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及发展前景

巴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及发展前景

巴西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及发展前景 贺双荣

1992年10月卡多佐就任巴西外交部长后,对巴西外交政策和外交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制定了“亚洲战略”,决定把亚洲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作为其稳定的进口来源、出口市场以及科技合作的伙伴。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在亚洲和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巴西把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放在其“亚洲战略”中最重要的位置。1993年5月朱镕基副总理访问巴西时,巴西提出同中国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的互利合作关茶”。此后,巴西领导人多次提出把发展同中国“战略性的伙伴关系”作为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本文就巴西加强同中国关系的原因和目前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

同中国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原因 巴西决定同中国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是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需要及长远考虑。从经济方面看,存在以下因素。 (一)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对巴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巴西前外长卡多佐提出“重新评估亚洲”时指出,“在贸易方面,巴西不能失去有11亿消费者的中国市场”。巴西驻中国大使罗贝托·阿布德努尔在《中国和巴西的利益》一文中指出:中国在新的部门和地区对外国资本开放,“同意外国资本参与诸如服务、旅游、能源和交通基础没施、电信、空运、消费品贸易等部门的活动,为外国伙伴进人这个消费市场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巴西《圣保罗州报》也在1993年2月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应成为巴西投资者选择的目标。如果巴西企业家不行动起来,就可能错过前往中国的列车。”在加强同中国的经济关系方面,巴西尤其希望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料咨询服务和工程技术方面建立一种战略性的伙伴关系”。这些合作项目包括:以巴西的铁矿石换取中国的焦煤、巴西参加中国三峡工程的建设等。巴西外长阿莫林指出,巴、中两国之间这种“战略性伙伴关系通过双边贸易、空间协定、技术交流和巴西公司可能在中国获得修建水电站的合同而得到完善”。 (二)巴西的传统出口市场受到了限制。欧共体是巴西最大的传统出口市场。近些年由于欧共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巴西对欧洲的出口停滞不前。巴西同南锥体其他国家的贸易已接近饱和。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的进口总额中,巴西所占比重已高达25%①,很难再有突破。美国是巴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70年代以前,巴西在政治、经济上与美国结盟,同美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关系。8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巴美贸易摩擦加剧。巴西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70年代中期的15%②降至1993年的10.6%。近些年,美国与巴西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1993年美国对巴西出口的钢材征收附加税,引起巴西的不满。巴西决定采取报复措施,把从美国进口煤炭的比重从占巴西煤炭进口的30~35%逐步减少到占20%,中国是钢材的主要进口国和煤炭的出口国,所以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对稳定巴西的出口市场、保证其可靠的进口来源和抵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巴西产生了强大冲击。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享受多种优惠,巴西对美国的出口产品失去了竞争力。面对日益严峻的出口形势,巴西希望把自由贸易从南方共同市场扩展到整个南美大陆。目前南方共同市场以外的南美洲国家每年的进口总额达360亿美元,而巴西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巴西政府认为,巴西同这些国家发展贸易的潜力很大,它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额至少可以增加4倍。为了推动与南美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和自由贸易,1994年2月巴西正式提出了建立“南美白由贸易区”的设想,并希望能在3个月内同时开始与南方共同市场以外的8个南美洲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以便在从1995年起的10年里,使南美洲所有国家免除80%的关税,进而实现经济一体化。但是,巴西希望发展同南美洲其他国家关系和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受到来自美国和墨西哥强有力的竞争。美国为加强同南美洲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南美洲实行“贸易外交”,使不少拉美国家同美国或墨西哥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忽视同巴西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的努力。1994年5月,美国与智利就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华盛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初步谈判;与此同时,墨西哥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组成了三国集团,建立了拉美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行动对巴西扩大出口市场、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 基于上述原因,巴西把注意力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寻求稳定的进口来源和出口市场。 在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时,巴西领导人除重视经济意义外,还十分重视两国关系的政治意义。巴西外长阿莫林在解释中巴战略性伙伴关系时指出,要把“建立一种涉及所有方面的真诚而正式的关系,作为拉美最大的国家与亚洲最大的国家之间特殊关系的一部分”。 (一)中国和巴西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巴西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又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其经济实力居资本主义世界第8位,它希望更多地参与世界政治,其中一个愿望就是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取得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所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对巴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中国和巴西在政治问题上有广泛合作的领域。中、巴两国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反对美国的人权外交和霸权主义、加强南南合作、抵制工业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环保等问题上持有共同或相似的立场。巴西政府认为,在“当今充满新的危机和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强制性的政治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两个对外立场明显一致的国家进行更广泛的对话”③。 (三)通过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来打破美国对巴西的技术封锁。巴西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广泛地获取高技术。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巴西在核燃料循环技术、导弹发射惯性制导平台技术等方面受到了美国严厉的技术封锁。据巴西空军部人士说,美国一直阻止巴西从美国斯佩里公司获得惯性制导平台,1989年巴西航天活动研究所将一个老的平台送往美国修理,美国至今没有归还。巴西希望同中国发展科技合作,以便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巴西现任总统卡多佐在任外交部长时曾明确表示,巴西希望能不受限制地获得敏感技术。他说:“全世界都承认新的尖端技术的价值。我们想向世界表明,我们不打算成为一个好战的大国,也不想拥有原子弹。但是,我们有为了经济发展而获得尖端技术的正当愿望。”④ 由于上述原因,巴西外长阿莫林认为:“巴西和中国在维护冷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⑤

巴中关系的进展情况 (一)中、巴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进一步密切了两国关系。1993年以来中国外长钱其深、副总理朱镕基、国家主席江泽民、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和人大委员长乔石先后访问了巴西。1993年11月22~27日江泽民主席在访问巴西期间,提出了发展中巴友好合作关系的四点建议:第一,不断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为南南合作树立榜样;第三,加强民间往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学术、体育交流与合作;第三,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密切磋商,加强协调,互相支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四,增加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对话,充分发挥两国现有政治磋商制度的作用,扩大各层次、各领域的友好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共同构筑中巴长期、稳定、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这四点建议成为指导中巴未来关系发展的基础。1994年4月巴西外长塞尔索·阿莫林访问中国,并同钱其璨外民进行了半年之内的第三次会晤。之后,佛朗哥总统明令,各部部长在1994 年10月15日之前都不得出访,他本人也因忙于国内事务而取消了预定在当年上半年对中 国的访问。然而他却破例派矿产能源部长出访中国,这表明巴西对发展同中国友好关系的重视。 (二)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和巴西经济规模相当,在经贸方而有较强的互补性。1985年两国的贸易额为14.1亿美元,占中拉贸易总额的55%。但是此后,由于中国对巴西石油出口减少和巴西经济衰退,双边贸易额迅速下降,1991年只有4. 14亿美元⑥。但自从巴西执行“亚洲战略”后,中巴经贸关系迅速恢复。7992年双边贸易额初步回升,达到5.8亿美元,1993年增至10. 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以上。目前中国向巴西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纺织品、食品、工艺品、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医药原料、服装、原油、炼焦煤等。巴西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钢材、生铁、铁矿砂、棉花、纸浆、纸张、豆油、糖和尿素等。1993年底,中国在巴西设立公司代表机构、独资合资企业近30家,共中包括华西木材工商股份有限公司、伊塔明钢铁冶炼厂、巴中电子零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行车集团公司和江苏金狮自行车集团公司等。巴西在北京设有4家贸易公司和银行办事处。 (三)合作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中、巴两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原料、重工业、工程技术方而达成了合作意向。巴西的卡拉雅斯铁矿,已探明储量为180亿吨,铁矿石品位高、含铁量高达66%,且杂质少。1993年初,由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牵头,组织宝钢、武钢和马鞍山钢铁公司等单位为在巴西开采铁矿作准备。同年5月朱镕基副总理访问巴西时,参观了卡拉雅斯铁矿,并表示,为降低进口巴西铁矿石的费用,准备考虑在中国修建能够停靠36万吨船舶的码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巴西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发展铁矿石贸易和促进合作开采铁矿的意向协议》。1994年8月,中国冶金进出口总公司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作开采铁矿可行性研究协议在巴西利亚签字,两国将研究建立年产铁矿石500万吨的合营铁矿。中国的三峡工程是一个跨世纪工程,该工程将耗资200亿美元。参加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是巴西同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之一。经过谈判,中、巴两国在1993年3月钱其琛外长访问巴西时,签署了《中巴关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补充协议》。该协议规定:根据互利原则,双方将促进相互间在电力(包括水电)能源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并根据各自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联合参加综合研究和设计规划。1994年5月,中国三峡工程负责人访问巴西,了解巴西伊泰普水电站建设的情况,并同承包公司和资本货物(涡轮机和发电机)供应公司进行了接触。 (四)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巴西的科技合作始于1982年。这一年两国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中巴科学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此后,两国科技合作不断加强,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0 1988年7月,中、巴签订卫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国应于1992年合作发射两颗地球资源观测卫星。但此后由于巴西经济困难等原因,从1989年3月起,这项计划停止实施。巴西制定“亚洲战略”后,佛朗哥总统指示有关单位重新实施卫星计划。1993年3月a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和巴西外长卡多佐在巴西利亚签署中国与巴西《关于核准研制地球资源卫星的补充议定书》。经过两国科技部门的合作,同年9月15日中国和巴西正式签订《关于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重大事项的补充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两国将合作制造和发射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必须在1996年10月底前送入轨道。这两颗卫星将由巴西国家太空研究所和中国航天机构共同研制,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其中巴西负担4500万美元。1993年11月江泽民访问巴西时,两国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外空合作议定书》。根据议定书,双方将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其中包括在地球资源卫星和其他卫星、卫星运载发射服务、遥感及应用、空间通信、空间材料处理、微重力、大气科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的合作。从此,巴、中两国开始了在太空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