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ril,2012.Vol.31,No.4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LPD)是不孕不育专科常
见病,据统计LPD在不孕症中约占10%[1]。其发病
机制尚未有定论,现代医学一般采用对症治疗,虽取
得了一定效果,但尚不理想。笔者运用针刺与中药结
合对2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追踪观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例病例均来自2010年8月—2011年10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的患者。
病程1~5年;年龄22~38岁,平均29.5岁;原发性不
孕6例,继发性不孕14例;无流产史者6例,流产1
次者6例,2次者5例,3次以及以上者3例。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2]中LPD的诊断标准制订。(1)基础体温(BBT)
呈双相,但后期上升不典型或少于12天;(2)排卵后6天,尿孕二醇量<5mg/24h或2次血清孕酮量
<10ng/mL;(3)经前期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但与
正常月经周期的反应日期相比相差2天以上;(4)黄
体期卵巢B超显像见黄体表现。
以上4项中,具备2项,再结合《妇产科学》[3]不
孕症诊断标准:有正常性生活,未经避孕1年未妊娠
者。即可诊断为LPD。
1.2.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妇科学》[4]肾虚型不
孕症的辨证标准为婚久不孕,月经不调,经量或多或
少,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精神疲倦,小便清长,舌淡,
苔薄,脉沉细,两尺尤甚。
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22~39岁的已婚妇女,
男方外生殖器发育、性功能及精液检查正常者;连续
观察3个月经周期,按规定用药及针刺治疗,并且资
料完整者。针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临床观察
刘丽王秋妍赵贺吴效科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和中药结合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肾虚型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患者20例,观察针刺和中药治疗前后症状疗效及妊娠率、基础体温(BBT)及高温相(HPS)评分、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及卵泡和子宫内膜的改变。结果经过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雌孕激素水平、BBT情况、优势卵泡最大直径和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针刺和中药结合具有改善黄体功能、调理月经、有助妊娠、提高血清雌孕激素含量的作用。【关键词】黄体功能不全;不孕;针刺;中药298··北京中医药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ril,2012.Vol.31,No.4
1.4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同时接受多项其他治疗或者
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
效判断者;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输卵管因素等其他
原因所引起的不孕患者;合并有染色体异常、或内外
科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有甲状腺等其他
内分泌功能异常者;多囊卵巢综合症、高泌乳素血
症、免疫性不孕或无排卵者。
2治疗与观察方法2.1观察指标与方法2.1.1妊娠率: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计算妊娠率。
2.1.2BBT:于每晨醒后(或睡足6h后),测量口温5min,
测量前禁止起床、大小便、谈话等一切活动,并认真填
写基础体温测定表。按松本清分类进行BBT分类,五
十虱正雄法进行高温相(HPS)评分,HPS>10分为正
常,HPS<5分,提示黄体功能不全[5]。
2.1.3优势卵泡最大直径及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于患
者月经第8、10、12天上午10点由门诊妇科彩超室
指定医生指定超声机器检测优势卵泡大小,及子宫
内膜的厚度情况。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安排调整监
测时间,直至监测到卵泡排出。
2.1.4血清激素水平:采集患者黄体中期(排卵后第7
天)血液标本(8:00~9:00空腹静脉采血),采用放射
免疫分析法检查。黄体期孕酮(P)值、雌二醇(E2)正
常范围:0.95~21ng/mL、27~246pg/mL。
2.2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x±s表示,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使
用SPSSl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3治疗方法2.3.1口服中药:处方:川断续25g,桑寄生20g,菟
丝子30g,阿胶15g,杜仲20g,白芍20g。月经开始
后第5日起,分别于早、晚餐后0.5h口服,直到下次
月经来潮停药;并于卵泡期加用补阴药物女贞子、墨
旱莲各15g,于BBT体温升高时加用补阳药物巴戟
天、肉苁蓉各10g。根据临床兼症,气虚加党参、黄芪
各10g,血虚加当归、熟地各10g,肝郁加柴胡、郁金
各10g。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2.3.2针灸:主穴取关元、大赫、中极、肾俞、次髎、商
丘、三阴交、足三里,肾阳虚配气海、命门穴,肾阴虚
配太溪(双)、照海(双)穴;经后期配太溪(双)、照海
(双)穴;排卵期配太冲(双)、血海(双)、内关(双)穴,
黄体期配气海、血海(双)穴,月经期配合谷(双)、太冲(双)、涌泉(双)穴。留针期间行针2~3次。采用平
补平泻手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要求针刺有酸麻胀
痛的感觉,得气即可,留针30min,每周3次,发现
妊娠后停止针灸。
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
定LPD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3个疗程后,妊
娠。显效:治疗3个疗程后,中医症状痊愈或显效,
BBT恢复正常或HPS≥12天但不稳定,内分泌结果
恢复正常或P值升高≥5ng/mL,接近正常值。有效:
治疗3个疗程后,中医症状有效,BBT及HPS较前
延长但仍<12天,P值有所升高。无效:治疗3个疗
程后,中医症状无效,BBT、内分泌结果及超声检查
无改善者。
3.2结果3.2.1临床总疗效:20例患者中,经治疗后观察3个
月经周期,妊娠者5例(痊愈率25%),显效9例(显效
率45%),有效4例(有效率20%),无效2例(无效
率10%),总有效率达90%。随访3个月妊娠患者
无流产者。
3.2.2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积分、BBT积分情况比
较: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
分有明显的下降,表明针刺及中药对中医临床症状
有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后HPS积分有明显的
升高(P<0.05),患者BBT趋于恢复。见表1。
表1中医症状积分及HPS积分变化情况(n=20,x±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2.3治疗前后优势卵泡最大直径及子宫内膜厚度情
况:经t检验,经治疗后优势卵泡最大直径有明显改善
(P<0.05),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见表2。
表2优势卵泡最大直径及子宫内膜情况(n=20,x±s,mm)
与治疗前比较,*P<0.05
ÁÁ
15.05±1.36 7.90±1.65 17.55±1.61Á 10.80±1.58Á
299··北京中医药2012年4月第31卷第4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pril,2012.Vol.31,No.4
ÁÁ
3.2.4治疗前后血清雌孕激素的变化情况:经t检
验,经治疗后血清内分泌指标E2、P均有明显的改
善(P<0.05)。见表3。
表3血清内分泌指标变化(n=20,x±s)
与治疗前后比较,*P<0.05
4讨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治疗LPD有较好的临床疗
效,其机制与其有效改善成熟卵泡直径、增加子宫内
膜厚度和提高血清E2、P值有关,其中E2值的提高
可能与其妊娠后流产率有关[5]。
LPD的发病机理西医对其尚无明确研究、对其
治疗尚无理想方法,主要采取辅助黄体功能、促进卵
泡发育(黄体功能刺激、黄体功能替代)等对症治疗
方法,临床疗效不佳,并且有一定副作用。中医学无
该病名的专门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月经先
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不孕”“胎漏”“胎动不
安”“滑胎”等范畴。
现代医学证明,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与促性腺
激素分泌不全有关,大量资料表明,针刺对黄体功能
不全的治疗作用与其对机体下丘脑-垂体-性腺
轴异常功能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针刺可使血P和
E2升高,FSH含量下降[7-9],是由于冲任病变、脏腑功
能失调所致。针刺治疗既可以调经又可以诱发排卵
是一种独特的调经种子方法。中医药对LPD治疗目
的主要体现在改善脏腑机能,调理冲任和调经助孕
等方面。
本临床观察所用中药以补肾填精、调补冲任为
主。于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和临床所见兼症加减不同
药物,在排卵前(卵泡期)加用滋阴补肾、调理冲任中
药,排卵后(黄体期)加用温补肾阳、益气养血中药,
多数患者兼气血虚弱的症状,故对于气血虚弱者加
用补气养血中药,使全方能够达到促进排卵、提高黄
体功能的目的。针刺关元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
穴,与足三阴经之会,三阴交相合,最能发挥任脉为阴脉之海,渗灌诸阴的功用,《千金翼方》:“针关元主
妇人无子”;大赫穴是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有益肾
固冲之效;肾俞、次髎温肾助阳,《医学入门》载:肾俞
“主诸虚,令人有子”三阴交主“妇人月水不调,久不
成孕”;足三里健脾调气血,中极调理冲任,商丘健脾
理气,《神应经》言:“绝子:商丘、中极”。多穴合用,可
以达到疏通经脉,调节冲任补肾疏肝健脾,提高生育
功能的目的。
本研究患者在排卵前(月经第五天)即开始服用
中药,针灸在整个月经周期内进行,观察月经周期改
善情况、排卵情况、血清内分泌指标E2、P的情况,
排卵后子宫内膜厚度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作
用,体现了中药和针刺的整体调节功效。通过本研究
提示中药和针刺具有调经促进卵泡发育和健黄体增
厚内膜功能,对治疗LPD不孕症和早期自然流产起
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1]沈坚华,谭桂云,刘昱磊.635例女性不孕症的病因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4):21-22.[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1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76.[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51-352.[4]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1-210.[5]杨洪伟,黄雪颜.针刺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26-628.[6]王义烈.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第1辑.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1988:133-134.[7]刘万成,张滨爽,张丽梅,等.针刺对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病人血清激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1,11(5):37-38.[8]余运初.关于针刺和中药促排卵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201.[9]官星,王友京.针灸对内分泌激素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J].中国针灸,1997,17(5):315.
作者简介:刘丽,女,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任
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对妇科疾患的预防和治疗。
(收稿日期:2011-11-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