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化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多元化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多元化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概要:多元化旅游模式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通过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等途径来发挥旅游行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
用。本文探讨了扩大多元化旅游模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及发展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提出了有关合理化的建议。

1多元化旅游模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旅游模式的多样
化有效拓宽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行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与
前提条件,相关政府部门想要发展乡村旅游业之前必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比如,四通八达
的交通网等等。乡村农家乐等旅游业的发展为提高了当地乡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转化率,为
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当地乡村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与发展平台[1]。
农民应认识到乡村旅游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积极投入到发展乡村旅游行业的队伍中来,从
而实现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人生发展方向的调整。2)有助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
稳步推进。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地理风貌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风景优
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因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限制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造
成了当地乡村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旅游模式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对乡村资源以
及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3)有助于加快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村旅游业是对乡村
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许多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生态文化旅游业、田园观光
旅游业以及采摘旅游业等等,这些都加快了乡村经济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向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的转变速度,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实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
最终目标[2]。

2多元化旅游模式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1)加快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的建设速度。旅游、环保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合作,在实
地调查研究乡村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当地乡村资源的特色与发展优势,从而确定出当地乡村
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相关政府部门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旅游特色的基
础上,站在当地旅游行业全面发展、长远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角度选择出最适合当地乡村旅游
业发展的旅游模式,综合筛选出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景点或者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并将其
打造成旅游示范区,从而推动全面发展、处处开花的旅游发展新格局[3]。相关政府部门还
应制定出新颖的乡村旅游发展计划,大力发展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等。2)开展乡村
民俗旅游活动。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资源中具有较强农民特色与区域特色的组成部分,复兴
乡村文化要增强乡村旅游行业的内涵。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调查宣传以及保
护力度,建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另
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在重点旅游村落建立乡村博物馆,让来自于城市的游客更加全面直
观的了解乡村生活以及乡村文化。最后,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根据当地乡村文化以及乡村旅
游现状来推出一些具有浓郁时代性与地域特色的节日,比如,旅游节、冰雪节、采摘节等等。
3)创新农村旅游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模式。具有较强服务性的旅游业与农业等多个行业都具
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乡村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
合作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模式的多元化、灵活性与创新性。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乡村旅游行业
的合作加快了精品民宿行业的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人们在旅游放松的
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熏陶[4]。4)增加乡村旅游行业
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与推出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政策的途径
来增强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内动力,比如,完善乡村旅游人才的招聘培养制度,提高当地乡
村旅游对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吸引力;鼓励人们到乡村创业;提高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以及
传统手工艺人的培养力度。

3小结
多元化旅游模式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通过完善乡
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等途径来发挥旅游行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瑜婷,何建佳,刘举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演化研究:基
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8(1):24-30.

[2]蒋星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村寨游艺民俗资源开发的方向、原则与路径:
以贵州黔东南苗侗聚居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60-67.

[3]邢毓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洛阳市栾川县为例[J].
经济管理(文摘版),2018(12):29-30.

[4]袁浩镛.乡村旅游开发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1):104-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