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音乐治疗综述一、音乐治疗概念的研究K·Brusica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
[1]Davis, W. B.(1999)提出音乐治疗( Music Therapy,MT) 是以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的职业领域中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它通过使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满足残障人士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需要。
MT定义有多种,核心是音乐的人际/社会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认知/情绪作用。
[2]张鸿璐(2000)认为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反应对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利用各种音乐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利学相融合的新型医疗技术。
[3]王和平、杜晓新(2004)提出音乐治疗主要是在使用其他的各种治疗方案的同时施加,运用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共同产生影响, 以协助使各种治疗达到最佳效应,增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4]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不能发现,他们对于音乐治疗的概念的共同点是:音乐治疗的目的是通过使用音乐,增强患者的身心健康。
二、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治疗意义的研究音乐治疗(1)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生理作用;(2)促进儿童脑发育的物理作用;(3)促进儿童的记忆力发展的作用;(4)促进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的作用;(5)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的作用;(6)促进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7)促进儿童智商发展的作用;(8)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9)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0)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发展的作用。
[5]曲雅丽(2010)认为在特殊儿童中推广音乐治疗的意义为:(一)理论意义音乐治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作用上。
当音乐治疗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就成为康复教学的一项有利工具,对智障学生的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推动教师积极探讨影响音乐治疗的因素,提出建设性的教育建议,为进一步在本地区宣传和推广音乐治疗,为专业音乐治疗人员的职后培训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残疾学生的社会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实践意义当前,在接受音乐治疗的智障学生中,轻度弱智(IQ在50~70之间)是最大的群体。
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学习,对九年义务教育来说,是基础也是关键,提高专业教师的认识,对音乐治疗的开展影响深远。
[6]龚文嘉(2010)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个方面:使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方面得到提高;使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孤独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其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孤独症儿童有针对性的进行音乐教育,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7]音乐治疗对于特殊儿童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达到缺陷补偿的作用。
三、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原则王和平等(2004)提出音乐治疗过程中的实施原则为:(1)促进儿童主动发展为主。
治疗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治疗师或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估者。
实践表明,治疗师的教育训练风格、活动的趣味性和儿童可达成度是影响儿童参与程度的关键因素。
(2)治疗内容生活化。
无论是治疗的哪一种类型,其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因取材于生活的内容已经成为他们的经验,现在或将来还要经常体验。
对于有些严重障碍儿童来说,这些日常生活内容可能是他们接受教育可能达到的最高目标,治疗内容生活化要求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与此相适应的生活内容和形式,对歌唱还要重新填词谱曲。
(3)团体治疗为主,个别治疗为辅。
音乐治疗是儿童社会化的有效手段,治疗过程中可以给儿童间创造相互作用的机会。
一般来说,在我国的各类特殊学校或儿童福利院要开展音乐治疗最好团体治疗为主,个别治疗为辅。
(4)系列单元和多情境化。
特殊儿童的心身特点决定针对他们的音乐治疗的实施,不能像成人的音乐治疗可以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旋律中。
实践中,每次训练往往有一个主题,该主题由系列单元构成,每种单元在不同的情境下实施。
[8]黄昭鸣等(2008)认为(1)同质与异质原则。
当音乐与人的精神节律同步,才易于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即“同质”性原则。
当音乐与人的情绪产生共鸣以后,就可逐渐变换音乐色彩情绪,变哀伤为优美抒情, 变激愤为轻松愉快,即要采用“异质”性原则。
(2)形式整合原则。
在实施治疗的过程中, 应视治疗对象情况,选择不同性质的音乐或不同的治疗主题。
在治疗的形式上要采取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相结合,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相补充的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
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制订的治疗方案都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
在患者不断进行基础性巩固训练并得到一定水平的提升之后,才能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治疗。
反之,则回到最初,继续进行基础性训练,力求稳中求进,在扎实的训练中取得进步。
[9]刘刚等(2005)提出治疗原则:(1)治疗师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配合背景音乐进行演奏,所挑选的乐曲要接走鲜明,所运用的乐器要音色分明。
(2)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一但其对音乐治疗做出合理的反应,则应立即给予奖励。
(3)积极引导患儿运用乐器来模仿治疗师配合背景音乐的演奏。
(4)不阻止患儿运用背景音乐自发性、创造性的演奏,不要求其对治疗师的完全模仿。
通过治疗师的配合背景音乐的演奏,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感情色彩,理解治疗师是在运用打击乐器的不同属性和节奏的配合背景吟哦月在进行演奏,与患儿建立进一步的信任关系。
[10]四、对特殊儿童实施音乐治疗方法、方案以及特点的研究于威、金瑜(2009)认为音乐治疗方法可分为三个:(一)接受式音乐治疗。
接受式疗法注重对音乐的接受和欣赏,最有代表性的听觉统合训练,由法国耳奥喉利一医生布拉德建立。
它通过聆听一组经过滤和调制的音乐,校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的失调现象, 并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善行为紊乱和情绪失调。
(二)参与式音乐治疗。
参与式音乐治疗也叫主动法,即引导儿童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使行为得到改善。
采用主动法为核心,更多地倾向于’‘动”与“听”的结合,大量采用歌潘演唱、律动模仿、器乐演奏、音乐游戏等形式进行干预治疗,形成听觉、视觉、运动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功能共同参与的综合效应。
(三)融合式音乐治疗。
(1)音乐治疗与其他技术手段相融合。
①音乐治疗与结构化教育相融合;②音乐治疗与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相融合。
(2)学校、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相结合。
(3)个别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
[11]音乐治疗方案可以分为五个方面:(一)旋律语调治疗。
旋律语调治疗是言语病理学家提出的一种与传统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12]。
它的理论基础是语言表达的重音、音调和旋律模式主要由右侧大脑半球控制,因此对于有左侧大脑半球损伤的失语症者,重音、音调、旋律的模式可以加以利用[13](二)治疗性歌唱。
治疗师针对患者发音和歌唱方法上的缺陷,提出矫正办法。
对发音困难的治疗集中在呼吸的控制、说话的频率,促进发音的力量、音调、旋律、节奏和清晰度等几个方面[14](三)主题语言刺激法。
治疗师演唱患者以前学过的歌曲或旋律片段,治疗师演唱前半句,患者根据记忆完成后半句,以此诱发类似反射性的语言[15],用音乐素材扮演一个有益的角色。
(四)音节折指法。
患者每发一音,健侧一个手指掌屈,屈指的速度与音速一致;从单词到词组、句子、会话依次系统学习。
训练首先从复述开始,然后逐步导入自发构音的最终目标[16](五)吟唱法。
为训练软起音的方法。
软起音是声带闭合瞬间与呼出的气流通过声门的时间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17]。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特殊儿童的治疗方法。
音乐治疗在特殊音乐教育中实施的特点是:通过进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对孤独症和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课题研究以及学习、考察相关国内外先进经验, 作者体会可以在环境、教法、曲目、教师、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将音乐治疗体现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
[18]五、音乐治疗的发展前景研究( 一) 教育管理部门方面首先,应该把音乐治疗的宣传工作推广到普教系统,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可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而且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
每个合格的教师都不应该推卸这个责任。
其次,在各级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中,要增设音乐治疗的课程,对已经在岗的特教音乐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音乐治疗的特点,获得制定音乐治疗校本课程的方法。
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之所以有热情,但没有把握对智障学生进行音乐治疗,是因为他们对音乐治疗缺乏深入的了解。
这个新兴的领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让我们的教师掌握音乐治疗方面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教育教学的能力,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探索性的实验阶段。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切实减轻特殊教育学校的负担,使治疗的各种环节能在比较宽松的环境里开展,从而确保音乐治疗在智障学生中实行质量。
[19]( 二)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方面教师必须认识到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教师若能清楚地言行表明对音乐治疗的积极接受态度,对其他教师是相当好的典范。
当前普通教师对智障学生的音乐治疗基本上是持消极态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班级中音乐治疗康复课程的进行,教师们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设法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做一个好的表率。
对已经开展的音乐治疗,教师不宜采取排斥的态度,但若过度重视音疗,也可能导致其他教师排斥音乐治疗。
因此,专业教师在进行音乐治疗课程时应采取和其他科目大致的要求标准,同时应将智障学生的治疗情况向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说明,使大家能认同你的方式,以便更好地工作。
[19](三) 改变教师和家长对智障学生音乐治疗的态度1、增加了解,从观念上端正对音乐治疗的认识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已经开始在我过初步建立,并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多学习、多了解,在音乐治疗的活动中,可以帮助障碍学生提高听觉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自我冲动的克制能力、运动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技能。
另外,各种音乐活动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愉快的、安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体验机会,这些体验对于提高智障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现阶段,获得知识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是为了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
因为了解,才更能体会到音乐治疗的作用,专业音乐教师通过培训和教育成为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我国的音乐治疗发展才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