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奥尔夫音乐疗法与儿童健康姓名:张智辉专业:应用化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学号:2015010018大家好我们本节课的名称叫做:奥尔夫音乐疗法与儿童健康。
本章,我们将从两个个方面进行学习:奥尔发音乐疗法和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儿童自闭症的干预案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第一部分内容奥尔夫音乐疗法。
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奥尔夫音乐疗法的源起、音乐治疗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和奥尔夫音乐疗法与儿童健康。
我们先来了解下奥尔夫音乐疗法的起源。
第一节奥尔夫音乐疗法一、奥尔夫音乐疗法的源起谈及奥尔夫音乐治疗,不得不提起奥尔夫音乐教育,因为前者是在后者所形成的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由德国的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rff, 1895-1982)历经长期地教学、探索、研究创立而成的。
自从20世纪50 年代奥尔夫的《学校儿童音乐教材》被正式出版以来,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便与达尔克罗兹(瑞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匈牙利)音乐教学法一起并称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起源于儿童,最初是用于儿童的音乐教学,托马斯曾如此评价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而产生的”。
(二)奥尔夫音乐思想奥尔夫音乐思想的核心是“原本性音乐”( Elementar Musik )。
奥尔夫在“学校儿童音乐教材: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描述了其音乐思想的形成:“原本的音乐、原本的乐器、原本的语词形式以及原本的动作。
‘原本’的拉丁文是elementarius,意思就是‘属于基本元素的、产自原始素材的、来自原始起点的、适于起始开端的’。
原本的音乐不仅是单纯的音乐,它是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据此,我们认为,奥尔夫“原本性”思想体现为:音乐诸要素的原始性结合、音乐行为方式的朴实性以及音乐交流互动的享受性。
简而言之就是自然、朴实。
我们着重强调一下奥尔夫音乐活动的四大基本特点,希望大家引起重视根据该核心思想,奥尔夫音乐活动呈现出四大特点:1.人本性奥尔夫的这一音乐思想始于与儿童的音乐活动中。
奥尔夫认为每个儿童都具备与生俱来的乐感,而奥尔夫音乐活动“近于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转引自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2009)。
因此,音乐游戏是奥尔夫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这种活动方式不同于专业演绎性的音乐会,也不同于各类他娱式的音乐行为,游戏式音乐活动的形式丰富有趣、简单易行,给儿童提供了多种的感官刺激,引起他们的听觉注意、视觉搜索及跨感觉道效应,激发参与兴趣,从而使儿童完全受好奇、快乐等最基本的心理特点的驱动,自愿地、享受地参与奥尔夫音乐活动。
而且这类活动对儿童既有的音乐技艺没作硬性要求。
即便是那些初次接触音乐的儿童也能在数次反复练习后驾驭,儿童在熟悉操作方法阶段耗时少,经努力后获得的成就感却很大,而这种成就感又会激发他们新一轮的参与兴趣。
奥尔夫音乐思想就是以这样一种形式让儿童“乐”在其中的同时不知不觉提高音乐活动的操作难度。
2.综合性这体现在参与者对奥尔夫音乐的感受和表达过程中。
奥尔夫认为并非因为音乐才配合某一个动作,也非为了某些动作而合上音乐。
这就如同“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一样,音乐与动作的产生没有孰先孰后。
撇开这种特地性、故意性,音乐与动作原本就是一个自然生成的统一体,是一种感官与肌肉、意识与行为的联动系统。
音乐通过听觉注意进入人体,通过神经纤维传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皮层的兴奋,再由神经纤维传出到达手、脚等效应器官。
这种系统的反应机制在那些载歌载舞的儿童及原始民族身上都可以看到。
奥尔夫音乐活动回归人自然的生理感受、原始的心理感受,并尊重人朴实、自由的表达方式。
所以,参与者对奥尔夫音乐的感受方式及表达形式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也是即兴的。
参与者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形体动作、舞蹈、歌唱、敲打、演奏等行为抒发自我。
为此,奥尔夫音乐活动多元的行为体验、表达方式常被人们称之为“整体的艺术”。
3.本土化奥尔夫强调他并非创造了某种观念或为表明这种观念写了相关的音乐教材(转引自美茵兹,1963),他只是尊重人类的天性,尊重人们因生存环境所产生的自然特点,其实他传承的是这种观念的本身。
奥尔夫所写的音乐教材只是这种观念的一种体现方式,观念是不会被任何一种体现方式所束缚的。
纵观世界,但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了这个观念生长、传播的土壤。
这种入地生根的方式是不会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审美习惯和趣味的禁锢。
这也为奥尔夫音乐活动的本土化提供了条件。
如今,各国都形成了具有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奥尔夫音乐活动及相应的音乐教学、教材及曲目。
4.节奏性奥尔夫音乐活动中强调音乐作品的节奏性,同时也注重参与者对作品节奏的感受以及即兴表达中的基于节奏的演奏。
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也常被认为是一种“节奏教育”。
音乐心理学理论认为“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组合,从而在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
节拍、律动、速度等要素经过有机组合可以构成节奏。
广义上的节奏囊括了来自自然界、社会生活中所有规则及以其变化形态出现的节奏。
这种节奏是原始的、纯粹且客观存在的,正如人的脉搏跳动、呼吸交替、钟表滴答、潮起潮落一样,是自然反应、不添加任何修饰的感觉。
这种“原本性节奏”体现在奥尔夫音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如奥尔夫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常常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某种物体运动的规律,又如奥尔夫音乐活动要以某种人们熟悉的节奏为基础进行即兴创作,还如奥尔夫音乐活动的体验环节往往需要参与者用身体作为乐器进行发声。
(三)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发展现状奥尔夫音乐教育,已逐步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奥尔夫音乐体系。
1.奥尔夫歌曲创作繁多、曲目丰富,并在部分国家已达到相当规模。
所有歌曲内容涉及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根据内容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如有活动歌曲、歌唱游戏、特殊节日歌曲等。
如今的曲目的规模仍在不断壮大,这类歌曲创作虽然层出不穷,但这些作品都因根据奥尔夫音乐思想而有共同的特点一一作品不能太大,这包括作品音域不宜太宽、旋律不宜繁复、音乐风格不宜难以把握。
2.奥尔夫音乐出版物己渐渐形成体系化,如音乐活动所需的各类用品、DVD 光盘以及配套的网站建设等。
3.音乐活动形式趋于多样化发展,有家庭亲自式、团体游戏式等。
4.奥尔夫音乐体系已发展出具有奥尔夫音乐思想标签的专用乐器,如音条乐器等。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音乐治疗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二、音乐治疗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一)音乐治疗的定义音乐治疗是一门交叉学科,因为它的运用者来自艺术、教育、医疗、保健等不同领域,因此各学科专家在论述“什么是音乐治疗”时侧重点不同。
从心理学基础的角度,音乐治疗被定义为“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从音乐治疗的动力和干预内容的角度,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体验,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 Bruscia, 1989 )。
从特殊教育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治疗是一种“使用音乐活动或音乐的手段而使残障或病弱个体恢复健康,或改进残障状况;或者维持现状使个体的病情或残障程度不再恶化;或者使用音乐方法,使个体透过音乐性的游戏或音乐活动的演练而更了解其生存环境中的人、事物,因而更能适应其环境,则便有治疗的意义”。
(二)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区别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一样都涉及音乐活动,但它们存在本质的不同。
首先,就实施目的而言,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不同。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学习或欣赏的手段以教授人们音乐知识、相关技能,从而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
而音乐治疗则是在结合行为矫正、人本主义、潜意识开发等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以音乐引起求治者心理上的共鸣或兴趣反应,从而使其情绪、行为、社会交往、身体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症状得到缓解、改善,以达到补偿求治者心理、生理缺陷的治疗目的。
简而言之,前者是以教授为目的,而后者是以治疗为宗旨。
其次,就实施过程而言,音乐教育是以将要教授的知识点或技艺为核心而设计的,而音乐治疗则是依据治疗对象的不同特点来制定的,从治疗方法、形式再到程序都有着相对严格的框架:1.音乐治疗的方法。
虽然音乐治疗方法较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接受式(receptive )、即兴演奏式(improvisational)和再创造式(recreative )(转引自高天,2006)。
接受式音乐治疗主要是以通过聆听音乐从而唤起各种生理及心理的体验(Boxberger,1961;Cassidy,1995 ),如音乐回忆法(Byren,1982 )、音乐引导想象(GIM ) C Bonney,1978 )、音乐肌肉放松(Cain,1991 )、投射式音乐聆听(Bright, l 972 )等。
该类治疗方法中的有些是需要求治者用语言表达出自我感受和体验的,故常用于对成人的心理治疗中。
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强调治疗过程在主题性(每次治疗设定一个演奏主题) 或非主题性(无需设定任何演奏主题,任凭求治者随心所欲地演奏)的条件下由求治者与治疗师共同合奏中进行,每次合奏会经历“不和谐到和谐”或“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的过程,在合奏完毕后需由治疗师引导求治者进行关于演奏体会的讨论(转引自高天,2006)。
该类治疗方法中包括自由即兴演奏治疗(Claussen & Thaut,1997 )、精神分析音乐治疗(Davis,1999 )、音乐心理剧模式(Feder,1981)等。
这类方法既适合于成人也适合于儿童。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既要求求治者聆听音乐,同时也要求他们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这种治疗方法对被治疗者是否受过任何音乐技能训练不做要求,因为它就是为那些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的被治疗者而设计的(Evans,1990 )。
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中,可以是非音乐性活动—活动目的不在于音乐技能的操作,对被治疗者的演奏或演唱出的音乐是否好听不做评估;也可以是音乐性活动—需要治疗师根据被治疗对象的实际情况及治疗目的而定。
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Nordoff Robbins,由他创立的“创造性音乐治疗”常被用于儿童的音乐治疗。
2.音乐治疗的形式。
音乐治疗形式大体分为两种:个体音乐治疗和集体音乐治疗(Davis,Gfeller,Thaut,1999 )。
在一对一的个体治疗形式中,治疗师与求治者的关系建立(如:信任、共情、理解、支持等)往往会对最终的治疗结果产生关键性的作用。