按20升/头·日计算,到2010年,全市综合生活用水量达到38.82万立方米/日,即1.4亿立方米/年。
3、“十一五”期间农业生产需水分析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掌握的基本资料分析,到2010年,全市总耕地面积为50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134万亩,考虑随着作物结构的调整,先进灌溉技术的应用,预测到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用水为每年6.4亿立方米。 4、“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根据生态型农业和工业园区绿地建设和城镇绿地面积以及人工水面的规模计算,到2010年,全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每年0.64亿立方米。
综上分析,到2010年全市每年需水量为14.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为6.4亿立方米,工业为6.3亿立方米,城乡生活1.4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为0.64亿立方米。分别占总需水量的43%、42.8%、9.5%、4.4%。预测2010年全市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为12.36亿立方米,缺水2.34亿立方米。
三、榆林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更加增高,同样也引发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榆林市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以利用地表水资源为主。除农业生产消耗水资源比较大外,通过预测到2010年工业生产也成为了用水大户,而这些工业企业大都分布于榆、神、府、靖、定、横等县区,无疑对这些县区水资源有了更多的要求,一方面是数量的保证,另一方面是质量的保证。预测到2010年全市每年缺水2.34亿立方米,那么在保证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的前提下,水的供需矛盾就会更加突出,水资源就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就目前而言,在榆林市局部县区水的供需矛盾就已经出现,尤其是枯水季节,工业与农业争水问题十分突出,榆阳区榆溪河沿线有近10万亩农田依靠榆溪河灌溉,每年从6月份开始水利、公安等部门就着手抗旱轮灌工作,该区所在乡政府、村组更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轮灌。上下游之间抢水、争水矛盾是时有发生,群众围闹政府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地处中游的工业企业如氮肥厂、天然气化工厂、电厂等企业也引用该河系水源,所以工业农业之间也存在突出的用水矛盾,引发了群众上访闹事事件时有发生。此外,部分地区保证了生活、农业以及工业用水后,根本保证不了生态用水,用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这些问题进一步说明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居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榆阳区生活总排污量为445.3万吨/年,榆林甲醇厂工业排污量57.6万吨/年。窟野河流域1990年工业及城镇取水量为0.37亿立方米,而废污水排放量达0.29亿立方米,府谷县以孤山川污染最为严重,每年污水排放量达3230万吨,使境内地表水水质变化,主要表现为酚、氰、铬、砷、氟等超标。神木县境内的大柳塔、榆家梁等大矿井下废水均直接排放至窟野河,导致下游水体污染。2004年神木县城因水源污染而两次停水,造成十几万人断水十多天。锦界工业园区的聚氯乙烯企业,生产废水经简单中和后排放,导致PH值为2.16,呈强酸性,悬浮物超标4.3倍。陕西中能公司榆阳煤矿每日排放井下废水千余吨,有部分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附近小纪汗乡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