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1949-1956)

中国现代史(1949-1956)

中国现代史(1949-1956)过渡时期【知识联通】点:(概念)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三反运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宪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边倒、抗美援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冷战、经济: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统购统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双百方针、人民教育线:(线索)政治: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大制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交上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通过外交的努力,为新中国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经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对国家经济成分进行调整,借鉴苏联经验,国家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社会生活变迁受到苏联影响和政治生活较大。

文化:完成了由半殖半封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建立起人民教育制度;实行双百方针,文学艺术繁荣。

面:(阶段特征)政治:推翻三座大山,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政权,颁布《共同纲领》,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文化:确立社会主义文化,文学、艺术、教育为人民服务,发展科技,加强国防建设【知识检测提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出自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2.下表为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1949年宁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C.宁夏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D.政协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3.张澜清末参加四川保路运动,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反对专制统治,1949年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副主席。

当时A.政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十分完善C.政协成为多党联合执政机构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成立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5.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建立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A.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 B.违法犯罪的现象在增多C.经济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6.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 )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7.下图内容体现了中共不同时期的“三农政策”。

其变革调整的主要依据是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农民阶级的愿望C.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D.共产国际的要求 8.海克的《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认为从20世纪初到今天的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1911年到1949年之间……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年到197O 年之间……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1979年左右到现在……材料划分中国近现代“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三次历史性巨变 9.1949~1956 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据上表可知A. 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B. 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C. 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改善D. 各经济部门比重渐平衡 10.“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 .多快好省的经济方针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12.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3.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

这一现象 A.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 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 14.“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 % ,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

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时期财政收入的19.1%。

政府此举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15.为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1931、1942、1950、1953年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结合历史背景可知,1950年的土地政策是A.依靠贫雇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保障农民及地主的地权、财权、政权C.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D.把……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16.《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17.有学者引用黄仁宇的话描述我国某阶段经济发展特征:“中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全在于国家如何才能把商人的资本与劳动和生产结合起来,经济要发展,没有劳动者固然不行,没有资本也不行,而没有国家把二者结合起来,引导资本不断投资于劳动,那就更是不行”这一阶段应该是A.1949—1956年B.1956—1966年C.1966—1976年D.1976—1978年18.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陈云的这一观点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20.毛泽东在新中国初期对1945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进行了部分修改,毛泽东对该文章修改的主要背景是A.法西斯同盟国取得了胜利B.毛泽东思想己经走向成熟C.冷战下国际关系发生变化D.冷战初期中国与苏联结盟21.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坚持尚和但独立,一直提倡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反对把西方的价值观和原则看成是普世的、要求“环球同此凉热”。

由此得出新中国外交A.具有和而不同的传统风格B.仍然受“冷战”思维影响C.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D.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22.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3.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24.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25.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改版,并就此在《致读者》社论中说,“最近,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改进我们的工作。

第一,扩大报道范围。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

……第三,改进文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