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_术与市场 孬两 丽 专题礤家
汉中市人居环境优化探讨 田海宁 (陕西理工学院土建系,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多年来.汉中市人居环境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改善速度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并且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改善 更为缓慢。针对这些问题,从城市规划、城市化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优化措施;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0.08.074
1 人居环境的提出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 “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 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戋, 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 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 问,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 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2汉中市人居环境现状 2.1汉中市人居环境的优势 丰富的生态资源。汉中有林业用地190万公顷,活立木蓄 积量81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8.42%,人均占有林地0.53公 顷,形成六大森林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植物区系;马来亚 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系;华西植物区系;华山植物区系。区系 内植被丰富,价值广泛,被称为“秦巴无闲草”。野生动物资源 有兽类10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40多种,鱼类109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和二级野生动物有60多种,为陕 西“生物资源宝库”。汉中位于秦岭褶皱系与南部杨子准地之 间的松藩一甘孜褶皱带的结合部,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 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种类齐全。已发现矿产 92种,产地lO00余处,其中锰矿、石膏矿、石棉矿、石英岩矿、蛇 纹石矿及铁、铜、镍、锌、金、硫铁、磷矿等30种矿位居省内前 列。 西部大开发提供的良好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西部 大开发的战略布暑中,将生态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即将生 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已先后启动了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 程。与此同时,还推出了以主城区“一江南岸”工程为龙头的城 镇建设工程、城市供水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及“爱我汉中, 保护母亲河”活动,以此为基础,2002年汉中被国务院确定为 “生态环境示范市建设”试点单位。 发育良好的绿色产业。汉中有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基础,据 此在“绿色汉中”理念的引导下,已在农业、工业、城建诸方面构 建起立体型的绿色产业体系。如绿色种养业、绿色食品业、绿 色中药业、绿色旅游业等并开始在粮油、蔬菜、茶叶、果树和生 猪等产品上取得绿色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同时,在工业 方面也开始启动清洁生产试点,构建起了一些绿色工业项目, 这都将是汉中建设生产环境示范市的重要基础。 2.2汉中市人居环境的劣势 汉中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 协调。首先表现在对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不仅破坏了植 被、污染了环境,更对周围的水系造成了破坏性的污染。仅粗 略统计,在汉江和嘉陵江的主干河道上,采金船只成百上千的 不断挖掘,不仅破坏了河床生态,还大大地污染毒化了水源, 使汉中最有特色的水资源优势面临严峻挑战;其次,沿河城市 的…J 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向汉江排放,又加剧了水的污染程 度;再次,汉江上游大量修建的水库截断了正常的水流量,使 汉江这一长江上游最大支流的汉中人民的母亲河几乎变成了 季节河,河中水生生物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不分季节的大量捕 捞,更使其日益变脏、变臭。解决生活需要同环境保护的矛盾 一直未能解决好。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中,退耕还林,建 设山JII秀美J 程的政策在收到了很好效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反 复的可能性。山区农民的可耕地本来就比较少,高速公路的建 设和地方道路的建设占去了大量的平地,山民们出于生活需要 就不得不在享受国家补贴的同时,又打开荒造田、毁林造地的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 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 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大力发展经济,不断 积累社会财富,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 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幸福指数作为GDP指标的必要补 充,使之成为考察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在告别“GDP崇拜”的大背景下,“国民幸福指数”成为一项 考察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无疑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进 步。因为相较于单调的GDP数字,“幸福指数”更符合人性化的 需求,更有利于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 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 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 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 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了。但绝非要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135 专 研究 TECHNoLoGY ANDⅣ RKET 主意,这使生态环境的恢复面临挑战。 3汉中市人居环境的优化措施 汉中生态环境示范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参照国家关于 地级市生态环境建设的28项33个指标体系的内容,整合汉中 生态资源优势,改善劣势,构建起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资 源合理利用,绿色经济特色明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有着示 范价值的山地形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模式。其主要任务是:围绕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居环境营造、生态产业发展及生态文化 建设四个方面,着力打造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 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自然保护体系五大体系和谐共 生的环境。 3.1 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关键是要推动资源——产品——污 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利用资源的环境 经济模式转变,这就要由单个企业的原料——产品——废料 的线性变换过程,转向企业群体的原料——产品——原料的 闭路循环。具体说来是指: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遵循减量化 资源化、无公害化的原则,依靠科技创新和政府引导,探索不 同类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现代服务业的新模 式,并倡导绿色营销,绿色消费新观念,构建起有汉中特色的 绿色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农业从传统的单一种养殖向资源循 环利用,并能修复环境的“多盈”模式转换;工业由传统模式向 清洁化生产并由各自独立发展向按生物的营养结构和食物网 进行生态化组合的新模式转换;交通运输由高耗能、高污染、 高噪声、高事故向使用清洁能源,低噪声、低事故、污染能自我 净化的模式转换。建筑业由废弃物、光、电、噪声的“热鸟效应” 的生产者向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营造师转换;材料由 大量消耗非再生能源向能循环利用或达到寿命后能自然降解 转换,以使农业、工业在保护和修复环境的理念下健康发展。 3+2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这就要求实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促进区 域生态环境向自我净化、绿化、美化的生态景观演变。首先,要 进一步绿化山地,通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适度 矿产开发,四荒地的使用权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机制创新, 保护好林地和水源地,使山地成为储存资源和能量,保护植被 水土的宝库。其次要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景 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断流和洪水是我国目前河流水 系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治理河道的关键在于治污,因而,要 严格禁止河道上的滥采滥挖,对河水造成污染的要大幅度提 高污染成本,同时适当降低上流水库水位和减少水坝,适当提 升河床水位,对河流水系的野生渔类要保护,在渔类繁殖期严 格禁止捕鱼和钓鱼,可试行每年一定时期的休渔期。再次要高 度重视城区绿化,要建立主题生态文化公园,要使城市的植被 和高大绿化树达到较高的比例,街道绿化要裁双排树,以打造 浅丘森林城市的形象。 3.3建设优美和谐的生态人居环境 首先,要用“反规划”的概念规划城乡,“反规划”的本质即 生态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和 生态适宜度的分析,制定出符合生态系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 136 具体说来是指: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 立多样化的乡村环境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 统相结合;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 复湿地系统;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长廊, 逐步开放专用绿地;建立乡村植物苗圃;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 物多样化,积极建设生态型村庄,在道路修整、脏、乱、差的治理 上下功夫。同时,城市住宅等建筑物要最大可能地利用太阳能, 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建立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深度净 化的长期循环系统;室内自然通风,颗粒物、烟雾、异味、细菌、 有害气体能迅速排除,建筑物应使用可循环再生的无害、无污 染材料,废弃物收集达100%。 3.4建设文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 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进行生态教育,培育和 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 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首先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 体系,其次是加强国民生态教育,再次是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 动,最后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3.5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 首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 次要保护好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再次要严格管理开 山采石采矿,保护山林植被,最后要严格禁止乱伐乱毁树木,尤 其是城市绿化。 4结语 总的来说,环境舒适贴近人的生活,作为环境舒适的指标 必须进一步细化。其细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对园林的指 标不能仅限于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覆盖率,应该包括居民的可 达性指标,诸如到不同公园、应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 居住区内部小游园的面积控制等。另外,对城市人文环境或者 说城市软环境的评价也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1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J】. [3] 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 究【JJ.城市规划汇刊. f41徐瑞祥,蔡龙,张侠.南京市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现 代城市研究. 作者简介: 田海宁(1981一),女,陕西渭南人。工学学士,陕西理工学院 土建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